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難忍之能忍,行難行之能行,是成就解脫的載體
前不久,我讀到這樣一個寓意故事,感觸頗深。
這個故事的大意是:
從前,山里有座寺廟,廟里有尊銅鑄的大佛像和一口大鐘。
每天,大鐘都要承受幾百次撞擊,發(fā)出哀鳴。而大佛像只需坐在那里,接受千千萬萬人的頂禮膜拜。
一天夜里,大鐘向大佛提出抗議說:“你我都是銅鑄的,可是你卻高高在上,每天都有人對你頂禮膜拜,獻花供果,燒香奉茶。每當有人拜你之時,我就要挨打,這太不公平了吧!”
大佛像聽后微微一笑,安慰大鐘說:“大鐘啊,你不必羨慕我,你知道當初我被工匠制造時所遭受的痛苦嗎?一棒一棒地捶打,一刀一刀地雕琢,歷經刀山火海般的痛楚,日夜忍耐如雨點落下的刀錘,最后千錘百煉才成就佛的眼耳鼻身。我的苦難,你不曾忍受,我經歷過難忍的苦行,才坐在這里,接受鮮花供養(yǎng)和人類的禮拜!而你,別人只在你身上輕輕敲打幾下,就忍受不了了!”
大鐘沉默無語。
銅器被雕刻成佛像,要忍受千錘百煉,萬般折磨。成佛之路,就像《西游記》中唐僧西天取經一般,一路逢遇魔妖,流沙難度,黃風怪阻,忽逢大水,身落天河,卻失袈裟,路遇火山,吃水遭毒,女兒國之難……可謂上刀山下火海,寒風刺骨,沙漠酷暑,真是九死一生。
唐僧的取經路明明可以借助孫悟空的一個筋斗云便翻越十萬八千里,卻偏偏要靠肉體凡胎走到西天。修行之路是無捷徑可走的。行路艱難,心路更是萬般磨難??鄲?、焦慮、自私、虛榮、傲慢、妒忌、貪嗔癡慢,財色名食,千百種煩惱與執(zhí)著,要日復一日地修,一關一關地過。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這萬般折磨無一不是讓我們去除執(zhí)念,放下執(zhí)著。如果沒有一顆如如不動的佛心,一份誓死堅守的初心,又怎能扛得住這萬千種艱難?不歷盡磨難,又怎會生起同體大悲之心去體諒眾生的苦?
明白了這個道理,便懂得苦就是磨煉心志的磨刀石,也恰恰是投生人身盡其使命的價值。
曾幾何時,我總是崇拜孫悟空的七十二變,經常在家也扮演起孫悟空,時而上躥下跳,時而變來變去。長大后才明白,小時候樂此不疲的七十二變,實則是自己那顆躁動不安的心對欲望索取的一種執(zhí)迷,對自在無礙的一種向往。然而,娑婆亂世又怎會有觸手可及的真幸福?唯有佛國凈土的祥和大自在才值得傾其一生去追尋。
通過恭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恭讀《什么叫修行》,最終明白了學佛修行的實質,才真正明白了生命的真實意義是什么?價值何在?終究,能將眾生渡往佛國凈土的載體正是這我們所遇的百般磨難。
忍難忍之能忍,行難行之能行,不退菩提心,依法修行落實在實處,必能成就解脫!
撰文:金倬
編輯:語默
(以上內容僅代表筆者的個人學佛知見,一切法義應以佛陀說法為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