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心聲錄》:蓮宗妙諦(凈語三則)
蓮宗妙諦—凈語三則
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以一九八八年于北京居士林念佛七道場錄音為基礎
(一)在極樂庵念佛道場作 四首
(二)深妙禪偈
(三)老實念
《凈語》是先師夏蓮居老居士的凈土詩集,原名《歡喜念佛齋詩鈔》。五十年代初,大量增補新篇,改名《凈語》。夏老之詩,乃一代時教之醍醐。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滴滴自然精妙,開人心眼。今名《凈語》,彌符其實。凈者,凈宗也。語者,警語也。故名《凈語》。又凈者,清凈本然也,當生清凈心也,無量清凈覺(彌陀名號)也,凈念相繼也。語者,言為心聲也,故《凈語》者,清凈心之顯露,清凈覺之開示,欲復清凈本然,但當凈念相繼也。
《凈語》直指當人自家寶藏,敬選三則,供養(yǎng)大眾。
(一)在極樂庵念佛道場作 四首
其一
念佛最忌 精神渙散 字句模糊 先快后慢
既無音節(jié) 又不聯(lián)貫 心不應口 聲不攝念
輕忽養(yǎng)識 古德所嘆 如此念法 永難成片
其二
聲和韻穩(wěn) 字正音圓 懇切綿密 沉著安閑
聲合乎心 心應乎聲 心聲相依 妄念自清
其三
佛號如珠 念頭如線 分則各離 合則成串
心不離佛 口不離念 如線貫珠 相續(xù)不斷
其四
未能一心 先求專念 未能不亂 先學成片
真勤真專 功效自見 無須問人 還請自驗
第一則共四首,是夏師甲申(一九四四)年在念佛道場中所作。夏師領導佛七,十分嚴格如法,正式參加者,都是閉關念佛,這四首正是關中所作,啟發(fā)大眾,認真修持。所說皆大修行人從真實履踐得來,修凈業(yè)者當依為指南,故莫因未見驚人之語而忽之。
第一首先講念佛的人容易發(fā)生的主要偏差,是要防止的。頭兩句是‘念佛最忌,精神渙散’。念佛的時候,思想不集中,提不起精神來。心情低落,意志消沉,無精打彩,雜念無窮,不是昏沉便是掉舉。這個是最忌了。還忌諱‘字句模糊’。這一句佛號,聲音出來是模模糊糊的。別人聽不清,自己也聽不清。故云‘己尚不聞佛豈聞’?!瓤旌舐簧蟻砟畹煤芸?,越念越慢,越慢越?jīng)]勁?!葻o音節(jié)’,音節(jié)指音聲的節(jié)奏,共修念佛時用的魚磬,統(tǒng)一大眾的音節(jié),保證了大眾所念共同的內(nèi)容。個人念同樣可用魚磬,不用魚磬同樣要有音節(jié)。音節(jié)調(diào)適,念佛容易攝心,法益加大。相反,一句佛號中六個字,不論某個字所占的拍子,時而一拍、半拍、1/4拍、1/8拍,那么整個佛號每句在變,念得亂成一片,還談什么攝心。不但時間上每個字安排得很好,聲音的高低輕重也合節(jié)奏。節(jié)奏很重要,普通的舉臂抬腿,若合節(jié)奏,便成舞蹈。所以念佛若有節(jié)奏,就像流水潺潺,自然合韻,念佛易于成片。
無音節(jié)已不好,加之以‘又不聯(lián)貫’就更差了。后句不接前句,念佛最重要是‘凈念相繼’,若不聯(lián)貫怎么能相繼?!牟粦凇炖锬畹氖悄蠠o阿彌陀佛,心里頭盤算著另外一件事,某某真對我不起呀,我對他那么好,他對我就這樣呀。或者惦記買部彩電。你多盤算這些事,心口怎能相應。至于另外一種情況是:在念佛時雜念紛飛,不知從何處來這么多的雜念此起彼伏,無法排除。這不用擔擾,這是念佛過程中必然的現(xiàn)象,不要去管它,‘任它妄念紛飛,聽我念佛分明’,這是要訣。關鍵是提起這一句佛號?!暡粩z念’?!暋?,指念佛時嘴里發(fā)出的念佛聲,這聲音有很大作用,凈土法門的關鍵,也可以說是密訣呀,就在于自念自聽。所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所聽的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都攝六根’,首先就把舌根、耳根都攝住了。你這時聽的是佛號,念的也是佛號,想的也是佛號,意根也攝住了。手持念珠(身),眼看佛像,鼻中所聞是供佛所燃的香,所以這三根也都攝住了。都攝六根,關鍵在于聽。一般我們自修,以金剛持最好,就是剛剛有一點聲音在嘴唇跟牙齒之間,不是很大。這樣念既有聲音又養(yǎng)氣,叫金剛持。默念也可以聽,不過默念聽起來要累一點。聲音大小可以靈活,散亂的時候,煩惱來的時候,你可以大聲念,用聲音攝住念頭。如果你念得很清凈,就可以小聲地念,金剛持或再小一點都可以。要有聲,要聽這個聲。這聲音就能攝你的念。這是念佛法門特別殊勝之處。古人說:‘以音聲作佛事?!瘶O樂世界是法音宣流,聽到的人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一個人聽到寺廟中鐘鼓梵唄之音,自然內(nèi)心清凈。你念的這聲佛號就是法音,如果你念得既有節(jié)奏又相連貫,你念時懇懇切切,清清凈凈,你所念的這一聲,就是妙德音聲,所念是萬德莊嚴的佛,其聲自然是萬德莊嚴之聲。這樣殊勝無上的妙聲又從耳根流入心地,加持自心,自感自應微妙難思。關鍵之處在于自聽。
