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菩薩方便善巧?為什么菩薩[有求必應(yīng)]或[有求不應(yīng)]?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 為什么菩薩[有求必應(yīng)]或[有求不應(yīng)]? ~ 瑜伽師地論
建議有緣眾生好好收看本篇內(nèi)容一定會讓您感到有很大的收獲
祝福慧增上 身心安祥
阿彌陀佛
(原文節(jié)錄如下)
(附注:因為經(jīng)文本身解釋的很清楚,所以以下末學(xué)僅對文義困難處,或特殊段落,略作說明
原文經(jīng)末學(xué)略做編排以利閱讀)
云何 [菩薩方便善巧]
當(dāng)知略說有十二種。
依內(nèi)修證一切佛法。有其六種。
依外成熟一切有情。亦有六種。
云何 [依內(nèi)修證一切佛法六種方便善巧]
一者[菩薩于諸有情。悲心俱行顧戀不舍]。
二者[菩薩于一切行。如實遍知]。
三者[菩薩恒于無上正等菩提所有妙智。深心欣樂]。
四者[菩薩顧戀有情為依止故。不舍生死]。
五者[菩薩于一切行。如實遍知為依止故。輪轉(zhuǎn)生死而心不染]。
六者[菩薩欣樂佛智為依止故。熾然精進]。
當(dāng)知是名[菩薩依內(nèi)修證一切佛法六種方便善巧]。
云何 [依外成熟一切有情六種方便善巧]
一者[菩薩方便善巧。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無量果]。
二者[菩薩方便善巧。能令有情少用功力引攝廣大無量善根]。
三者[菩薩方便善巧。于佛圣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惱]。
四者[菩薩方便善巧。于佛圣教處中有情令其趣入]。
五者[菩薩方便善巧。于佛圣教已趣入者令其成熟]。
六者[菩薩方便善巧。于佛圣教已成熟者令得解脫]。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令諸有情以少善根感無量果]。
謂諸菩薩方便善巧。勸諸有情。舍微劣物乃至最下唯一麨團。施鄙穢田乃至蠢動傍生之類。作是施已回求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善根物田雖下。由回向力感無量果。
(附注:這是其他經(jīng)上也開示過的道理,眾生可以將吃剩下的一點點飯菜湯汁布施給荒田或水溝內(nèi)的眾生,以這樣的布施來回向成佛,雖然善根和布施很少,不過因為回向佛果的威力而可以產(chǎn)生無量果)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令諸有情以少功力引攝廣大無量善根]。
謂諸菩薩方便善巧。
1.若有信解受邪齋戒乃至一月都不食等諸有情類。為說八支圣齋戒法。令其棄舍最極艱辛感非愛果受邪齋戒。勸令修學(xué)無極艱辛感大愛果受正齋戒。
2.若諸有情修自苦行精勤無懈。起邪方便欲求解脫。 [為說中道][令離二邊]使其趣入。
3.若諸有情求欲生天起邪方便。投巖赴火斷飲食等。為其宣說無倒[靜慮]
(附注:就是禪定)
。令彼獲于現(xiàn)法樂住。逮得當(dāng)來無諸艱苦與喜樂俱生天勝果。
4.若諸有情信婆羅門吠地迦呪妄計。精勤受持讀誦得究竟。凈方便勸令于佛圣教受持讀誦思惟其義。
5.又正為他如是如是宣揚開示如來所說甚深空性相應(yīng)妙法。令彼發(fā)生勇決厭離猛利凈信。但由如是一剎那頃厭離凈信俱行善心。尚能攝受不可稱數(shù)廣大善根。況其相續(xù)。
6.又諸菩薩世間所有種種上妙珍寶香鬘諸供養(yǎng)具。起凈信俱增上意樂。于佛法僧勝解供養(yǎng)。亦勸導(dǎo)他令行如是勝解供養(yǎng)。
