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壇城“法施”分享•世尊成佛后說了哪些法
佛陀在2600多年前,出生在尼泊爾地區(qū)的迦毗羅衛(wèi)國。他29歲出家,苦行6年之后,36歲成佛。證得佛陀果位之后的第49天,來到了鹿野苑,就是現(xiàn)在的瓦拉納西,為過去曾侍奉他的五位侍者講法。剛出家時,他的父親曾經(jīng)派了5個人專門侍奉他。后來,這五個人看到他舍棄了苦行,認為他不行了,不精進了,于是離他而去,到了瓦拉納西。佛陀在瓦拉納西專門為他們講了四圣諦法,即“諸比丘,苦圣諦當知當解,集圣諦當知當斷,滅圣諦當知當證,道圣諦當知當修”等等。這是第一次轉(zhuǎn)法輪,稱為“四諦法輪”。在《四阿含》等許多經(jīng)典里面,都有關于這方面的記載。此后,佛陀講了很多以聲聞乘內(nèi)容為主的法。
在成佛的第三年,佛陀第二次轉(zhuǎn)法輪,開演般若。講般若的地點就在離菩提伽耶不遠的靈鷲山。大般若十萬頌、中般若二萬五千頌、略般若八千頌等,所有的關于般若的問題是在那里講的。這些廣中略的般若并不是不同時期講的,而是佛講了一次,有的人記住了完整的廣般若,有的人記住了中般若,有的人記住了略般若。此后,佛又講了很多關于法無我、自性空方面的法。這稱為“無相法輪”。
第三次轉(zhuǎn)法輪是在吠舍離等地方,講了《解深密經(jīng)》等一些經(jīng)典。因為第一次轉(zhuǎn)法輪講小乘四圣諦法時只講了“人無我”,沒有講“法無我”。在第二次轉(zhuǎn)法輪講般若時講了“法無我”,也就是一切諸法體空的概念。有些中等根器的菩薩對此就很不理解,說佛陀為什么講完全不同的兩種法呢?為了攝受這些人,佛陀就講了《解深密經(jīng)》等,對無相、無我等義和四圣諦法中有法、有我的概念做了辨析。佛陀把無自性的概念分成了三個層面。他說:“遍計所執(zhí),相無自性;依他起性,生無自性;圓成實,勝義無自性。由此說一切法無自性?!边@稱為“善辨法輪”。
總而言之,佛陀適應不同眾生的根器,講了不同的法。第一次轉(zhuǎn)法輪的內(nèi)容傳承到后來,形成了四大宗派當中的小乘說一切有部和經(jīng)部;第二次轉(zhuǎn)法輪的內(nèi)容傳承到后來,形成了龍樹菩薩所弘揚的大乘中觀派;第三次轉(zhuǎn)法輪內(nèi)容的傳承到后來,形成了無著菩薩所弘揚的大乘唯識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