‘輕忽養(yǎng)識’。如果念時自心煩雜散亂,所念之聲,必然嘈雜難聽。心不專注雙耳也就失靈,所念之聲自然毫無攝念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焉有都攝六根的作用。能引起的反是有害的惡果——輕忽養(yǎng)識。這是佛教里一個常用的成語。你很輕率地念,你不是轉(zhuǎn)識成智。你是在培養(yǎng)識。咱們的修持就是轉(zhuǎn)八識成四智。咱們念佛就是把分別的意識轉(zhuǎn)成妙觀察智。要使他轉(zhuǎn)呀。你這么去念,又無音節(jié),散亂。精神渙散,又不連貫,自己心里想的跟嘴里念的不一樣,所念聲音也攝不住心。這種念法不是轉(zhuǎn)識是養(yǎng)識。識在那兒休養(yǎng)了,這正是‘古德所嘆’呀。就這樣念太可惜了。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凈土難信,你還肯念。但是你就這樣念哪,所以古德很嘆惜呀。這樣念就‘永難成片’。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很難,首先須達到念佛成片。我們要念到成片,少則十幾句,多則三十句,五十句,再多你有一串、二串,這個里頭心不跑動,自始至終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叫成片。自己的水平是什么,自己完全可以知道。所以像上頭這種念法,就‘永難成片’。這是不好的,是要避免的。要避免易生偏差的地方,而集中精力面向著光明。
第二首:前一首指出念佛所禁忌,力加排除。下三首相反,指出應遵循的道路。下面的第二首正是針對前一道而說的?!暫晚嵎€(wěn)’?!暫汀改罘鸬穆曇艉椭C、和美、安和。聲音很有關系,念得很尖躁嘶啞,聲音不和。人聽到美妙清凈莊嚴的聲音,自然心曠神怡身心安和。相反,令人心亂,焦躁不安?!嵎€(wěn)’韻是和諧的聲音,又指高雅的神韻氣度。穩(wěn)是安定妥貼之義。韻穩(wěn)是指音聲安和沉靜,氣韻高雅。自然而然有一個韻調(diào)?!终魣A’,字音要念正,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有許多人念得音不準了。最主要是阿字,應讀作國音字母中的丫(啊)字。初念的人如不準,把字念正,久修的人已經(jīng)念慣了,改不過來,你就照常念吧,不要改了。但是你要知道,念阿彌陀佛是正音,你不要勸別人把阿字改成你念的音就好了。如來悉知悉見,知道你念的是佛。但是只從音聲方面對你身心的好處來說,就要求你字音念正呀,并且聲音要圓。圓的對立面,尖劈嘶啞等等,這類聲音一觸子耳當下心中痛楚難過,精神不適,圓和善雅之音使你聽后,心里歡喜舒暢、安靜、清凈。音樂很重要,感人很深。古琴和現(xiàn)代搖滾樂聽了之后,反應絕對不一樣。好的古琴跟一般的古琴又不一樣,好的古琴彈奏入妙之時,你聽幾聲,當時就妄心平息。聲音關系很大,所以自己念佛的音聲要圓和。
‘懇切綿密’,懇切,懇懇切切。我念佛就如在佛前,或如在大海驚濤駭浪之中乞求佛菩薩的救度。這樣每念一聲,都是從至誠的內(nèi)心發(fā)出來的,是在呼叫,是在求救,懇切懇切:南無阿彌陀佛。要一句跟一句,這就是綿密,也就是凈念相繼。在已有定課的人,首先要求在定課之中很綿密,這時候不要打閑岔。再進一步的話,那就不僅僅是在定課之中是綿密,要能貫徹到隨時隨處,都要常常提起這一句。這個事情難不難呢?事實上誰阻止你不準你念?你要念就念嘛,完全自由自主,所以說不難??墒钦嬲茏龅降娜耸窒S?。隨時隨地都有一句佛號,要能到這樣,成片也就沒問題了,那就快要事一心了。凈土法門好就好在這里,世人能夠做到,不是高不可攀的。要你開悟,那就難了,不是人人都能的,你也有可能性,但要做到就千個萬個難得一個半個,恐怕一億之中也難得一個半個。在中國你能數(shù)出十個開悟的人嗎?念佛往生就不是這樣了,誰都可以念。要綿密,老有這一句,事情是可以做到的,問題是自己不肯念。煩惱一來,人就不肯念了。生氣,著急是煩惱,歡喜也是煩惱,我很高興呀,今天來了很多賓客,大家狂歡呀,談得很好呀,這就是煩惱。它打你的閑岔。其實煩惱中照舊可以念,只是自己不肯念,若能綿綿密密,懇懇切切地念下去,自然會成片。所以念佛往生的事例時時可以聽到。
