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条麻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女同-国产精品午夜免费福利视频-囯产精品久久欠久久al换脸综合-亚洲女子性生活视频亚

菩提長老: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第五章:離心路過程之概要

南傳人物 2024-08-19 14:13

第五章:離心路過程之概要

(Vithimuttasangahavibhaga)

節(jié)一:序文

Vithicittavasenevam pavattiyam udirito

Pavattisangaho nama sandhiyam dani vuccati.

如是,已依在生命期里的心路過程說示(心)生起之概要。如今當依結生時刻說示(心)生起之概要。

節(jié)一之助讀說明

在前一章里,作者解釋了心流活躍的一面,即發(fā)生于生命旅途里的心路過程。在這一章他將解釋不活躍的心或「離心路過程心」。雖然作者在序文里只說及「結生時刻」(sandhiyam),但此章亦將解釋作為有分心與死亡心的離心路過程心。

節(jié)二:列舉類別

Catasso bhumiyo, catubbidha patisandhi, cattari kammani, catudha maranuppatti ca ti vithimuttasangahe cattari catukkani veditabbani.

于離心路過程之概要,當知有「四個四」,如下:

一、四生存地;

二、四種結生;

三、四種業(yè);

四、四種死亡。

節(jié)二之助讀說明

離心路過程之概要以解說整個宇宙的分界為始,列出了每一個生存地當中的諸界(見表5-1)。在解說各種離心路過程心之前,作者先分析諸生存地,因為根據(jù)《阿毗達摩論》,外在世界是內(nèi)心世界的反映。這并不是指《阿毗達摩論》把外在世界說成只是由心想象所有。外在世界是的確存在與真實的。然而,諸心時常識知外在世界,而且各種不同的心能決定外在世界如何呈現(xiàn)。心與世界互相依靠,且極其錯綜復雜地交織,直至宇宙的構成與心的層次相符。

由于它們是相符的,了解它們其中之一有助于了解另一者。有情死后投生至某一界是因為他在前世造下了能導致投生至該界的業(yè),或心的業(yè)力。

每一界與特定的結生心相符,而該種果報心則繼續(xù)在一世當中生起為有分心,直至死亡為止。如是當欲界業(yè)成熟時,它即會引生欲界結生心,而產(chǎn)生了欲界生命;當色界業(yè)成熟時,它即會引生色界結生心,而產(chǎn)生了色界生命;當無色界業(yè)成熟時,它即會引生無色界結生心,而產(chǎn)生了無色界生命。如佛陀所說:「業(yè)是田地,心是種子及渴愛是水份;而有情受到無明蒙蔽、受到渴愛所縛的心將會導致投生到另一個低等、中等或上等的生命界?!?《中部》A.3:76/i,223)由過去業(yè)所定,心之種子掉到相等的生存地、生根及依其潛在業(yè)力生長。

四生存地

(bhumicatukka)

節(jié)三:綜覽

Tattha apayabhumi, kamasugatibhumi, rupavacara-bhumi, arupavacarabhumi ca ti catasso bhumiyo nama.

當中,四地是:

一、惡趣地;

二、欲善趣地;

三、色界地;

四、無色界地。

節(jié)三之助讀說明

四地:雖然在此分別了惡趣地與欲善趣地,但如在節(jié)五里所指出,其實它們都是欲地的一部份。

節(jié)四:惡趣地(apayabhumi)

Tasu nirayo, tiracchanayoni, pettivisayo, asurakayo ca ti apayabhumi catubbidha hoti.

