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条麻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女同-国产精品午夜免费福利视频-囯产精品久久欠久久al换脸综合-亚洲女子性生活视频亚

厚觀法師:成佛之道 3 聞法趣入

漢傳人物 2025-04-21 11:00

《成佛之道》第二章〈聞法趣入〉

(釋厚觀,2004.10.4)

一、(p.37)聽聞佛法從三處聞:

(一)從佛聞法。

(二)從佛弟子聞法。

(三)從經(jīng)典聞法。

※ 參見《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6a14-15。

二、(p.37)多聞?wù)ㄖ?

[由聞知諸法,由聞?wù)诒姁?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一)能分別善法、惡法;無漏法、有漏法→積集善法,舍棄惡法;得無漏法,舍有漏法。

(二)能遮止眾惡 →舍身語之惡行,進(jìn)而舍內(nèi)心之惡念,已生者令速滅,未生者令不生。

(三)能斷種種無意義事 →離戒禁取見、苦行。

(四)能得涅槃解脫 →進(jìn)而成佛道。

三、(p.39)聽法時應(yīng)離去三種過失:

[如器受于水,如地植于種,應(yīng)離三種失,諦聽善思念]

(一)水器喻:

1、水器倒覆:不注意、不專心,即使聽了也等于沒聽。

2、有穢汁毒素:心有成見,有懷疑,有邪執(zhí)。

3、有裂縫:內(nèi)心散亂,健忘。

(二)種植喻:

1、如種子落在砂石上:不注意領(lǐng)受,無法發(fā)解脫心芽、菩提心芽。

2、種子落在荊蔓叢生的土內(nèi):雖領(lǐng)受,而與雜染心相雜,易枯萎。

3、種子沒有深藏在土內(nèi):心雖清凈,但健忘,不易結(jié)果。

※ 因此聞法而求有利益,必須離去三種過失,好好的聽聞、思惟、憶念才得。

四、(p.40)聞法之正確態(tài)度:

[病想醫(yī)藥想,殷重療治想,隨聞如說行,佛說法如鏡]

(一)病喻:

1、病想:確認(rèn)自己從無始以來就有嚴(yán)重的身病(老、病、死)與心病(貪、瞋、癡)纏繞。

2、醫(yī)想:確信佛或佛弟子(說法師)為能治重病的良醫(yī)。

3、藥想:佛及佛弟子所開示的法藥。

4、殷重療治想:精進(jìn)修行,久服法藥。

《大智度論》卷22:「佛如醫(yī)王,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戒如服藥禁忌。」

(大正25,225c20-21)

(二)鏡喻:反省自己有無種種過失、種種功德?「如人自照鏡,好丑生欣戚。」

1、過失:如有過失,應(yīng)慚愧懺悔,遠(yuǎn)離過失。

2、功德:如無功德,應(yīng)努力去修習(xí)。

五、(p.43)預(yù)入圣流所必備的四大條件1:

(一)親近善士。

(二)聽聞?wù)ā?/p>

(三)如理作意。

(四)法隨法行2。

六、(p.42)善知識之條件

[趣入正法者,應(yīng)親近善士,證教達(dá)實性,悲愍巧為說]

(一)善知識之條件:

1、有證德:戒、定、慧三學(xué)成就。

2、有教德:深入經(jīng)藏,成就多聞,能開示引導(dǎo)學(xué)眾。

3、達(dá)實性(正法):由聞思教理通達(dá)正法,或由現(xiàn)證慧通達(dá)正法。

4、具悲愍心:不為名聞利養(yǎng),能清凈為利益眾生說法。

5、巧為說:成就辯才,能契理契機(jī)方便善巧為眾說法。

(二)《涅槃經(jīng)》3說:四種可以為人依止的師長:

1、凡夫未離煩惱出于世間,多所度脫,多所饒益。

2、得須陀洹、斯陀含果。

3、得阿那含。

4、得阿羅漢。

七、(p.44)親近善知識的態(tài)度:[觀德莫觀失,隨順莫違逆]

(一)觀德莫觀失:不是為了尋求師長的過失,而是想學(xué)習(xí)師長的長處。

(二)隨順莫違逆:

1、要尊師重道,隨順師長的意旨,使師長歡喜。

(1)要隨力供養(yǎng)種種財物。

(2)為師長服勞務(wù)。

(3)依師長開導(dǎo)教授去修行。

(如師長要你作種種非法事,那是不應(yīng)該隨順的,但應(yīng)該婉轉(zhuǎn)的說明不能奉行的意思。)

2、莫違逆師命,即使師長有所呵責(zé),也不可生嫌恨心、恚惱心。

※「視師如佛,不求師長過失」,參見《大智度論》卷96,大正25,733 a26~c19:

如藥師為病者說服藥法,汝能如法服,病則得瘥?!趲熒鹣?以能教佛道因緣故。世間小人,因緣事訖,則忘其恩義。作是念:如人乘船度水,既到彼岸,何用船為?是故說:汝當(dāng)知恩!

應(yīng)作是念:所從聞般若者,即是我善知識。一切諸利中,般若利最勝,行是般若,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zhuǎn)。又復(fù)行般若因緣故,親近諸佛,常生有佛國中,離于八難,值佛在世。

菩薩應(yīng)作是念:我得如是等諸功德,皆從般若得;般若波羅蜜從師而得,是故視師如佛想。有人能說般若波羅蜜者,有大福德,多知識,多得供養(yǎng);弟子初為般若故隨逐,后漸漸為供養(yǎng)利,是故說:莫以世利故逐法師。

問曰:何以不但說親近善知識,而說是種種因緣?

答曰:有人既得善知識,不得其意,反成讎隙而墮地獄,更相謗毀故。唯佛一人無有過失,余人誰能無者?弟子見師之過,若實、若虛,其心自壞,不復(fù)能得法利。是故空中聲教:若見師過,莫起嫌恨!

汝應(yīng)作是念:我先世福德不具足故,不得值佛,今值是雜行師;我不應(yīng)念其過失,而自妨失般若!師之過失,不著于我,我但從師受般若波羅蜜法。譬如狗皮囊盛好寶物,不應(yīng)以囊故而棄其寶;如罪人執(zhí)燭照道,不可以人罪故,不受其明,自墜溝壑;又如行遣小人導(dǎo)道,不可以人小故,不隨其語。如是等因緣,不應(yīng)遠(yuǎn)離于師。師若實有罪,尚不應(yīng)離,何況此中魔作因緣,令說法者有深妙五欲!令弟子不染著法,說法者以方便故現(xiàn)受。方便者,所謂欲令眾生種福德因緣,亦為同事攝眾生故。

復(fù)有諸菩薩通達(dá)諸法實相故,無所障礙,無有過罪;雖有過罪,亦無所妨。如人壯年力盛,腹中火熱,雖食不適飲食,不能生病;又如有好藥,雖被惡毒,不能為害。如是等因緣故,汝于師所,莫起嫌恨而自失般若!如經(jīng)中說。

復(fù)有說法者持戒清凈,離于五欲,多知多識,有好名聞,威德尊重,弟子受法而不顧錄,汝于是中莫生怨恨!當(dāng)作是念:我宿世罪故,今為小人,師不輕我,我自無福,不能得近;又我于師所,應(yīng)破憍慢以求法利。有如是等種種諸師,菩薩為求般若波羅蜜故,但一心恭敬,不念其長短。若能如是忍辱,于師一心不起增減者,汝于師所盡得妙法;如完牢之器,所受不漏。

八、(p.45)親近善知識的功德:善知識者即是滿梵行之人,由善知識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佛說滿梵行,學(xué)者應(yīng)尊敬]

(一)《增一阿含》卷40〈九眾生居品44〉(10),大正2,768 c5~769a4: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阿難白世尊言:「所謂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將引善道以至無為?!?/p>

佛告阿難:「勿作是言,言:『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凰匀徽?夫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眾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識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復(fù)次,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與善知識共從事者信根增益,聞施慧德皆悉備具,猶如月欲盛滿光明漸增倍于常時。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親近善知識,信聞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我昔日不與善知識從事,終不為燈光佛所見授決也。以與善知識從事故,得為與提和竭羅佛所見授決。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當(dāng)阿難世間無善知識者,則無有尊卑之?dāng)⒏改笌熼L兄弟宗親,則與彼豬犬之屬與共一類,造諸惡緣種地獄罪緣。有善知識故便別有父母師長兄弟宗親。」