‘沉著安閑’。這句話直指目前許多修行人的病處。有人用功,但是有急躁情緒,恨不得很快就要有所成功,于是很緊張,很著急。這就是有求的心了。念佛的殊勝就在從有念暗合無念,從有求而契到無求,從往生證無生。要沉著,沉著鎮(zhèn)定,沒有那些憂慮徘徊患得患失,焦慮不安的情緒。而且要安閑,有的人努力,但由于急躁情緒而陷入緊張、忙亂、焦急之中,與圣教背道而馳。‘安閑’兩個字又進一層,不但鎮(zhèn)定,而且是萬緣都一齊放下了,無取無求,所以是天地間一個大閑人。心中只管念佛,一句圣號朗朗現(xiàn)前,既無掛礙又不顛倒,所以寂然心安??梢姲查e兩字十分重要。相反若有急躁情緒,想見佛見光,想有瑞相,這樣去念,念出毛病來了。并不是念佛念出毛病來了,是你那個急躁情緒出的毛病。我們很安閑,為什么能安閑?信心哪!有信心你就很安。有人說我怎么還念不好,還有妄想,還有什么什么,就往生無分了。這是他自定的規(guī)章,不是佛的意思,蕅益大師講得好,‘往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你有沒有深的信心,你是不是真的發(fā)愿,真的不留戀這個娑婆世界,欣慕極樂愿求往生呀?實際上很多人還是留戀,盡量想多活幾年呀,聽說那里有點氣功,自己馬上想去練一練呀。想長生不老,正是留戀這個世界。所以欣慕極樂,要發(fā)大愿。這多劫以來曾做過自己親眷的一切眾生都在苦海中等待我去救度。但我怎么才能度眾生呀,我還是在苦海中掙扎的一個人,當下毫無能力救度別人,只有往生之后,乘佛的加持力,我就有神通智慧來救度亟待我救度的這一切有親的人。是這樣的心情,這樣的大愿力呀!有信有愿自然會念,就一定往生。所以往生與否全憑信愿之有無。大家想往生的話,大家先在信愿上下功夫。六信,我這六信是不是具足了,我這愿是不是真切。信愿切的話,你決定是往生,你再念的話,心里就不會急躁而自然安閑了。
‘聲合乎心,心應乎聲’。從誠懇清凈心中發(fā)出的念佛聲自然和諧寧靜,妙善高雅。這句微妙的念佛音聲,經(jīng)歷自耳而達本心,所聽正是所念。所以自然相合,聲合于心。
第三首:‘佛號如珠,念頭如線’,你如果不念的時候,這珠子一顆一顆都散了,這是‘分則各離’。一念呢,拿線一穿成了一串。所以念佛就是把佛號穿成串,這是‘合則成串’。‘心不離佛’,這就要求能隨時隨地心中不離這句佛號,這事并沒有任何人攔著你,沒有任何人干涉你,就看你自己肯不肯呀,要做到心不離佛,先須‘口不離念’??谀畋容^容易,口里念時,心不見得在佛上,心在佛時則口里必能念佛。嘴里頭老念這一句,‘如線貫珠’,像是用線穿珠子,就是一句跟一句,‘相續(xù)不斷?!?/p>
第四首:‘未能一心,先求專念,未能不亂,先學成片’。這是末后一首,指出了當前修凈業(yè)行人中存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人們看到秦譯(羅什大師譯)中,一心不亂,于是個人體會,就認為:不念到一心不亂,就沒有資格往生。但能念到一心不亂的人極少,念了幾乎一生還沒念到一心的人,就悲觀失望,消極苦悶。實際上這并不是釋尊教法的原意。這一點《無量壽經(jīng)》的功德最大了。《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所要求的根本條件只是一向?qū)D?。老念,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沒有要求你一心不亂。而且‘一心不亂’是只見于秦譯。玄奘大師所譯是:‘系念不亂’。這句是你念的時候很專心,沒有胡思亂想,這就是系念不亂,比較容易做到。若指出一心呢,就有事一心、理一心。念到事一心,你的見惑思惑自然全消失了。念到理一心,那至少要破一分無明(無明共四十二分)。先不談無明,只說見思二惑,見惑有十樣,是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貪、嗔、癡、慢、疑。思惑是更細的貪、嗔、癡、慢、疑。誰能把這些都去掉?事一心,還有貪、嗔、癡、慢心、疑,你就沒到事一心。例如:貪心,總想得點好東西,不但貪物質(zhì),貪人家恭敬,貪名呀,貪威信。我要有地位,要有什么呀,都是貪啊,你都能去掉嗎?再者嗔心,人家批評你,說你不好,你能不能不生氣呀。孩子很不聽話,做壞事,你不生氣呀。婆媳之間好多矛盾,嗔恨呀。舉個三十年代突出的實例,一位元做過將軍(相當于現(xiàn)在的軍區(qū)司令員)夫人的老修行,后來與兒媳失和,她在念佛,但也壓不住心中的嗔恨,決心殺死兒媳,她就下座找刀,但當她看到自己手中念佛珠時,才壓住這顆殺人的心。癡,更厲害了,眾生整個在癡里頭,愚癡呀。還有慢,我慢貢高,妒嫉障礙,己是人非,老子天下第一,也是根深蒂固。貪嗔癡慢都破完了,這才是事一心,這很難呀。阿羅漢斷見思惑得漏盡通,斷人我出生死,稱為豎出三界,稱為難行道。如果念佛法門同樣也要斷見思惑,那不與豎出三界是同等的難度,為什么還稱之為易行道,是捷徑中的捷徑呢?既稱為易行,當然不須達到斷見思惑,證阿羅漢的水平。也就是說,往生極樂世界凡圣同居土,不須達到事一心的水平。能達到當然更好,就可往生方便有余土。若證理一心,破一分無明,就證一分法身,生實報莊嚴土(菩薩所居的國土),部分證到常寂光土。
