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文化:讓身心與自然漸近相融
從宗教到健康
吃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存在于宗教的,食素的出發(fā)點是為了不吃肉,不吃肉的目的是為了不殺生。佛教說: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除了宗教的約束外,古人食素一般是崇尚樸素清淡的生活方式,孔子就不愛吃肉,子曰:飯素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李漁也在《閑情偶寄》里說: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其漸近自然;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漸近自然也。這兩位都是吃素的倡導者,追隨者不少,不過都是具有仙風道骨之人,并非我等凡夫俗子可以體會得到的境界。
如今,素食已經超出了信仰的范圍,變成了一種健康飲食的趨勢,從而生成出一種新素食主義。現在人食素,大多是為了自己的身體著想,有為了減肥的,有為了延年的,清凈悠遠的理想少了,實用主義的目的多了,當然也無可厚非,常常就有人以身作證,證明食素的確對身體有好處。
人對自身健康越來越高的期望,使素食理念超越了地域、民族、信仰等天然屏障,正在全球悄然傳播:1/6的英國人已經或正在考慮成為素食者;美國有10%的素食人群,在任何一座城市都可以找到素食餐廳;德國已是一個素食大國,素食連鎖店遍布大街小巷;我國臺灣全島素食者超過200萬素食、綠色和平運動、環(huán)境保護、動物保護已經成為風行歐美的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穿要布,吃要素已經成了很多人的行為規(guī)范。從最便宜到最貴
素食大概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全素,一種是仿葷?,F在北京有素食餐廳大概20多家,里面都有很多仿葷的素食,除了原料不是肉,名字、味道、形狀都幾乎和葷菜一樣。有些人覺得,不吃豬肉就叫吃素,其實不然,素食都戒葷腥。葷指的是蔥、蒜、韭菜等。腥就是有生命的肉、魚、蝦、蛋等。不過,這素菜烹制出來的口感、講究和葷菜不相上下。所以,這做素菜的廚子,功夫自然非比尋常。
在解放以前,北京的素食餐廳和普通餐廳的比例大概是1:3,那時,最貴的和最便宜的都是素食餐廳。而今,很多素食餐廳開開停停,北京不過20余家,有的走精致路線,價格很貴,有的則是簡單溫馨,實惠便宜,但有一個相同之處,就是所有開素食店的人都性情平和,與他們交談是一種如沐春風的隨和。如何做一個素食主義者
如果你想嘗試一下素食這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又不想勉強自己,建議你循序漸進。
一、先減少肉類消費,增加蔬果進食量,或放棄陸地肉類,做個半素食者。
二、要注意少食多餐,這樣會使胃部容量漸漸減少,胃部無須一次消化大量及種類眾多、性質迥異的食物,患上胃病的機會較少,消化系統(tǒng)也能更有效地吸收營養(yǎng)。此外胃部容量減少,使饑餓感不會像以前的強烈,胃部因為消化工作較輕松,無須從腦部抽調大量血液,飯后懨懨欲睡之感大減。
三、早餐好、午餐飽、晚餐少。想活得健康,應該把早餐安排得最豐富,如果一日三餐是十分的話,早餐最少要占四分或五分,午餐、晚餐各自三分或兩分。不過按照現代生活方式,晚餐常是家人共敘天倫或飲宴、社交活動時間,把晚餐安排得最為簡樸,似乎不近人情,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應該努力改變晚餐吃肉、吃飽的習慣。7日成功的開始如果你有興趣成為完全素食者,但又擔心不能適應,可以選擇某一段日子(如較長的假期)中的7天,嘗試在7天之內完全不沾肉食,但可以吃乳酪類食物。
另外,素食也要看緣分,如果喜歡素食,不妨每周有一天,或每天有一頓堅持素食。而且素食必須注重營養(yǎng)。應盡量多吃不同種類的蔬菜、豆類、生果、谷物,以增加吸收不同營養(yǎng)的機會,達到均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