是時世尊便說此偈:「善知識非惡,親法非為食,將導(dǎo)于善路,此親最尊說。是故阿難!勿復(fù)更說言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之人也?!?/p>

爾時阿難從佛受教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華嚴(yán)經(jīng)》卷64〈入法界品39之5〉,大正10,345b9-21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門,令我得入真實道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來地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寶洲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燈,令我得見夷險道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橋,令我得度險惡處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蓋,令我得生大慈涼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見法性門故。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滿足大悲水故。

※有關(guān)「善知識是滿梵行或半梵行」的問題,民國83年4月25日釋心行法師發(fā)表了一篇文章「論善知識是滿梵行或半梵行」,登載于《諦觀》雜志第77期(民國83年4月25日,p.25~ p.31),認(rèn)為導(dǎo)師誤解了經(jīng)文的原義。其實相關(guān)經(jīng)律說法不同,茲分述于后。

(壹)「善知識是滿梵行或半梵行」之相關(guān)文獻(xiàn):

1、《雜阿含》卷27(726經(jīng)),大正2,195b。

2、《相應(yīng)部》45.2(巴利文PTS本:SN.vol. V.p.2~p.3;日譯本:《南傳大藏經(jīng)》十六上,p.140~p.142)。

3、《相應(yīng)部》3.18(巴利文PTS本:SN.vol. I.p.87~p.89;日譯本:《南傳大藏經(jīng)》十二,p.147~ p.149)。(佛告波斯匿王):「大王應(yīng)如是學(xué):“我(大王)將來是善知識,善友,善伴?!薄埂卜鹈銊畲笸?如果能不放逸,將來大王也是善知識〕。

4、《雜阿含》卷46(1238經(jīng)),大正2,339a-b。

5、《別譯雜阿含》卷4(65經(jīng)),大正2,396a-b。

6、《增一阿含》卷40「九眾生居品第44」(10),大正2,768c~769a。

7、《雜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38,大正24,398b~c。

(貳)內(nèi)容比對:

這些經(jīng)、律一致的說到「善知識是滿梵行」,但如果仔細(xì)比對這些經(jīng)典,會發(fā)現(xiàn)各經(jīng)典所說并非完全一致。就以「到底誰是善知識」來說,就有以下不同的看法:

A、釋尊本身就是善知識:

《雜阿含》卷46(1238經(jīng)),大正2,339a~b:

阿難云:「半梵行者,是善知識…」

佛云:「……莫作是語,……我為善知識,……我常為諸眾生作善知識?!?/p>

★此經(jīng)中說:佛令眾生脫離老病死,佛本身就是善知識。

B、釋尊因善知識而脫離生死:

《別譯雜阿含》卷4(65經(jīng)),大正2,396a~b:

阿難比丘…言:「善知識者,梵行半體?!?/p>

我(釋尊)告阿難:「止,止,莫作是語,…我(釋尊)以善知識故,脫于生死,是故當(dāng)知,善知識者梵行全體?!?/p>

★此經(jīng)中,釋尊說他本人也是由于善知識之開導(dǎo),才能脫離生死,所以不應(yīng)說「善知識只是梵行半體」,而應(yīng)說「善知識者,梵行全體?!?/p>

C、釋尊因善知識而脫離生死,而釋尊本身也是善知識:

1、《增一阿含》卷40,大正2,768c:

佛告阿難:「勿作是言!言:『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眾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識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復(fù)次,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與善知識共從事者,信根增益,聞施慧德皆悉備具,猶如月欲盛滿光明漸增倍于常時。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親近善知識,信、聞、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我昔日不與善知識從事,終不為燈光佛所見授決也。以與善知識從事故,得為與提和竭羅佛(DIpaMkara=燃燈佛)所見授決。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p>

★此經(jīng)說的很明白,并不是說「善知識一定要全梵行、信、聞、念、施、慧皆悉具足的人,才可以當(dāng)作我們的善知識」; 而是說「親近了善知識,能引導(dǎo)眾生走向正確的道路,信、聞、念、施、慧皆得以增長,就此意義而言: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贯屪鸨救艘彩且蛏浦R故,才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并度化眾生,令其脫離生死。如果釋尊往昔沒有親近善知識的話,也終必?zé)o法得到燃燈佛授記。