我們根據(jù)玄奘大師所譯‘系念不亂’,與《無量壽經(jīng)》的‘一向?qū)D睢梢钥隙ㄒ幌驅(qū)D钍峭谋貍錀l件,‘專’字有專一不變與專心持念兩方面的意義。既是專心在念,即是唐譯的‘系念不亂’。
當然,達到一心不亂往生西方上三品是更好,但是未達到一心,先須要專念。專一不變是針對見異思遷的人說的。一山望見一山高,總是不能安于自修的法門,今天想?yún)⒍U,明天又想學密,念了兩天佛,又羨慕外道的氣功,這樣的人學什么都是白費事。我們是佛子,當依本師釋尊的慈悲教導,末法修行,唯有念佛法門可以解脫,應該一向?qū)D畎浲臃稹?/p>
‘未能不亂,先學成片’。達到一點都不散亂做不到,先叫他成片。我不能整個不散亂,但我有幾十句能成一片,在這幾十句中沒有雜念了。這都是真實用功人的情況。那天我碰到一個人,他說他自己要能找兩句念得清凈的都沒有。我說你這是實話??梢姴蝗菀祝詰撘Фㄑ栏?,腳踏實地,先學成片?!媲谡鎸!嬲那??!舴且环畯毓牵傻妹坊〒浔窍恪?,不到極冷的時候,梅花怎么會開撲鼻的香?由于‘寒徹骨’呀。這不是件小事,我們多少劫來在生死中流浪,釋迦牟尼佛說:光說變白狗,我的骨頭都有須彌山那么高。六道中輪轉(zhuǎn),無量的生死,現(xiàn)在要在這一生中,把他扭轉(zhuǎn),不再輪回了,這是我們不能不解決的一件大事。真正是自己本身的一件大事,別的都是兒戲,都是肥皂泡,如夢幻泡影。再好再好也是肥皂泡,非常好看,但它必定馬上就要破。我就快八十了,轉(zhuǎn)眼就要破了,一切苦空無常。所以要真勤真專呀!專一呀!最不好是十八般武器樣樣會弄,件件稀松,刀槍劍戟樣樣能耍,可是要殺敵制勝,哪件都不管事。有人是什么都修著一點,既在打坐又想?yún)⒍U,既修凈土又學密宗。又要念阿彌陀佛,又要念地藏王菩薩,還要念點觀音菩薩,再加一點黃財神法,這不是真實修行,是在開玩笑。‘真勤真?!赜泄πё匀豢梢?,故云:‘功效自見?!疅o須問人,還請自驗?!缛孙嬎渑灾?。
(二)深妙禪偈
有大福德始念佛 發(fā)菩提心修十善
佛說無上深妙禪 淺人當作淺法看
四儀莊嚴三業(yè)凈 堅守重戒勿少犯
打破人我是非關 放下生平閑知見
談玄說妙不相干 三字真?zhèn)骼蠈嵞?/p>
只此即是長夜燈 苦海慈航斬魔劍
要拔多劫生死根 直拼此身作呆漢
五宗八教一句收 切莫念外覓方便
過緩過急同是病 強想一心心愈亂
志堅如鋼氣如綿 不間不雜自成片
因心果佛互感應 根身器界潛轉(zhuǎn)換
煩惱未伏念不一 習氣不除佛不現(xiàn)
千萬句如一句時 何愁不見彌陀面
此事非易亦非難 三昧全憑信行愿
第二個內(nèi)容是深妙禪。怎么又談到禪了,這是《大集經(jīng)》的話:‘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坏嵌U,而且是深的禪,妙的禪,而且是無上的深妙的禪。中國舊日的知識份子(士大夫階級)欣賞禪宗,鄙視凈土,認為唯有禪宗才是高深玄妙之法,至于凈土只是愚夫愚婦的行徑,其實他本人正墮在顛倒見之中,如大富盲兒身在寶中為寶所傷。另外一種,目前有許多人,久修無功,
產(chǎn)生消極情緒,自認什么都不行,我看經(jīng)不能深入,參禪更不是根器,學密還有許多懷疑的地方,我什么也不行。所以我沒有辦法就只好念念佛吧!這個說法,表示這個人雖然習凈,但對于凈宗缺乏正確的信念與認識?!洞蠹?jīng)》說‘但念阿彌陀’,就是只念、專念、唯念阿彌陀,這就是無上的最深的最妙的禪。
這里所說的無上深妙的禪,是指六度里的第六度,是般若。一般所說禪定,是在前五度里面。兩者雖都用一個禪字,可是差別極大。經(jīng)教中說,前五度如盲,般若如目。這就是說,禪定等前五度都像瞎子要到第六度才有眼睛,才能照見天地萬物?!秲粽Z》談‘深妙禪’并不是提倡大家再去參禪,而是要你知道你現(xiàn)在念佛啊,你已經(jīng)是參了深妙之禪。
