藥師經(jīng)法說明
藥師經(jīng)典自《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jīng)》以來,凡有五譯,以玄奘三藏所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為最流行,以義凈三藏所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經(jīng)》為最完整。吳老的《藥師經(jīng)法研究》一書,其釋義、講記、研究以凈師譯本為主而以奘師圓通顯密之法。是釋迦、藥師、大日,非一非二,本師本尊一具之法。是般若空、般若不空雙顯之法。是法性、法相雙融之法,是曼殊室利、執(zhí)金剛對揚之法。是了生脫死,即在生活中了生死,以藥物為第一性、性空為第二性來認(rèn)識人生而改造人生,不離實際,不尚空談,現(xiàn)前腳下立地起修之大法也。藥師法既不離世間法,故必會通世間自然科學(xué)、社會科學(xué)以為研究,能破除宗教之偶像、教條和迷信等等。藥師法既不離出世間法,故亦必會通佛法大小乘、顯密教以為研究,才能破除世間之小我、妄執(zhí)和邪見等等。至于藥師法的本質(zhì)就是藥師定?!端帋熃?jīng)》是藥師法的說明,藥師法是藥師定的作用,而藥師定的本質(zhì)就是色、息、心法。人為色息心之一具,修藥師定者,教人明乎自己色息心之所由具,以及如何用此色息心之所具而做頂天立地之人也。亦即教人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也。所以藥師經(jīng)法是教人生活做人之大法,是教人即生即身認(rèn)識人身人生而改造人身人生之大法也。釋迦為人間之本師,藥師為人道之本尊,大日為天道之本尊。修密教者,修人道也。而修藥師法者,是正修人道,以人合人,以人合天,天人合一也。故藥師經(jīng)法,是人間佛教正信正念、正知正見、正定正命之正法也。佛法三學(xué),定為樞紐。就禪定自身性質(zhì)而言,能修者為人自身,而所修者亦為人自身,斯即以人自身而修人自身,顯見于外,密藏于內(nèi),顯在其中,密亦在其中矣。能修者人,人為色息心之一具;所修者人,而人又為貪嗔癡之一體,轉(zhuǎn)貪睼癡之一體為戒定慧之一體,轉(zhuǎn)色身為琉璃光身,又在此色息心之一具。故禪定修法,總不外色法、息法、心法三門。此由人體自性而定,法爾如此,概莫能外。色息心三法具于一體,而一體又分色息心三法之用,三法相通而又法住法位。故三法雖融,卻以因地方法側(cè)重不同,而果地證得自然大異。佛法禪定,八萬四千法門,攝之不外如來禪、祖師禪、秘密禪三大類。
如來禪以安般入手,都攝六根,較側(cè)重于息法,祖師禪以觀心為本體,較側(cè)重于心法;秘密禪以六大四曼三密為體相用,較側(cè)重于色法。故如來禪為破惑證真之禪,祖師禪為明心見性之禪,秘密禪為即身成佛之禪。人體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飲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動之需要,法門有如來、祖師、秘密三大體系之類別,禪定亦因三大法系而展開。藥師定者,融秘密禪修色之要,會如來禪修息之奧,通祖師禪修心之妙,以大食法(消化生理)修色,解決食色問題;以安般法(循環(huán)生理)修息,解決呼吸問題;以入寤法(大腦生理)修心,解決睡眠問題,實為現(xiàn)前做人做事之生活禪也。定有境界,有行相,有果證,皆待實修實證,憑空開口不得。以其在生活中實修實證,故日常做人做事,生活習(xí)慣,飲食起居,呼吸睡眠,舉手投足,起心動念,言語云為,心境意識,均為修藥師定之行境,所以會做人生活者,會通藥師法,而不會做人生活者,必不會藥師法,所以修學(xué)藥師經(jīng)法必需做人第一,學(xué)會生活。
《藥師經(jīng)》之根本在十二大愿。言為心聲,愿為心師。世法做人之根本端在立志,佛法修行之根本首在發(fā)愿。圣賢講立志,菩薩講發(fā)愿,實質(zhì)一也。心之所之曰志,心之所凝曰愿。行茲在茲,言茲在茲,念茲在茲,造次必如是,顛沛必如是,心境所凝,歷劫不斷,精誠所至,天地為開,是則為愿也。有藥師之十二大愿,才有琉璃光世界,心大世界大,心凈佛土凈、愿真成就真也。人本具欲,心可發(fā)愿。愿之與欲,本體是一,用則有異。有我則欲,無我則愿;迷則是欲,覺則是愿;識則是欲,智則是愿;業(yè)則是欲,密則是愿。清凈行欲,欲即是愿,貪嗔行愿,愿亦成欲。凡欲學(xué)藥師經(jīng)法者,必先立藥師之大愿,修藥師之大定,無我為人,凈心行愿,因行真實,果地不虛,層層藥師身,重重?zé)o盡意,必能以色身透法界,以法界透色身,現(xiàn)證藥師本尊,圓滿成就凈琉璃光世界也。
近代大德倡導(dǎo)人間佛教思想,就是希望人人發(fā)藥師愿,行藥師行,修藥師定,成藥師身,轉(zhuǎn)娑婆世界為人間凈土?,F(xiàn)前人間世,轉(zhuǎn)成琉璃光,這就是藥師如來十二大愿之根本總愿。他們應(yīng)化人間世界之東方中國,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正是乘此根本大愿而垂跡的。蓋伊等均系藥師會上之菩薩,其指教弘揚藥師經(jīng)法以當(dāng)今日人間佛教之機,蓋有由也。
微信分享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