2、《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38,大正24,398b29~c11:

時阿難陀白佛言:「世尊!我于靜處作如是念:『善知識者是半梵行』,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辦,得善友故遠(yuǎn)離惡友,以是義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

佛言:「阿難陀!勿作是語:『善知識者是半梵行?!缓我怨?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眾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何以故?阿難陀!我由善知識故,令諸有情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皆得解脫。若離善友無如是事。阿難陀!于我所說應(yīng)勤修學(xué)?!?/p>

★在此律典中,阿難陀對于「善知識為何是半梵行之理由」作了說明。修行者是透過善知識,而得以走上正確的修行道路。而佛則說:「善知識者是全梵行?!蛊淅碛墒?親近了善知識,在善知識的熏陶之下,便能不再造作諸惡,進(jìn)而常修眾善,而具足圓滿純一清白梵行之相。(此處說:具足圓滿純一清白「梵行之相」,不是說:已具足圓滿純一清白「梵行」)若得與善知識同住,不斷的接受善知識的引導(dǎo),乃至究竟涅槃,亦能無事不辦。在這個意義下,故說「善知識是全梵行。」

接著佛說他本人也是因善知識故,才脫離生死 ; 而佛不是自己了脫生死就好,更令弟子們同得解脫。這樣子輾轉(zhuǎn)相傳,就能法身長在,如果沒有善知識的話,就一切功德皆無法成辦了。

★《增一阿含》與《雜事》所述,包含了上述 A與B兩個層面,釋尊本身就是善知識,然而釋尊也還是因善知識而了脫生死的。

(參)綜上所述,可歸納以下幾點:

1、「善知識」不必限于功行圓滿的佛,「善知識」有可能是佛,也有可能是其他人?;蛟S可以進(jìn)一步說:從發(fā)心到了脫生死,善知識不必限于同一個人。有的人雖然未功德圓滿,卻能讓我們發(fā)心修學(xué)佛法 ; 有的人自己有修證,又能指導(dǎo)修行者斷惑證真,這些都不妨稱之為「善知識」。

2、「為什么善知識是滿梵行?」從經(jīng)、律的解說是:由于親近善知識,不再造惡,進(jìn)修眾善,乃至脫離生死,從這個意義來說「善知識是滿梵行」。并非「滿梵行的才可以稱為善知識」。

(肆)1998年8月3日,厚觀于南投拜見了導(dǎo)師,請教《成佛之道》(增注本)45頁中有關(guān)「親近善知識,清凈梵行是否已經(jīng)完成」的問題。導(dǎo)師的解說,要點如下:

1、 一般說的「梵行」,就是「清凈行」,特別是「不染愛欲」的行為。出家人持不淫戒,雖然有的尚未得禪定,未完全斷欲,只要不犯淫戒,也是修梵行。

2、 《雜事》是屬于戒律,重在「行為」,強(qiáng)調(diào)與善知識共住 ; 而《經(jīng)》是重在從善知識「聽聞法義」,二者稍稍不同。有些經(jīng)從「善知識」這邊來談,我(導(dǎo)師)的重點則是從「親近善知識」這邊來談。

3、 善知識不應(yīng)該局限于佛,凡能引導(dǎo)我們走上正道,能幫助我們增長戒、定、慧的,都可以稱之為「善知識」。

4、 我(導(dǎo)師)在《成佛之道》中說「親近善知識,可說圓滿清凈梵行,已經(jīng)完成」,其意思當(dāng)然不是說「一親近善知識,所有的清凈梵行就通通已經(jīng)完成了」。我的意思是說:「親近了善知識,一直在善知識的熏陶、引導(dǎo)之下,不再造惡,不再有染污,就可說是清凈啰!這樣一直修下去,雖然還沒有成就,也可說早晚會圓滿成就的。就像一個人從高樓摔下來,雖然在半空中還沒死,但我們可以說他已經(jīng)死定了。所以我在《成佛之道》中加了『可說』這兩個字,并非說『親近善知識的當(dāng)下,圓滿清凈梵行就通通已經(jīng)完成了』?!?/p>

九、(p.46)得聞?wù)ㄖ畻l件:

(一)(p.46~p.47)離八難(八無暇)4

[離彼三途苦,不生長壽天,佛世生中國,根具離邪見]