‘有大福德始念佛’。第一句就像獅子咆哮,震驚百獸。普告一切輕視凈土的人,不要認為齋公齋婆愚夫愚婦都能修凈土,就輕視凈土。修凈的人更不可認為自己根器低下,沒有水平修其他法門,沒有辦法,只好修凈土。應知:唯有‘大福德’的人才能信受念佛法門。你才會念佛啊。所以我們要增加信心?!洞蟪藷o量壽經(jīng)》說:若不往昔修?;?,于此正法不能聞?!悴皇窃谶^去的多生多劫里頭修了福修了慧,對于這個法門你想暫時聽一點都不可能。所以第一句就很好,‘有大福德始念佛’。你應當鼓起勇氣,振作精神。我們應充分自信,這個極殊勝的法門我們現(xiàn)在能遇到了,自己也應該珍重自己。
‘發(fā)菩提心修十善’。《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每輩都須‘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睢?。發(fā)菩提心在《凈宗心要》之中講得比較詳細。這里簡單介紹一下:菩提心粗說就是一個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結合的心,《華嚴經(jīng)》說這三方面如同供佛的油燈,必須有燈油、燈炷和光明,三者缺一不可,這就是說菩提心是燈,智慧、慈悲與愿力三方面結合,組成供佛的燈。我們常念的四宏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是順事發(fā)心。順理發(fā)心呢,那就是《金剛經(jīng)》的話,度無量無邊的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這便把法執(zhí)也破了。你終日在度生,而沒有自己度生的相。要發(fā)起這樣深具智慧的大菩提心。
‘修十善’。釋尊的教法,全面說來,于三乘外再加天乘人乘,成為五乘。這才是全部的教化。決沒有任何人是覺悟日增,作惡照舊。那就說,他說覺悟是謊話。人都做不好,想要作佛,那是笑話。修行是善男子善女人的事,所以人人都止惡行善。持五戒可得人身,修十善可生天界。十善的對立面是十惡,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意三:貪、嗔、癡。十善要把十惡都加上一個不字,這是止惡,例如不殺生還放生,不貪還要布施,才能生天??梢娛粕煺労稳菀?。因為這完全是仗自力。至于念佛愿求往生,有佛力加被。但也不能說,我念佛啊,我這個善事就可以不做。這是錯誤。不肯行善利他,還有菩提心嗎?沒有發(fā)心還能往生嗎?所以還是要修善。念佛是正行,我們還要種種的輔助?!稛o量壽經(jīng)》里頭講得特別多,咱們這個世界有五惡五痛五燒。有五種惡,殺盜淫妄酒(開廣即十惡)。那么就現(xiàn)生受惡報是五痛。來生還要入地獄是五燒。不斷的告誡,所以勸導人們要修十善。
‘佛說無上深妙禪,淺人當作淺法看’。佛說念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墒窃S多人與佛相反,偏說念佛是淺法。到底是什么淺呢?正是這個認為念佛是淺法的人,是他淺,他正是淺人。由于他自己淺,就把念佛當成淺法。所以我們在座的都應該發(fā)希有之心哪,能夠聞到如此之法,能夠相信這個法,是多生多劫的善緣哪。我們要很珍重,要一氣呵成,趁熱打鐵。把這個趁還有余輝,太陽還沒有落山,趕緊走到家。
‘四儀莊嚴三業(yè)凈,堅守重戒勿少犯’。‘四儀’,就是行住坐臥四種威儀。我們念佛的人要在這四種威儀之中端正身心莊重嚴整?!龢I(yè)’,是身口意,都清凈無染?!畧允刂亟湮鹕俜浮紫仁沁@戒里頭的重戒,先要護持住不可違犯。在犯戒之中最厲害的是謗法。例如整個佛法是假的,這種謗法我們不會做了。但是我們還是會傍法呀!你跟隨別人的話說某個經(jīng)典是假的。明明某人是善知識,有人誹謗,你隨聲附和說他缺德。這都是屬于謗法呀。故意說得過度了也不好。夸張不如實是增益謗,存心說得不夠是減損謗。謗法罪很重,尤其是受了戒的人要做壞事就比不受戒的人慘重多了。不受戒的人殺了個人,殺了張三,將來張三殺了自己這就了了,受戒的人可不行,你犯了殺戒。破四重戒是地獄罪。你被他回殺那是必然的,但是你還要入地獄、上刀山下油鍋。所以我們受了戒不可不研究戒,不可不了解戒。要遵守不能犯。戒要破了,你是漏器。這個碗是漏的,裝上什么水一會兒就都漏完了。所以‘堅守重戒’這幾個字要牢記心頭。
‘打破人我是非關,放下生平閑知見?!腥宋揖陀惺欠牵惺欠蔷陀袗巯∩?。種種差別對待,無非妄自分別。于是煩惱萬千,無人出得,所以叫做關。劃地為牢,自身是始作俑者,諸惡源頭只是一個我字。有我就有人,永無出身之路,故稱為關。這些是非無可逃避,有人出家,誰知廟里這些是非何曾比廟外少。就說,哎呀,早知這樣咱們還不如不出家了。這個人我是非不但在家人有,出家人也有。這個關哪,就是你不對我對,己是人非,是是非非打不破,就不能很好地修持。再進一步,‘放下生平閑知見’,一些沒有用的閑知閑見裝滿一個腦子,自以為有學問,其實只是一些邪見。都把它放下,打掃干凈吧。必須在舍字上下功夫。舍字就是要舍這閑知見。但舍字很不易,舍身容易舍見難。夏老詩偈中所指都是救命的基本。