當中,惡趣地有四個部份,即:

一、地獄;

二、畜生道;

三、餓鬼道;

四、阿修羅道。

節(jié)四之助讀說明

惡趣地:直譯巴利文apaya是「毫無」(apa)「快樂」(aya)。這是對痛苦遠遠超越快樂的諸生存界的總稱。它們是造惡者由于惡業(yè)成熟而投生之地。

地獄(niraya):根據(jù)佛教,地獄是最低下的生存地,是最痛苦之地。據(jù)說在地獄里的眾生從投生至死亡的期間里,必須不斷地遭受自己的惡業(yè)之果,完全沒有休息的機會。諸論師說其中有八大地獄,而其中的痛苦一個比一個更劇烈難受。它們是:等活地獄(sabjiva)、黑繩地獄(kalasutta)、眾合地獄(sanghata)、號叫地獄(roruva)、大號叫地獄(maharoruva)、燃燒地獄(tapana)、大燃燒地獄(mahatapana)、阿鼻地獄(avici)。當中阿鼻地獄又是最下層及最為恐怖。在每一個大地獄的四方各有四個小地獄,因此一共有一百三十六個地獄。

畜生道:畜生道是諸惡趣地之一,人們因惡業(yè)的果報而投生到該道里。根據(jù)佛陀,造惡業(yè)的人能夠投生為畜生,而畜生也能夠因為過去所累積的善業(yè)而投生為人,甚至投生為天神。雖然畜生道的痛苦并不像地獄那么悲慘,但由于其處的痛苦還是遠遠超越快樂,以及由于在其處并沒有適合的時機造善業(yè),所以把它歸納于惡趣地。

餓鬼道:常被譯為「餓鬼」的巴利文peta是指一類時常受到饑餓、口渴及其它病痛,而無法減除其苦的有情。餓鬼并沒有自己的世界。他們與人類住在同一個世界,如在森林、沼澤、墳場里等等。一般上人們并不能看到他們,除非他們把自己顯現(xiàn)出來給人看,或者,擁有天眼通的人也能看到他們。

阿修羅道:阿修羅包括了幾種有情。諸論師指出,在惡趣地里的阿修羅是與餓鬼類似長期遭受折磨的有情。應區(qū)別惡趣地的阿修羅和在三十三天與諸神斗爭的阿修羅,后者是屬于三十三天的天神。

節(jié)五:欲善趣地(kamasugatibhumi)

Manussa, catummaharajika, tavatimsa, yama, tusita, nimmanarati, paranimmitavasavatti ca ti kamasugatibhumi sattavidha hoti.

Sa panayam ekadasavidha pi kamavacarabhumicceva sankham gacchati.

欲善趣地有七界,即:

一、人間;

二、四大王天;

三、三十三天(帝釋天);

四、夜摩天;

五、兜率天;

六、化樂天;

七、他化自在天。

這十一界組成欲地。

節(jié)五之助讀說明

人間:直譯巴利文manussa(人)是「擁有敏銳心者」。由于人類的心非常敏銳,這令到人模擬其它眾生更能造作較強的善或不善業(yè)。人能夠修行直至證悟佛果,但也能夠造下弒父弒母極重的惡業(yè)。人間是有苦有樂、憂愁愉悅參半之處,但由于它提供了獲取最上樂的機會,所以它被視為是善趣。

四大王天:接下來的六界是欲界天,諸神的住處。在這些界的壽命比在人間里的長,所享受的欲樂也比較美妙,但這一切也都是無常的。

四大王天依四方而有四個分界。每一分界皆由一位天王所統(tǒng)治,而其居民都是屬于半神的有情。在東方,持國天王(Dhatarattha)統(tǒng)治干達婆(gandhabba),即:天界的音樂神。在南方,增長天王(Virulhaka)統(tǒng)治守護神(kumbhanda),即守護森林、山岳、寶藏的守護神。在西方,廣目天王(Virupakkha)統(tǒng)治諸龍神(naga)。在北方,多聞天王(Vessavana)統(tǒng)治諸夜叉(yakkha)。

三十三天:據(jù)說古時有三十三位把自己的生命奉獻于他人的福利的善男子,死后他們投生至該天界,成為該界的大王與三十二小王,如是該界即因此而得其名「三十三天」。該界的大王是帝釋天王(Sakka),亦名為「因陀羅」(Indra),住在該界首府「善見」(Sudassana)里的最勝殿(Vejayanta)。