1、離地獄道。

2、離餓鬼道。

3、離畜生道。

4、不生長壽天5。

5、要生逢佛世:時間(佛出世與佛法住世的時代)。

6、要生中國:空間(有佛或僧眾弘揚(yáng)佛法的地方,不生邊地)。

7、要六根具足:生理、心理健全。

8、離諸邪見:知見正確,不生邪見家,不起顛倒邪見。

(二)得人身(p.47~p.49)

1、(p.47)人身難得:[生死流轉(zhuǎn)中,人身最難得]

(1) 生惡趣者多,生善趣者少。6

(2) 人身難得,如盲龜浮木。7

2、(p.49)人有三事勝諸天8 [憶梵行勤勇,三事勝諸天]

(1) 憶念勝。

(2) 梵行勝。

(3) 勤勇勝。

3、(p.49)勉勵勤學(xué):[難得今已得,精勤修法行,莫使入寶山,垂手嘆空歸]

※ (p.49)人間是諸天所仰望的樂土

《增壹阿含經(jīng)》卷26〈等見品第34〉(3),大正2,693c9~694a8: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dāng)天子欲命終時,有五未曾有瑞應(yīng)而現(xiàn)在前。云何為五?一者華萎;二者衣裳垢坋;三者身體污臭;四者不樂本座;五者天女星散。是謂天子當(dāng)命終時有此五瑞應(yīng)。

爾時,天子極懷愁憂,椎胸喚叫。爾時,諸天子來至此天子所,語此天子言:汝今爾來可生善處,快得善處,快得善利。以得善利,當(dāng)念安處善業(yè)。爾時,諸天而教授之。

爾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三十三天云何得生善處?云何快得善利?云何安處善業(yè)?

世尊告曰:人間于天則是善處。得善處.得善利者,生正見家,與善知識從事,于如來法中得信根,是謂名為快得善利。彼云何名為安處善業(yè)?于如來法中而得信根,剃除須發(fā),以信堅固,出家學(xué)道。彼以學(xué)道,戒性具足,諸根不缺,飯食知足,恒念經(jīng)行,得三達(dá)明,是謂名為安處善業(yè)。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人為天善處,良友為善利,出家為善業(yè),有漏盡無漏?!?/p>

比丘當(dāng)知,三十三天著于五欲,彼以人間為善趣。于如來得出家,為善利而得三達(dá)。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是故,比丘,于此命終當(dāng)生天上。

爾時,彼比丘白世尊:云何比丘當(dāng)生善趣?

世尊告曰:涅槃?wù)?即是比丘善趣。汝今比丘!當(dāng)求方便,得至涅槃。如是比丘,當(dāng)作是學(xué)。

十、(p.49~p.54)發(fā)心不同,隨根機(jī)不同而有種種差別:

[聞法而發(fā)心,隨機(jī)成差別。下求增上生,現(xiàn)樂后亦樂。

中發(fā)出離心,涅槃解脫樂。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樂。]

(一)下品人:增上生心——愿生人間,愿生天上,以人天福樂為目標(biāo)。

1、凡發(fā)此增上生心,那縱然修持出世法,也不過人天福報。

2、發(fā)增上生心,卻造作種種惡行,業(yè)力強(qiáng)大,墮三惡道。

(二)中品人:出離心——聲聞乘、緣覺乘,出離三界,得涅槃解脫樂。

1、發(fā)出離心,雖修大乘勝法,充其量也不過證得小果。

2、如發(fā)出離心而不修出離行,或是造作非法惡行,那是業(yè)力勝過愿力,連人天善報也不可能!

(三)上品人:菩提心——菩薩為因,成佛為果,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就無上正

等正覺(有大悲、大智,能得最極究竟的大涅槃樂)。

十一、(p.57)五乘、三乘、一乘(大乘)

(一)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二)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三)一乘:菩薩乘(因位)或佛乘(果德)。

十二、(p.64、p.98)五乘共法(下士法)

(一)在理解方面:世間正見。

(二)在行為方面:正命。

(三)主要修持法門:三福行(布施、持戒、禪定)。

十三、(p.143)三乘共法(中士法)

修出世間解脫道:四諦、緣起。

十四、(p.272、p.279)大乘不共法(上士法)

