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徒勞行--十四:若不慕覺道,修精進徒勞也
學佛修行的人,首先必須要明確自己修行的目的是什么,絕不能無的放矢,稀里糊涂地就跨入佛門皈依,盲目地跟從人家拜師學法。
當然,這不是針對那些對佛法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偶爾燒燒香拜拜佛像的基礎佛教徒而言的。
在佛教界,有相當一批人不知所修何為,他們勤修苦學,起早貪黑,早晚課誦堅持得很好,就這樣日復一日地精進修習。但是,即令如此,到后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半個修行人!
為什么呢?其原因就在于他們對于自己學佛的目的不明朗,模糊得很;他們基本上對學習佛法證不證道、得不得成就、了不了生死無所謂。
不過有一點他倒是知道得很清楚:學習佛法求師傳法有一點好處,那就是諸佛菩薩及上師總不會拋棄自己的,萬一自己有難,上師就會幫助的,也總算是有了一點依怙。而上師傳的法自己還是每天都修持,好事偶爾也做一些,如此一來這輩子起碼可以保個平安,無憂無慮地過活。
有了這些佛資糧,下輩子自然也壞不了哪里去,至于上師的安危,眾生的善根、福報、成就、幸福與自己是沒有多大關系的,于己來講無所謂,無關痛癢。
因此,往往抱著這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和不慕覺道的方式,但又十分精進勤勉地修行,這樣的修行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很顯然,他們是有一番深思熟慮,也并非完全是漫無目的的,尤其他們精進的目的是為了出離輪回, 而實際行持則出離不了輪回,更有行者是給自己求平安得世俗上所謂的幸福,打一點現(xiàn)世來世得福報的基礎。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這些人不同于世間上完全不懂佛法而信仰佛教的一般的人。
世間之人對于佛法的道理可謂是毫厘不知,佛法的真諦絲縷不懂;而此類行人卻是懂得一些因果的道理,起碼是略有耳聞。
就此而言,可以說他們是十分幸福的,因為有如此善業(yè)因緣能親近正法佛理。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他們又是與世間上的那些人沒有兩樣;此相同之處就在于無論是世間上的人,還是類似這些略知佛理的人,其信仰佛的目的是相同的——
類聚都只是為了獲取世俗上的福報和利益而對佛菩薩頂禮膜拜,求佛菩薩賜予其家人平安幸福,而不去理會諸眾有情的慧命及頗多的痛苦。
故此類行人都只求自己安樂足矣,而不管他人的死活,其他眾生的好壞與否與他們沒有什么牽連,即使要增益他眾,多半也是與自己的利益相關。
所以兩者自私自利的本質(zhì)、拜佛的出發(fā)點是全然相同的!
就此而言,兩者同為非常可憐的眾生。均是以一個狹隘無比的觀點來認識佛法,看待佛法。
他們把學習佛法當作是謀取世間福利的本錢,為了求得世法上虛無縹緲的所謂的幸福而拜佛學法。卻不知道此等幸福于俗諦來講,根本就是過眼云煙,是一些斑斕旖旎華而不實的夢幻泡影罷了!
而這些迷惑世人、表面上看起來極具誘惑力的肥皂泡卻是會頓然破滅的,是虛妄渺無的,與他們根本就沒有永久和合性,只會給他們增加貪著的惡劣習氣,而與幸福無干。持此等想法的人用俗語說只能是鼠目寸光,極其短淺。
然而,相比較起來,這些行人比世間上的人卻是更見愚癡了!何以故?
世人不知佛理,不知道學習佛法能令自己常住樂境,脫離六道輪回之苦海,真正離苦得到解脫,更不懂得學佛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因此每日庸庸碌碌,隨既定因果業(yè)力受苦感報,知苦受苦而自身無能為力,處于被動挨打的狀態(tài)卻只有坐以待斃,由是此因,這種愚癡實是可憐可嘆,情有可解。
但如是佛門中人卻是明知正法之理而不去按圖索驥,達之常樂覺境,從而令自己、現(xiàn)世乃至多生多世的親人真正得到幸福。
他們大抵都知道一分因一分果的道理,懂得幫助別人實際上也就是增益自己,自己只有依諸佛及上師之教,精進修習取得成就臻至了生脫死、行菩薩道、證達菩提境才是唯一的解脫,才是真正地救助自己同親人!
但相反的是彼等卻困囿于世法貪著自私的習氣,執(zhí)著所謂的眼前蠅頭小利,被這些虛妄不實的夢幻泡影吸引蠱惑失去正法知見,為世間法的貪著所障蔽,正所謂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歟!
既知佛理,不去覺悟,不求證道,而只是想此世及來生能安于現(xiàn)狀、平安幸福即可高枕無憂,心安理得,奢圖抱此識而窮其生,而這怎么可能呢?
有此想法無論再如何精進修行都是無濟于事,諸佛菩薩不可能賦予加持的,自己不但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反倒由于自己的愚癡、以及不施大悲心救渡多生累劫陷于苦海中、受苦受難的至親親人而要招至惡業(yè)報果,如是下去終致墮落入下三道!這恰如是鄭人買櫝還珠,只會得不償失,結(jié)果抱憾而終矣。由此,有師可謂是無師,學法實如無一法,足可見之愚癡了!
然而類此之人卻樂此不疲,一方面怡然自得,滿足于世間苦樂享受,悠然處之,安于現(xiàn)狀;另一方面,又跟上師學習佛法,持精進態(tài)度修行,卻并不思出離,不生超脫之心,不慕覺道,不覺世法苦受。
說得直接一點,他們已處于一種麻木的狀態(tài),對法義無動于衷,卻又希圖借此精進而不墮下道,仍享世法之“?!惫?。
這只會是事與愿違,適得其反:好比一個人陷于泥沼當中,旁邊有善士將手遞給他欲助他一臂之力,又告之脫身之法,但他卻說,我覺得這泥沼頗不錯,身處其中的感覺良好,我不出來了!你說的也許是對的,我不否認,我可以試著照你的話去做,但我更忠實自己的感受,我壓跟兒不想離開這爛泥,不過我照你的話去做的目的不是為了離開這個充滿誘惑力的地方,而是我想我可以借此在這泥沼里多呆一段時間,這里雖不是舒服無比的,偶爾有苦有難,但也怪有意思的!
嗚呼,微斯人,其之言論覺受實當令人刮目相看了!然而一朝否極泰來,泥沼拽其日漸彌深,終有至口鼻之時、布頂一日,當受此沒頂之災時,此等前時之知見,恐怕只有作他日憑吊唏噓之詞了。
毋須多言,行人當自省審慎:從師精進而不慕覺道,其后患無窮,所修之法亦為徒勞無益也!
聲明:這是阿王諾布帕母《子必依論》里面的一段,為了避免斷章取義,如果要學習完整義理,請看完整經(jīng)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