7.又于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供養(yǎng)佛法僧所。即以如是凈信俱行增上意樂。周匝普緣深生隨喜。亦勸導(dǎo)他作是隨喜。
8.又諸菩薩恒常修習(xí)念佛念法乃至念天。亦勸導(dǎo)他令修[六念]。
9.又諸菩薩意言分別禮佛法僧。乃至命終時無虛度。亦勸導(dǎo)他行此禮業(yè)。
10.又諸菩薩普于十方一切有情一切福業(yè)悉皆隨喜。亦勸導(dǎo)他作是隨喜。
11.又諸菩薩普于十方一切有情。入廣大悲增上意樂。愿以自身皆代彼受一切憂苦。亦勸導(dǎo)他興此悲愿。
12.又諸菩薩過去現(xiàn)在一切誤失一切違犯。以凈調(diào)柔愛樂。隨順?biāo)鶎W(xué)[戒]。 [心]。 [想]對十方佛世尊所。至誠發(fā)露悔往修來。亦勸導(dǎo)他令行是事。如是數(shù)數(shù)發(fā)露所犯。少用功力一切業(yè)障皆得解脫。
13.又諸菩薩已具神通得心自在。普于十方佛法僧所及有情處?;鞅姸喾N種化事。攝受無量大福德聚。
14.又諸菩薩恒常修習(xí)[慈悲喜舍]。亦勸導(dǎo)他作此修習(xí)。如是菩薩以少功力引攝廣大無量善根諸勝妙果。
云何[菩薩方便善巧]。 于佛圣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惱。處中住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脫。謂諸菩薩為欲成辦如是四種有情義利。
當(dāng)知略說復(fù)有六種方便善巧。
一者[隨順會通方便善巧]。
二者[共立要契方便善巧]。
三者[異分意樂方便善巧]。
四者[逼迫所生方便善巧]。
五者[施恩報恩方便善巧]。
六者[究竟清凈方便善巧]。
云何 [菩薩隨順會通方便善巧]
謂諸菩薩于彼有情將為說法。
1. 先當(dāng)方便隨順?,F(xiàn)行軟美身語。
2. 亦復(fù)現(xiàn)行近施隨轉(zhuǎn)。除彼于己所生恚惱。彼恚惱除便生愛敬。愛敬生已于法起樂。
3. 然后為其宣說正法。所說正法如其所宜易入易解。應(yīng)時漸次無有顛倒。
4. 能引義利堪任難擊。于彼有情調(diào)伏事中成就最勝欲作饒益哀愍之心。
5. 為現(xiàn)神通記心顯說如理正法。
6. 或勸請他。
7. 或為化作種種眾多殊特化事。令彼有情皆悉調(diào)伏。
8. 若引義利。極略諸論能為廣辯。若引義利。極廣諸論能為略說。
9. 令其受持為作憶念施其問難。彼既于法能受能持。復(fù)進為其廣開正義。
10. 又于趣入遍緣一切三摩地門。能為隨順教授教誡。攝益有情令修利行。
若諸有情于佛所說什深空性相應(yīng)經(jīng)典。不解如來密意義趣。
于此經(jīng)中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皆無有事無生無滅。說一切法皆等虛空皆如幻夢。彼聞是已如其義趣不能解了。心生驚怖。誹謗如是一切經(jīng)典言非佛說。
11. 菩薩為彼諸有情類。方便善巧如理會通如是經(jīng)中如來密意什深義趣。如實和會攝彼有情。
菩薩如是正會通時。為彼說言。此經(jīng)不說一切諸法都無所有。但說諸法所言自性都無所有。
是故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雖有一切所言說事。依止彼故諸言說轉(zhuǎn)。
然彼所說可說自性。據(jù)第一義非其自性。是故說言一切諸法皆無有事。
一切諸法所言自性理既如是。從本已來都無所有。當(dāng)何所生當(dāng)何所滅。
是故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
譬如空中有眾多色色業(yè)可得容受一切諸色色業(yè)。
謂虛空中現(xiàn)有種種若往若來若住起墮屈伸等事。
若于爾時諸色色業(yè)皆悉除遣。即于爾時唯無色性。清凈虛空其相顯現(xiàn)。