(一)三心相應(yīng):1、菩提心相應(yīng);2、大悲為上首;3、無所得為方便。

(二)修六度:1、布施波羅蜜;2、持戒波羅蜜;3、忍辱波羅蜜;4、精進(jìn)波羅蜜;

5、禪定波羅蜜;6、般若波羅蜜。

十五、(p.54~p.58)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間的關(guān)系。

[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攝下,隨機(jī)五三異,歸極唯一大]

(一)相依相攝

1、相依:[依下能起上]9

依下士法(五乘共法)能起中士法(三乘共法);

依中士法(三乘共法)能起上士法(大乘不共法)。

2、 相攝:[依上能攝下]

依上士法,能攝得中士法與下士法;

依中士法能攝得下士法。

(二)隨機(jī)差別:[隨機(jī)五三異]

從適應(yīng)眾生根性來說,方便說有五乘、三乘。

(三)歸極一乘:[歸極唯一大]

從如來出世本懷來說,一切法門都是成佛的法門。

從佛法歸于究極的立場說,一切(上中下)佛法,都是成佛的一乘──大乘法。10

1、中士法→同歸大乘:例如聲聞乘(中士)的修出離行,得涅槃果,而佛在法華會上說:『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大智度論》也說:『二乘智斷,即是菩薩無生(法)忍』。

2、下士法→同歸大乘:如《法華經(jīng)》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等。一香一華的供養(yǎng),一舉手一低頭的敬禮,一稱佛名,這些人天善法(下士),在同歸大乘的立場,都是成佛的一乘法。

十六、(p.58)「大乘」、「一乘」、「佛乘」之用語

(一) 大乘:多用在與二乘對論。

(二) 一乘:多用在一切都要成佛的說明上。

(三) 佛乘:如著重因位,就稱為菩薩乘;如著重果德,就名為佛乘。

十七、(p.58~p.59)對于上士法、中士法、下士法應(yīng)有的態(tài)度:

[不滯于中下,亦不棄中下,圓攝向佛乘,不謗于正法]

(一)不滯于中下:修學(xué)佛道,不應(yīng)滯留于小乘道、人天道上就感到滿足。

(二)不棄舍中下:一切都是成佛的法門,不忘舍中士法、下士法。

(三)圓攝向佛乘:圓滿貫攝一切中下法,而向于佛乘。

(四)勿毀謗正法:

毀謗正法有以下幾種人:

1、以為某經(jīng)某法,不是佛法。

2、(1)以為我是大根機(jī),不需要中下法。

(2)以為因果善惡等法門,都是為下愚人說,與我無關(guān)。

(3)以為學(xué)了大乘法中的某經(jīng)就等于得到一切佛法,再不用其他了。

(4)以為只要真實修行就好,不要聞思經(jīng)教。

十八、(p.59)「無慧之信,增長愚癡」

(一)《大般涅槃經(jīng)》卷36,大正12,580b18~20:

若人信心無有智慧,是人則能增長無明。

若有智慧無有信心,是人則能增長邪見。

(二)《大毗婆沙論》卷6,大正27,26c17~21:

為止諂曲及愚癡故。謂波羅衍拿是婆羅門種,雖有智慧而闕凈信,無信之慧增長諂曲。為止彼諂曲故說信為頂。

新學(xué)苾芻是釋迦種,雖有凈信而闕智慧,無慧之信增長愚癡。為止彼愚癡故說慧為頂。

1 (1)《雜阿含經(jīng)》卷30〈843經(jīng)〉:「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謂流者,何等為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流者,謂八圣道。復(fù)問舍利弗:謂入流分,何等為入流分?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為四?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nèi)正思惟、法次法向。復(fù)問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幾法?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為四?謂于佛不壞凈、于法不壞凈、于僧不壞凈、圣戒成就。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圣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nèi)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于佛不壞凈、于法不壞凈、于僧不壞凈、圣戒成就?!?大正2,215b16-28)。