‘談玄說妙不相干,三字真?zhèn)骼蠈嵞睢???谡勑膶嵨疵?,語高妙而行為卑劣,縱然口若懸河,著作傳世,喚得佛學大師光榮稱號,于人于己有何實益。對生死大事一絲毫也不相干。所知愈多,理障愈深。這比煩惱等事障更難排遣。總之是作繭自縛,欲升反墜。真實履踐的人,必不肯這樣務虛,而是奮發(fā)無上菩提之心,稟遵釋尊慈教。于彌陀愿海之中,唯修念佛。在念佛妙法,唯修持名念佛。在持名念佛之中,唯有老老實實單念一句名號。不求一心,不除妄想,不貪凈境,不參是誰(以上四者稱為念佛四大秘訣)。只是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這就是無上深妙禪。這才是釋迦牟尼佛的真?zhèn)鳎茖Т髱熣f:‘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愿海?!q益大師說:‘一句佛號是釋尊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ㄓ欣蠈嵞罘鸩攀且淮鷷r教的真?zhèn)鳌?/p>
‘只此即是長夜燈,苦海慈航斬魔劍。’只有老實念是眾生長夜黑暗中的明燈,出苦海的慈航,斬除魔障的金剛王寶劍。關鍵在于老實,老實平常,世人輕忽。《凈語》云:‘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曉此?!?/p>
‘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拼此身作呆漢’。我們能得人身,能聞佛法,能信凈土法門,實因多生的修持才有今日。我們既然多劫修行,為什么現(xiàn)在仍墮輪回,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就因為多劫的生死根本極難撥除,所以我們今生要奮發(fā)大志,決定在這一生之中,拔除多劫以來生死根本。這是沖天的大志,是多劫以來空前的壯舉,是真要自覺覺他的大心。所以要排除萬難奮不顧身,就像在敵人重重包圍之中殺出一條血路。這是你(業(yè)力)死我(真心)活的戰(zhàn)斗。要用真刀真槍,不再是表演戲臺上的花拳繡腿。所以要拼這一生當個呆漢,不做賣弄聰明的人,他們是心心念念都在投機取巧,看風使舵,結交權貴,盜名欺世,不惜用盡種種機關,到頭來受害者只是自己。真實欲同眾生出生死海的人,必然根除這些行徑,任憑舉世之人都說自己是個呆漢而無悔。宋高峰禪師(元中峰國師之師)為參‘睡眠中無夢時,主人翁在何處安身立命’,自誓曰:‘拼一生做個癡呆漢,決要這一著子明白?!迥旰蠊髲卮笪颉?/p>
‘五宗八教一句收,切莫念外覓方便’?!遄凇嵌U宗‘一花開五葉’所分出的臨濟、曹洞、偽仰、云門、法眼這五宗。‘八教’是教下,天臺宗所立,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共八教。禪宗的五宗,教下的八教都收在這一句佛號之中。蕅益大師的話:這三藏十二部經(jīng)論,一切戒律,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都在這一句里頭。還說一切禪定也在這一句里頭,可見這一句佛號具足一切功德,即是總持陀羅尼。所以絕對不要在念這一句之外還要找什么竅門,找什么更方便的道路,那只是庸人自擾。
‘過緩過急同是病,強想一心心愈亂’。前一則指出念佛的音聲的大小、節(jié)奏,不要間斷。這里指出:念的速度不可太慢和太急?!^緩’就給妄想留機會,造成輕忽養(yǎng)識的毛病?!^急’引起緊張,耳朵可能聽不清楚,這就受極大的影響。所以過快過慢都不相宜,應把速度調(diào)節(jié)合度。行之有效的辦法,是開始時稍緩一點,漸漸地不知不覺地增加速度,等到快得念不成時,便頓然停住,再從頭念起。念時不除妄想,不求一心,這是念佛四大秘訣的主要內(nèi)容。唐張拙秀才有名詩句‘欲斷妄想重增病’,因為‘欲除妄想’,正是‘去一添兩’。同樣的道理,不求一心,正當念佛,又在希求一心,或卜度分別計較自己念得是否一心,這早已不是‘老實念’,而是有為法了。
‘志堅如鋼氣如綿,不間不雜自成片’。誓愿應堅定,如鋼似鐵,彌陀因地中發(fā)愿說:‘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就是給我們示范的‘志堅如鋼’。志要鋼,而心欲虛。若固執(zhí)己見,則成為剛強難化之人,禍莫大焉?!洞蟪藷o量壽經(jīng)》中,極樂國人‘身心柔軟’。氣如綿正表柔軟。心意柔和,自然易受教化。在念佛時,不要間斷與散亂,‘不間不雜’自然容易念佛成片。若達一心不亂,則得念佛寶王三昧。