如是即于相似虛空離言說事。有其種種言說所作邪想分別隨戲論著。似色業(yè)轉(zhuǎn)。
又即如是一切言說邪想分別隨戲論著似眾色業(yè)。皆是似空離言說事之所容受。
若時菩薩以妙圣智。遣除一切言說所起邪想分別隨戲論著。
爾時菩薩最勝圣者。以妙圣智證得諸法離言說事。唯有一切言說自性。非性所顯。
譬如虛空清凈相現(xiàn)。亦非過此有余自性應(yīng)更尋求。是故宣說一切諸法皆等虛空。
又如幻夢非如顯現(xiàn)如實是有。亦非一切幻夢形質(zhì)都無所有。
如是諸法非如愚夫言說串習(xí)勢力所現(xiàn)如實是有。
亦非一切諸法勝義離言自性都無所有。由此方便悟入道理。
一切諸法非有非無。猶如幻夢其性[無二]。
是故宣說一切諸法皆如幻夢。
如是菩薩普于一切諸法法界。不取少分不舍少分。不作損減不作增益。無所失壞。
若法實有知為實有。若法實無知為實無。如其所知如是開示。
當(dāng)知是名[菩薩隨順會通方便善巧]。
(附注:以下就是所謂的菩薩有求必應(yīng),這就是菩薩的方便
[共立要契]就是達成和菩薩的約定,就能滿愿)
云何 [菩薩共立要契方便善巧]
謂
1.諸菩薩若見有情求飲食等十資身具。
即便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yǎng)。及諸沙門婆羅門等。廣說如前。乃至若能受持凈戒。如是我當(dāng)隨汝所欲施飲食等諸資身具。如其不能我不施汝。
2.如是菩薩若見有情來求種種田事宅事。諸阛阓事。王事域事。財事谷事?;蛴衼砬笾T工業(yè)處及諸明處?;蛴衼砬蠊矠榕笥?。或有來求共結(jié)婚媾。或有來求共作邑會?;蛴衼砬笾鸂I事業(yè)。
菩薩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yǎng)。如前廣說。如是我當(dāng)施汝田宅廣說乃至助營事業(yè)。
3.又諸菩薩若見有情有諸愆犯或被舉訟?;蜃鞣N種不饒益事為他所拘。將欲刑縛斷截。撾打毀辱。迫脅驅(qū)擯流移。或他所執(zhí)欲捶縛賣。
菩薩爾時隨能隨力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yǎng)。如前廣說。如是我當(dāng)方便救汝令脫斯難。
4.又諸菩薩若見有情遭遇種種王賊水火人。及非人不活惡名諸怖畏等。
爾時菩薩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yǎng)。如前廣說。如是我當(dāng)方便救汝令免斯畏。
5.又諸菩薩若見有情欲所愛會求非愛離。
爾時菩薩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yǎng)。如前廣說。如是我當(dāng)遂汝所愿。令所愛會及非愛離。
6.又諸菩薩若見有情為疾所苦。
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yǎng)。如前廣說。如是我當(dāng)救汝病苦令得安樂。
彼諸有情既為菩薩如是立要。于諸善品速疾受學(xué)。于諸惡品速疾除斷。菩薩皆能遂其所愿。
當(dāng)知是名[菩薩共立要契方便善巧]。
(附注:以下就是眾生立約許愿后不努力修行,所以菩薩有求不應(yīng),這也是菩薩的方便
不是菩薩不救眾生,也不是舍棄眾生,因為這是方便)
云何 [菩薩異分意樂方便善巧]
謂諸菩薩與諸有情立要契已。彼諸有情于上所說彼彼事中。不如所欲速疾修行。
菩薩爾時于如上說彼所求事。皆不施與。唯為利益彼有情故。非余意樂而不施彼。
如是于其諸厄難處。諸怖畏處。欲所愛會求非愛離。病苦所惱諸有情類。權(quán)時棄舍。唯為利益彼有情故。非異意樂而棄舍之。非異意樂而不救拔。
如是菩薩于諸有情。方便現(xiàn)行剛捍業(yè)時。唯為利益非余意樂。漸令余時如其所欲斷除諸惡。修學(xué)諸善。是故方便權(quán)時棄舍。