夜摩天等等:這些天界是一層比一層高。夜摩天是極樂之境,其王是善夜摩王(Suyama)或夜摩王(Yama)。兜率天(Tusita)是菩薩成佛之前最后一世的住處?;瘶诽?Nimmanarati)的天神能隨心所欲造出欲樂之物。他化自在天(Paranimmitavasavatti)的天神不能自己造出欲樂之物,但能夠控制他人所造之物而取為己用。

節(jié)六:色界地(rupavacarabhumi)

Brahmaparisajja, brahmapurohita, mahabrahma ca ti pathamajjhanabhumi.

Parittabha, appamanabha, abhassara ca ti dutiya-jjhanabhumi.

Parittasubha, appamanasubha, subhakinha ca ti tatiyajjhanabhumi.

Vehapphala, asabbasatta, suddhavasa ca ti catutthajjhanabhumi ti rupavacarabhumi solasavidha hoti.

Aviha, atappa, sudassa, sudassi, akanittha ca ti suddhavasabhumi pabcavidha hoti.

色界地有十六界,即:

一、初禪地:梵眾天、梵輔天及大梵天。

二、第二禪地:少光天、無量光天及光音天。

三、第三禪地:少凈天、無量凈天及遍凈天。

四、第四禪地:廣果天、無想有情天及凈居天。

凈居天又分為五層:無煩天、無熱天、善現(xiàn)天、善見天及色究竟天。

節(jié)六之助讀說明

色界地有十六界:色界地是那些在生前已修習至證得某種色禪,而且至死時都沒有因懈怠退失該禪的人死后投生所至之地。此地依經(jīng)教的禪那四分法分為四層。在經(jīng)教里只提及四禪,從初禪轉入第二禪時,同時舍棄了尋與伺兩禪支;如是經(jīng)教的第二、第三及第四禪個別相等與論教的第三、第四及第五禪。四禪地當中的首三個各再分為三界,第四禪地則再分為五界。本章節(jié)卅一會解釋投生至禪那地的原則。

五凈居天(suddhavasa)是只有已證得三果的阿那含才能投生之地。投生至該地者絕不會再回到較下層的界地,而肯定會在該地證入般涅槃。

表5-1:三十一界

壽元

四無色界地

31

非想非非想處

84,000大劫

30

無所有處

60,000大劫

29

識無邊處

40,000大劫

28

空無邊處

20,000大劫

十六色界地

第四禪

27

色究竟天

16,000大劫

26

善見天

8,000大劫

25

善現(xiàn)天

4,000大劫

24

無熱天

2,000大劫

23

無煩天

1,000大劫

22

無想有情天

500大劫

21

廣果天

500大劫

第三禪

20

遍凈天

64大劫

19

無量凈天

32大劫

18

少凈天

16大劫

第二禪

17

光音天

8大劫

16

無量光天

4大劫

15

少光天

2大劫

初禪

14

大梵天

1中劫

13

梵輔天

1/2中劫

12

梵眾天

1/3中劫

十一欲界地

欲善趣地

11

他化自在天

16,000天年

10

化樂天

8,000天年

9

兜率天

4,000天年

8

夜摩天

2,000天年

7

三十三天 / 帝釋天

1,000天年

6

四大王天

500天年

5

不定

惡趣地

4

阿修羅

不定

3

餓鬼

不定

2

畜生

不定

1

地獄

不定

節(jié)七:無色界地(rupavacarabhumi)

Akasanabcayatanabhumi, vibbanabcayatanabhumi, akibcabbayatanabhumi, nevasabbanasabbayatanabhumi ca ti arupabhumi catubbidha hoti.