‘因心果佛互感應,根身器界潛轉(zhuǎn)換’。咱們念佛是在因地中修行,我們現(xiàn)在念佛的這個心,就是我們因地的心叫做因心。我們念的是阿彌陀佛,是已經(jīng)得了果覺,叫做果佛。我們念佛時,我們的因心就與阿彌陀果佛互相感應。我們心里就包括阿彌陀佛的萬德。還有,佛的心遍滿一切處,我在念佛,是在佛心里頭念,如來悉知悉見,沒有一點可以弄虛作假的。再者,我們的心跟佛心是一樣的遍滿一切處。所以佛也是在我心中。為什么我們能念佛呢?正因為佛在念我呀,佛在攝受我呀。佛不攝受,我們就被煩惱牽纏,念不了佛。我念佛時即佛念我時。因心果佛互感互念,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于是使得內(nèi)而根身(眼耳鼻舌身意)外而器界,在不知不覺之中潛移默化,暗自在轉(zhuǎn)化變換,所以說:‘根身器界潛轉(zhuǎn)換?!鹘缡且磺袞|西,大地山河,桌椅板凳,大到世界,小到微塵。這些東西在我們念佛的時候不知不覺暗暗地就轉(zhuǎn)變了。這就比自己身心隨著自心與他佛的互感而起變化難懂很多。應知自心與外物也是不二?!度A嚴經(jīng)》說:‘知一切法皆是自心?!镀鹦耪摗氛f:‘三界虛偽,唯心所作。’《唯識樞要》云:‘諸境無體,隨執(zhí)而生,因自心生,還與心為相?!@都是說明心物不二,物我一如的道理。古禪師說:‘盡大地是沙門一只眼?!褪钦f,整個地球是和尚的一只眼。茫茫大地只是自身一只眼睛,念佛時是因心與果佛相感的時候,因心中所包括的日月星辰男女老少焉能不受感化。所以真用功的人,世界萬物一切一切都在往好方向變,變得更適合于你,更適合于你的修持。假如別人和你是怨憎會,你念來念去那人就變得不再可怨可憎了,我們要知道一個地方有人用功,這一方都得益。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念佛只是消極自了。一個念佛用功的人造福一方;不但造福一方,他造福地球?。徊坏旄5厍?,他造福法界呀。這一切沒有不可轉(zhuǎn)換的。所以大家有什么煩心的事,就歸到好好念這一句就對了。那為什么他老跟你作對呀?因為你用功不得力,你要得力了,他就不跟你作對了。自身他身,世界一切都會潛移默運發(fā)生變化。所以古代參訪的人到一個地方,怎么能知道這個地方有沒有大德,就看這個地方的山水樹木。如果有得道之人這一切都不一樣了。
‘煩惱未伏念不一,習氣不除佛不現(xiàn)’。煩惱因多劫積累,堅強難破,未能斷除,應先伏煩惱。譬如一盆濁水過分混濁,不能飲用。那么就靜靜地等它沉淀,濁垢沉到盆底,上面都是清水,應可以喝了。清水是譬喻心念專一。濁垢還未全部沉淀,譬喻煩惱未伏。自然之理就是這樣,不能勉強。習氣者,煩惱的余習,叫做習氣。例如舍利弗嗔惑之種子都斷了,還是易于發(fā)怒,這就是習氣,夏老師有兩句寶貴開示說:‘持戒念佛看經(jīng)教,察過去習毋自欺?!梢娙チ暿鞘种匾?。全除習氣唯佛一人能做到。所以這里所說的除習氣,不是除盡之意,而是要求積極地除習氣。佛者覺也,這里所說的佛現(xiàn),既可指見佛見光之類,一般所說的佛現(xiàn);而更重要的是指朗然大覺的心。不去除習,朗然大覺的心就無由顯現(xiàn)了。
‘千萬句如一句時,何愁不見彌陀面’。上一句有兩種解釋:(一)念一千一萬句佛號,就同只念一句時一樣清清楚楚,沒有雜念。念一句念得很清楚,念佛的人都有這個時候,但是延長到一千句一萬句都是同樣清凈,自然往生極樂,花開見佛。還發(fā)什么愁,怕見不到彌陀呢?(二)千句萬句,如同一句。所念一句,如同千句萬句,打破數(shù)量。一多相即(一就是多,多就是一),超情離見,不可思議。既然不可思議,我當然擱筆,不再畫蛇添足。
‘此事非易亦非難,三昧唯憑信行愿’。唐代龐居士全家,禪林崇仰。龐公說:‘難難難,十擔油麻樹上攤?!嬈耪f:‘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渑`照說:‘不難亦不易,饑來吃飯困來睡?!蠈嵞罘?,即是無上深妙禪,‘棒打石人頭,曝曝論實事’。誰和你說難道易,若論難易,古佛過去久矣!‘三昧’指念佛三昧,乃一切三昧之王,故又稱寶王三昧。入此三昧,但須信愿行三資糧。信須深信,如蕅益大師的六信,如截流大師的正信。愿須切愿,欣厭懇切。行就是老實念。
(三)老實念
但只老實念 不必問如何 莫管同與異 休論自與他
只貴愿力強 那怕妄想多 散亂固成病 分別易入魔
境緣無好丑 佛號一掃過 句句念能真 決定出娑婆
前則偈云:‘三字真?zhèn)骼蠈嵞睢!室浴独蠈嵞睢焚示o接于后,須在箭靶紅心里面射中紅心,方是承受圣教真?zhèn)鞯暮檬种械暮檬帧?/p>