(2)印順法師《華雨集》(二)p.41~p.42:「預(yù)流支是證入預(yù)流果的支分。先要親近善士:佛及圣弟子是善士;佛弟子而有正見、正行的,也是善士。從善士──佛及弟子聽聞?wù)?不外乎四諦(一切法門可統(tǒng)攝于四諦中)。這是古代情形,等到有了書寫(印刷)的圣典,也可以從經(jīng)典中了知佛法,與聽聞一樣,所以龍樹說:「佛法從三處聞:從佛聞,從弟子聞,從經(jīng)典聞」。無倒的聽聞?wù)?能成就「聞慧」。如所聞的正法而審正思惟,如理作意能成就「思慧」。如法隨順法義而精勤修習(xí),法隨法行能成就「修慧」。聞、思、修──三慧的進(jìn)修,能見諦而得預(yù)流果?!?/p>

(3)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309:「修學(xué)而趣入預(yù)流果的方便,經(jīng)說有二類:一、「親近善友,多聞?wù)?如理思惟,法隨法行」為四預(yù)流支,約四諦說證入,是重于智證的方便。

二、「于佛不壞凈,于法不壞凈,于僧不壞凈,成就圣戒」為四預(yù)流支,是以信戒為基,引入定慧的方便;證入名得「四證凈」。

這二者,一是重慧的,是隨法行人,是利根。一是重信的,是隨信行人,是鈍根。這是適應(yīng)根機(jī)不同,方便不同,如證入圣果,都是有信與智慧,而且是以智慧而悟入的?!?/p>

(4)關(guān)于「四預(yù)流支」,另參見印順法師《學(xué)佛三要》p.182~p.188。

2 《大毗婆沙論》卷181:「云何法?答:寂滅涅槃。云何隨法?答:八支圣道。云何法隨法行?答:若于此中隨義而行,所謂為求涅槃故,修習(xí)八支圣道故名法隨法行。能安住此,名法隨法行者。」(大正27,910c12-16)

3《佛說大般泥洹經(jīng)》卷4,大正12,875c29~876a10:

佛復(fù)告迦葉:有四種人,于此大般泥洹經(jīng),能趣正法,護(hù)持正法,能為四依,多所度脫,多所饒益,出于世間。何等為四?一者凡夫,未離煩惱出于世間,多所度脫多所饒益;二者得須陀洹、斯陀含果;三者得阿那含;四者得阿羅漢。是四種人為真實依,多所度脫,多所饒益。

彼凡夫人者,自持戒德,威儀具足,為護(hù)法城,于如來所聽受正法,誦持義味,廣為人說,能自少欲。復(fù)為人說大人八念,化諸犯戒,悉令悔過;善知眾生種種語言,習(xí)行菩薩護(hù)法功德,是名第一凡夫菩薩。……

4 「八難」(八無暇、八非時、八不閑),參見:

(1)《中阿含經(jīng)》卷29,第124經(jīng)《八難經(jīng)》,大正1,613a29~614a11。

(2)《長阿含經(jīng)》卷9,10《十上經(jīng)》,大正1,55c5~21(「八難解法」、「八不閑」)。

(3)《增一阿含》卷36〈八難品第42之1〉,大正2,747a~c。

(4)《望月佛教大辭典》(五),頁4221下~頁4222中(「八難」條)。

5 《大智度論》卷38,大正25,339a6~11:

長壽天者,非有想非無想處,壽八萬大劫。

或有人言:一切無色定,通名長壽天;以無形不可化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處故。

或說無想天,名為長壽,亦不任得道故。

或說從初禪至四禪,除凈居天,皆名長壽,以著味邪見,不能受道者。

6 《雜阿含經(jīng)》卷16,(442經(jīng))大正2,114a22~c19:

世尊以爪甲擎土已,告諸比丘:「于意云何?我爪甲上土為多,此大地土多」?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甲上土甚少少耳,此大地土甚多無量,乃至算數(shù)譬類不可為比」。

佛告比丘:「……如甲上土,如是眾生人道者,亦復(fù)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非人亦爾。

如甲上土,如是生中國者亦爾。

如大地土,如是生邊地者亦爾?!?/p>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生人中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還生地獄者,亦如是。如地獄,如是畜生,餓鬼亦爾。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生天上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還生地獄者亦如是。如地獄,如是畜生,餓鬼亦爾。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人道中沒還生人道中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其諸眾生從人道中沒生地獄中者亦如是。如地獄,如是畜生,餓鬼亦爾。

如甲上土,其諸眾生從天命終還生天上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其諸眾生天上沒生地獄中者,亦如是。如地獄,畜生,餓鬼亦如是。

7《雜阿含經(jīng)》卷15,(406經(jīng)),大正2,108c6~2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獼猴池側(cè)重閣講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fēng)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dāng)?shù)糜龃丝撞弧?