若諸有情于菩薩所。雖無所求亦無眾難。廣說乃至無諸病苦。而與菩薩先為親厚。
菩薩于彼隨宜勸導(dǎo)。斷諸惡法修諸善法。
所謂令彼知父母恩恭敬供養(yǎng)。廣說乃至于凈尸羅隨順受學(xué)。
若彼有情雖蒙菩薩如是勸導(dǎo)。故肆輕躁而不奉行。
菩薩爾時自現(xiàn)憤責(zé)。唯欲利益非憤意樂。于諸所作悉現(xiàn)乖背。唯為利益非背意樂?;蛴谝活惉F(xiàn)與世間不饒益事。唯為利益非損意樂。
如是菩薩于諸有情現(xiàn)外所作。與內(nèi)意樂相不同分。由是因緣方便安處。令彼有情漸斷諸惡漸修諸善。
是故菩薩如是調(diào)伏有情方便。名為[菩薩異分意樂方便善巧]。
(附注:以下是因為眾生不修善,所以菩薩以賞善罰惡來逼迫眾生修行,這也是菩薩的方便)
云何 [菩薩逼迫所生方便善巧]
謂諸菩薩或為家主或作國王得增上力。于自親屬于自臣民能正教誡。
如應(yīng)告言。諸我親屬諸我臣民。若于父母不知恩報。廣說乃至毀犯戒者。我當(dāng)斷其常所給賜衣服飲食?;虍?dāng)捶罰。或我親屬當(dāng)與乖離?;蛭页济癞?dāng)永驅(qū)擯。立一善巧機捷士夫。于彼事業(yè)常令伺察。
由是因。故彼諸有情怖畏治罰。勤斷諸惡勤修諸善。彼于修善雖無樂欲。由是方便強逼令修。
是故名為[逼迫所生方便善巧]。
(附注:以下是菩薩先幫助眾生,眾生因為起感恩心而好好修行,這也是菩薩的一種方便)
云何 [菩薩施恩報恩方便善巧]
謂諸菩薩先于有情。隨力多少施作恩惠。或施所須或濟厄難?;虺植阑驎鶒邸;螂x非愛?;虔煵】嗔畹冒矘贰1酥T有情深知恩惠欲報德者。
菩薩爾時勸令修善以受報恩。告言。汝等非余世財來相酬遺為大報恩。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yǎng)。廣說乃至受持凈戒。如是乃名[大報恩德]。
菩薩如是于諸有情先施恩惠勸贊修善。名[大報恩]。由此方便令他于善精勤修學(xué)。
是故名為[施恩報恩方便善巧]。
(附注:以下是講菩薩究竟下生成佛來度化眾生,這也是一種方便)
云何 [菩薩究竟清凈方便善巧]
謂諸菩薩安住菩薩到究竟地。于菩薩道已善清凈。先現(xiàn)往生覩史多天眾同分中。無量有情如是念言。某名菩薩今已生處覩史多天眾同分中。不久當(dāng)下生贍部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愿令我等當(dāng)?shù)弥涤龇遣恢涤?。隨是菩薩所生之處。愿令我等亦當(dāng)往生。如是為令無量有情生正欲樂。為多修習(xí)此欲樂故。
又是菩薩從覩史多天眾中沒來下人間。生于高貴或族望家。所謂王家若國師家。棄舍世間上妙欲樂無所顧戀清凈出家。令諸有情起尊敬故。
又現(xiàn)誓受難行苦行。為令信解苦行有情舍所樂故。
又證無上正等菩提。令余有情于所同趣菩提解脫欣殊勝故。
又證無上正等覺已。未為有情即說正法。待梵天王躬來啟請。為諸有情于正法所起尊敬故。
作是念言。當(dāng)所說法定應(yīng)殊妙故。今梵王悕望。世尊說是法故躬自來請。又以佛眼觀察世間。勿使有情作如是謗。但由梵王躬來啟請。敬梵王故宣說正法。非于有情自起悲心。乃是為他之所激發(fā)。非自能了機宜可否。為欲壞彼一類有情如是邪執(zhí)。先以佛眼觀察世間。然后為轉(zhuǎn)無上法輪。一切世間所未曾轉(zhuǎn)。如是更復(fù)宣說正法制立學(xué)處。
是名[菩薩究竟清凈方便善巧]。
由此所說方便善巧。更無有余方便善巧在于此上若過若妙。是故說名[究竟清凈]。
如是菩薩所說六種若略若廣[方便善巧]。能除憎背圣教有情所有恚惱。處中住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脫。除此無有若過若增。是名[菩薩方便善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