無色地界有四層,即:

一、空無邊處;

二、識無邊處;

三、無所有處;

四、非想非非想處。

節(jié)七之助讀說明

這四界是那些臨死時還擁有無色禪者死后投生之地。每一無色禪導致投生到相符的界。

節(jié)八:依人

Puthujjana na labbhanti suddhavasesu sabbatha

Sotapanna ca sakadagamino ca pi puggala.

Ariya nopalabbhanti asabbapayabhumisu

Sesatthanesu labbhanti ariyanariya pi ca.

凈居天里無凡夫,亦無入流或一還。

圣者不生無想天,亦不投生至惡趣。

余地圣者凡夫皆可見。

Idam ettha bhumicatukkam.

于此,這些是四地。

四種結生

(patisandhicatukka)

節(jié)九:綜覽

Apayapatisandhi, kamasugatipatisandhi, rupavacara-patisandhi, arupavacarapatisandhi ca ti catubbidha hoti patisandhi nama.

結生有四種,即:

一、惡趣結生;

二、欲善趣結生;

三、色界結生;

四、無色界結生。

節(jié)十:惡趣結生

Tattha akusalavipakopekkhasahagata-santiranam apaya-bhumiyam okkantikkhane patisandhi hutva tato param bhavangam pariyosane cavanam hutva vocchijjati. Ayam eka vapayapatisandhi nama.

其中,在投生至惡趣地的那一刻,不善果報舍俱推度心成為結生(心)。隨后即沉入有分,最后再成為死亡(心)及被切斷。這是唯一的惡趣結生。

節(jié)十一:欲善趣結生

Kusalavipakopekkhasahagata-santiranam pana kama-sugatiyam manussanab ceva jaccandhadihinasattanam bhummassitanab ca vinipatikasuranam patisandhi-bhavanga-cutivasena pavattati.

Mahavipakani panattha sabbattha pi kamasugatiyam patisandhi-bhavanga-cutivasena pavattanti.

Ima nava kamasugatipatisandhiyo nama.

Sa panayam dasavidha pi kamavacarapatisandhicceva sankham gacchati.

善果報舍俱推度心成為欲善趣地里瞎眼等先天殘缺的人類、(某些)地神與(某些)阿修羅的結生(心)。

八大果報心能作為一切欲善趣地的結生、有分與死亡(心)。

這九種是欲善趣的結生。

(至此所述的)十種是欲界結生。

節(jié)十至十一之助讀說明

對于各種心執(zhí)行結生、有分及死亡作用的詳細解釋,見第三章、節(jié)九。

瞎眼等先天殘缺的人類:在此的「等」(adi)是指包括先天耳聾、殘廢、弱智、癡瘋,以及生為中性、雙性與無性的人。諸論師解釋「先天瞎眼」是指其人由于所成熟的業(yè)少福,而產(chǎn)生不能發(fā)展出眼根的結生心。這一詞并不包括那些由于在胎里發(fā)生意外或患上某種疾病,而導致出生時已瞎眼的人,因為這類瞎眼也能發(fā)生于結生心二因與三因的人。對于先天耳聾等的原則也是如此。對于一切先天殘缺的人,他們的結生心肯定是無因的,而其殘缺則早已潛伏在引致投胎的業(yè)。

(某些)地神:佛教有說及一種不住在天上而住在地界的神;他們多數(shù)住在偏僻之處,如:森林、山岳與塔或寺。這些有情即稱為地神(bhummadeva)。這一類里福報比較大的神可以有二因或三因的結生心;他們通常都有一些隨從,而其中有些則是福報微小、生活困苦的神。根據(jù)列迪長老,結生無因的神即是這些神。

及(某些)阿修羅:據(jù)說這些有情住在村里或村落的附近,以村民丟棄的食物為生。在沒獲得食物時,他們也會附上人身或折磨人類。

(至此所述的)十種:依十種執(zhí)行欲界結生的心而得十種結生。

節(jié)十二:欲地里的壽元

Tesu catunnam apayanam manussanam vinipatika-suranab ca ayuppamanagananaya niyamo natthi.