阿難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龜若至海東,浮木隨風(fēng)或至海西,南、北、四維,團(tuán)繞亦爾,不必相得」。

佛告阿難:「盲龜浮木,雖復(fù)差違,或復(fù)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fù)人身,甚難于彼。所以者何?彼諸眾生不行其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實,展轉(zhuǎn)殺害,強(qiáng)者陵弱,造無量惡故。是故比丘!于四圣諦未無間等者,當(dāng)勤方便,起增上欲,學(xué)無間等」。

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8(1)《長阿含》卷20,(30經(jīng))〈世記經(jīng)?忉利天品〉,大正1,135c5-25:

閻浮提有三事勝 [爵-(采-木)+(樊-大)]欝單 [*]曰。何等為三?一者勇猛強(qiáng)記,能造業(yè)行。二者勇猛強(qiáng)記,能修梵行。三者勇猛強(qiáng)記,佛出其土。以此三事勝 [爵-(采-木)+(樊-大)]欝單[*]曰。[爵-(采-木)+(樊-大)] ..............................

........閻浮提人以此三事勝四天王。

........閻浮提人亦以上三事勝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2)《起世經(jīng)》卷8,大正1,348a7-b5:

閻浮提洲有五種事勝瞿陀尼。何等為五?一者勇健;二者正念;三者佛出世處;四者是修業(yè)地;五者行梵行處。.........閻浮

提洲有五種事勝諸天龍,如上所說。

(3)《起世經(jīng)》CBETA電子版(T01, no. 24, p. 348a07-348b06)《大毗婆沙論》卷172,大正27,867c19-25:契經(jīng)說:人有三事勝于諸天:一勇猛;二憶念;三梵行。

勇猛者,謂不見當(dāng)果而能修諸苦行。

憶念者,謂能憶念久時所作,所說等事分明了了。

梵行者,謂能初種順解脫分、順決擇分

等殊勝善根,及能受持別解脫戒。

由此因

緣故名人趣。

(4)《大智度論》卷65,大正25,516a6-9:

如經(jīng)說:閻浮提人以三因緣勝諸天及 [爵-(采-木)+(樊-大)]'欝單曰人。一

者能斷淫欲;二者強(qiáng)識念力;三者能精勤

勇猛。

(5) 參見《成佛之道》(增注本)p.274。

9 提婆菩薩說:『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后斷一切見,若知為善巧』。

(1)遮非福:是離惡行善的下士法。

(2)破我:是無我解脫的中士法。

(3)斷一切見:是盡一切戲論的上士法。

能知這一先后次第,才能于一切佛法而得善巧。

10《成佛之道》(增注本)p.428:「從一佛乘的立場來說,一切諸善法,都是同歸于佛道的。不但是出世的三乘善法,歸于佛道,就是人乘,天乘善法,世間的一切──一念善心,一毫善行,都是會歸于佛道的?!?/p>

更新于:18天前

評論

伊人网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粗大长内射女人视频| 777米奇在线视频无码|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八戒| 成人久久久久久蜜桃免费| 操你的骚逼粉嫩AV| 99久久九九爱精品国产| 成人男女做爰免费视频网|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大阴茎交于大阴户黄片视频| 欧美大鸡巴操大骚逼| avtt天堂网先锋伦理| 插女人下面高潮视频| 我要操死你逼视频| 国产日女人视频在线观看| 怎么样操女人的逼亚洲Av黄片段| 色噜噜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视频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骚狐狸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你懂的在线中文字幕一区| 日韩 欧美 成人 免费| 97性无码区免费| 女生的鸡鸡色色软件 | 伊人久久综合无码成人网| 尤物网三级在线观看| 女女同性女同1区二区三| 中日美女毛5片一区二区三区| 嗯啊好大好想要视频| 免费看澡美女逼视频看看| 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夜 | 大鸡巴射在穴穴里的视频| 青青操成人版性视频| 亚洲精品自拍偷拍第一页|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天堂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老司机精品成人无码AV| 猛插女人小穴视频| 日本潘金莲三级bd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