‘但只老實念,不必問如何’?!蠈崱芷匠?,但確甚希有。唐代有位婆婆,人問臺山路怎么去?她只是回答:‘驀直去。’任何禪宗巨匠都勘她不破?!囍薄c此處之‘老實’同樣平常,同樣是甚極奇特。妙就妙在不給你留下思議之處。才有所思,不是了也。念佛參禪,都是如此。所以開口第一句,直說,‘但只老實念’,絕對唯一的老實念佛。不可再問這問那,若還在東問西問,早是不老實了,所以宗門說:‘不問如何與若何?!?/p>
‘莫管同與異,休論自與他’。華嚴宗依六相而談法界事事無礙之義。六相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六相是從體相用三方面來討論平等與差別的涵義。同異二相是相上的平等與差別。例如磚瓦木料雖形相各各不同,可是可以合造成一間屋子,顯示了同相。在一個屋子里面,磚瓦木料各有自身之相,這是異相。以相上的同異為例可以推想體上的總別與用上的成壞。所以這里就以同異為代表。‘自他’,自是自佛,他是他佛。又自身為自,別人為他。又身心為自,萬物為他。所以同異包括一切體相用的平等與差別,自他攝盡一切人我心物的對立與統(tǒng)一。一概是不管不問。只是一句孤伶伶的阿彌陀佛,聲聲相繼,自然孤明歷歷。
‘只貴愿力強,那怕妄想多’?!稄浲右狻罚骸切挪蛔銌⒃?,非愿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愿而證所信?!梢娫噶κ乔俺行拍睿髮钚械年P鍵。又云:‘深信發(fā)愿,即無上菩提,合此信愿,的為凈土指南。若信愿緊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愿,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墻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衷唬骸蒙c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就是說,一個修凈的人能否往生,全憑他有無信愿。若有深信(六信與正信)切愿,不怕平日念佛妄想多,決定往生。相反,縱然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濕,若沒有信愿,就不能夠往生。往生的條件決定于信愿。往生后品位的高低才決定于念佛的水平??梢娛q益大師無上殊勝的開示,正與夏老師這兩句一‘只貴愿力強,哪怕妄想多’的偈語,是一個鼻孔通氣。夏師還有偈句:‘由他妄想紛擾,我只字句分明。’對于妄想,任其自來自去,自生自滅,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進一步說,于自心外實無妄念,所謂妄念只是自心妄動,如水生波。請問波是什么?波只是水??梢娡胍舱亲孕?,妄想不斷,只因自心習于散亂,若能老實念去,久久功純,熟處變生,妄念自然不起。
‘散亂固成病,分別易入魔’。多劫的心猿意馬,曾無一刻的專一寧靜,散亂成習,當然是病,但人過中年,多少有點病也是常事。但若墮入魔網(wǎng),定招地獄之報,那就嚴重億萬倍了?!y’如有人患近視眼,‘入魔’就像誤入敵人的特務組織,下場就悲慘了。所以不要總是在‘分別’好了一點還是壞了一點?這樣修好還是那樣修好?時而歡喜,時而焦慮。無時不在分別之中,處處不離有求之念。于是無上殊勝的無為法變成有為法,故夏師有句曰:‘分別即是魔網(wǎng)?!顏砟钊ゾ渚涠既旧嫌袨橛星蟮纳?,焉能老實念。
‘境緣無好丑,佛號一掃過’。一切世法與出世間法的好與丑種種分別,在這浩浩蕩蕩,包涵虛空的佛號聲中,如秋風掃落葉,一掃而空。由心發(fā)聲,聲是佛號,名具萬德,圓攝萬法,即此音聲體具萬德萬法。具有無上功德力,無邊法力,故能掃盡分別散亂種種虛妄而無剩余。聲入自耳,流入自心,如珠發(fā)光,還照珠體。心光佛聲,相融相攝,互為增上,直趨究竟。
‘句句念能真,決定出娑婆’。這兩句中,須解釋的只是一個‘真’字。所念句句都‘真’,決定出離娑婆,往生極樂。怎樣叫做‘真’?現(xiàn)從最平常處解釋,若要念得真,只要真的念。不是偽裝欺人,不是走走形式,不是另有目的,不是妄求非份,不是形存實亡(所謂扛空槍)。懇懇切切,老老實實信愿持名,就是真念。再簡單一點,這一句你自己清清楚楚全部聽到了,就是真的念了。
以上《凈語》三則,全顯蓮宗妙諦,末后再恭錄其中《直念去》一則,凈、密、禪之奧妙,均在其中,念祖不再畫蛇足,敬請自參。
直念去
彌陀教我念彌陀
口念彌陀聽彌陀
彌陀彌陀直念去
原來彌陀念彌陀
一九九一年四月于北京蓮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