Catummaharajikanam pana devanam dibbani pabca-vassasatani ayuppamanam. Manussagananaya navutivassa-satasahassappamanam hoti.

Tato catuggunam tavatimsanam, tato catuggunam yamanam, tato catuggunam tusitanam, tato nimmanaratinam, tato catuggunam paranimmitavasavattinam devanam ayuppamanam.

Navasatab cekavisa vassanam kotiyo tatha

Vassasatasahassani satthi ca vasavattisu.

四惡趣里的眾生、人類及墮落的阿修羅的壽元沒有固定的界限。

四大王天的天神的壽元是五百天年,依人類的壽命來計算則是人間的九百萬年。

三十三天的天神的壽元是這數(shù)目的四倍。夜摩天的天神的壽元則是三十三天里的四倍。兜率天的天神的壽元則是夜摩天里的四倍。化樂天的天神的壽元則是兜率天里的四倍。他化自在天的天神的壽元則是化樂天里的四倍。

依人類的壽命來計算,他化自在天的天神的壽元是人間的九十二億一千六百萬。

節(jié)十二之助讀說明

沒有固定的界限:在四惡趣里,壽元的差異是非常的大;這有視導致投生至該地的惡業(yè)有幾強。因此,有些眾生只在地獄里受苦幾天,然后即投生至他處;但有些則必須在該地忍受種種折磨好幾百萬年。在人間里,人的壽元可以短至只有幾分鐘,又可長至上百年。根據(jù)佛教,人類的平均壽元是不斷的變易,最低是十年,最長則是無數(shù)年。

天年:《分別論》(節(jié)一○二三)說在四大王天里的一「天日」等于人間的五十年;三十「天日」即是一「天月」;十二「天月」是一「天年」。在三十三天里的一「天日」等于人間的一百年;夜摩天里的一天的則是人間的兩百年;如此每上一層天其長度即增加一倍。

節(jié)十三:色界結生

Pathamajjhanavipakam pathamajjhana bhumiyam patisandhi-bhavanga-cutivasena pavattati.

Tatha dutiyajjhanavipakam tatiyajjhanavipakab ca dutiyajjhanabhumiyam, catutthajjhanavipakam tatiyajjhana-bhumiyam, pabcamajjhanavipakam catutthajjhanabhumiyam. Asabbasattanam pana rupam eva patisandhi hoti. Tatha tato param pavattiyam cavanakale ca rupam eva pavattitva nirujjhati.

Ima cha rupavacarapatisandhiyo nama.

初禪果報心生起于初禪天為結生、有分與死亡(心);同樣地,第二及第三禪果報心生起于第二禪天;第四禪果報心生起于第三禪天;第五禪果報心生起于第四禪天(為結生、有分與死亡心)。但對于無想有情,色法本身生起為結生。同樣地(在結生之后的)一世里直至死亡,也只有色法在生滅。

這些是色界的六種結生。

節(jié)十四:色界里的壽元

Tesu brahmaparisajjanam devanam kappassa tatiyo bhago ayuppamanam. Brahmapurohitanam upaddhakappo, mahabrahmanam eko kappo, parittabhanam dve kappani, parittasubhanam solasa kappani, appamanasubhanam dvattimsa kappani, subhakinhanam catusatthi kappani, vehapphalanam asabbasattanab ca pabcakappasatani, avihanam kappasahassani, atappanam dve kappasahassani, sudassanam cattari kappasahassani, sudassinam attha kappasahassani, akanitthanam solasa kappasahassani ayuppamanam.

當中,梵眾天梵天的壽元是三分之一(中)劫;梵輔天的是二分之一(中)劫;大梵天的是一(中)劫;少光天的是二劫;無量光天的是四劫;光音天的是八劫;少凈天的是十六劫;無量凈天的是三十二劫;遍凈天的是六十四劫;廣果天與無想有情天的是五百劫;無煩天的是一千劫;無熱天的是兩千劫;善現(xiàn)天的是四千劫;善見天的是八千劫;色究竟天的是一萬六千劫。

節(jié)十四之助讀說明

劫(kappa):佛教圣典里有提及三種劫,即:間劫(小劫)、無量劫(中劫)及大劫。一個間劫[1](antara-kappa)是人類平均壽元從十歲至無數(shù)歲一增一減的時間。六十四間劫(等于地獄里的二十間劫)即等于一個中劫或無數(shù)劫(asankheyyakappa);而四個中劫則等于一個大劫(mahakappa)。對于一個大劫的時間,佛陀有給予一個比喻:若有一座長、闊及高度皆一由旬(大約七英里)的巖崗山岳,而有位天神每一百年以一條絲綢布輕輕地擦它一下,如此,當該座山岳被磨平時,一個大劫的時間還未結束。(《相應部》15:5/ii,181-182)

根據(jù)諸論師,形容初禪天里的壽元的「劫」是指中劫;而形容少光天及以上的則是「大劫」。

節(jié)十五:無色界結生

Pathamaruppapipakani pathamaruppadibhumisu yathakkamam patisandhi-bhavanga-cutivasena pavattati. Ima catasso aruppa-patisandhiyo nama.

第一無色禪果報心在第一無色禪天里生起為結生、有分與死亡(心);同樣地,其余的(無色禪果報心)亦于各自的界執(zhí)行相同的作用。這些是無色界的四種結生。

節(jié)十六:無色界里的壽元

Tesu pana akasanabcayatanupaganam devanam visati kappasahassani ayuppamanam. Vibbanabcayatanupaganam devanam cattalisa kappasahassani, akibcabbayatanupaganam devanam satthi kappasahassani, nevasabbanasabba-yatanupaganam devanam caturasiti kappasahassani ayuppamanam.

當中,生于空無邊處的梵天的壽元是兩萬劫;生于識無邊處的梵天的壽元是四萬劫;生于無所有處的梵天的壽元是六萬劫;生于非想非非想處的梵天的壽元是八萬四千劫。

節(jié)十七:總結

Patisandhi bhavangab ca tatha cavanamanasam

Ekam eva tathevekavisayab cekajatiyam.

在某一生當中的結生心、有分心及死亡心是相同的,且緣取同一個目標(所緣)。

Idam ettha patisandhicatukkam.

于此,這些是四種結生。

四種業(yè)

(kammacatukkam)

節(jié)十八:依作用

Janakam, upatthambakam, upapilakam, upaghatakab ca ti kiccavasena.

依作用(分別),業(yè)有四種,即:

一、令生業(yè);

二、支助業(yè);

三、阻礙業(yè);

四、毀壞業(yè)。

節(jié)十八之助讀說明

四種業(yè):此節(jié)里的巴利文kammacatukkam意為四種業(yè)。但事實上在這一節(jié)里會解釋「四個四種業(yè)」,因此依四種分析法則有十六種業(yè)。

直譯巴利文kamma是「作為」,但在佛教里則專指「意愿的作為」。在究竟界的角度來看,業(yè)是指善或不善思心所(cetana),因為思是負責造業(yè)的心所。佛陀說「諸比丘,我說為業(yè)的即是思,因為由于它的意愿,人們才會通過身、口、意造業(yè)?!?《增支部》A.6:63/iii,415)除了佛陀與阿羅漢的思之外,一切(速行心的)思都有業(yè)。佛陀與阿羅漢不再造業(yè),因為他們已完全斷除了作為業(yè)之根源的無明與愛。然而,只要名色還存在,即使佛陀與阿羅漢也都必須體驗由成熟的過去業(yè)所致的果報,直至他們?nèi)霚鐬橹埂?/p>

業(yè)之定法(kammaniyama)是獨立運作的;它確保所造的業(yè)依其善惡而帶來相符的果報,即如所種下的種子肯定會依其種類而長出果子。在諸緣具足時,業(yè)即會產(chǎn)生其果,即果報心與心所,以及業(yè)生色(kammasamutthana-rupa)。

依作用:諸業(yè)執(zhí)行各種不同的作用(kicca),在此提及了四種。業(yè)能在不同的時期,執(zhí)行當中一個或多個作用。

令生業(yè)(janakakamma)是在結生及一輩子里產(chǎn)生果報心、心所與業(yè)生色的善或不善思。在結生那一刻,令生業(yè)產(chǎn)生了結生心以及組成新生命的身體的業(yè)生色。在一世之中,它繼續(xù)產(chǎn)生其它果報心與業(yè)生色,例如五根、性根色及心所依處。只有在臨死時成熟的業(yè)才能產(chǎn)生結生心,但一切善與不善業(yè)都能在生命期里產(chǎn)生其果報。通常執(zhí)行產(chǎn)生結生的是「足道之業(yè)」或「完成作為之業(yè)」,但「未足道之業(yè)」也能夠執(zhí)行產(chǎn)生結生。[2]

表5-2:四個四種業(yè)總覽

依作用

依成熟的次序

依成熟的時間

依成熟之地

1

令生業(yè)

重業(yè)

現(xiàn)生受業(yè)

不善業(yè)

2

支助業(yè)

臨死業(yè)

次生受業(yè)

欲界善業(yè)

3

阻礙業(yè)

慣行業(yè)

無盡業(yè)

色界善業(yè)

4

毀壞業(yè)

已作業(yè)

無效業(yè)

無色界善業(yè)

支助業(yè)(upatthambakakamma):這是沒有機會成熟以產(chǎn)生結生的業(yè),但它支助令生業(yè),延長后者所產(chǎn)生的善報或惡報,或者是支助后者所產(chǎn)生的五蘊。例如,由于善的令生業(yè)成熟,某有情投生為人,支助業(yè)即協(xié)助延長其壽命,以及確保他健康、豐衣足食。反之,當不善的令生業(yè)帶來病痛時,其它不善業(yè)則可能支助它,以令醫(yī)藥無效,因而延長了病痛。當某有情由于不善的令生業(yè)而投生為動物時,支助業(yè)即會援助該惡業(yè)產(chǎn)生更多的苦果,也可能延長其壽命,令到不善果報心之流更長久。

阻礙業(yè)(upapilakakamma):此業(yè)也是沒能產(chǎn)生結生此業(yè)也是沒能產(chǎn)生結生之業(yè),但能夠阻礙令生業(yè),以縮短后者的善或惡報。即使令生業(yè)在過去造下時是很強,但在阻礙業(yè)的直接對抗之下,它即不能全面地產(chǎn)生它的果報。例如,在阻礙業(yè)的影響之下,原本能夠導致投生到高等善趣的令生業(yè),變成只能導致投生到較低等的善趣;原本能夠導致投生到高等家庭的令生業(yè),變成只能導致投生到較低等的家庭;原本能帶來長命的業(yè),變成只能帶來短命;原本能帶來美貌的業(yè),變成只能帶來平庸的面貌等等。反之,原本能夠導致投生到大地獄的不善令生業(yè),變成只能導致投生到小地獄或餓鬼道。

在一生當中,可看到許多是阻礙業(yè)造成的事件。例如,在人間里,這種業(yè)會阻礙業(yè)生五蘊,而支助惡業(yè)成熟,導致個人在財富、親友等方面遭受損失與痛苦。在惡趣里,阻礙業(yè)則可能對抗令生業(yè),而帶來一些快樂。

毀壞業(yè)(upaghatakakamma):此業(yè)可以是善或不善;它中止了較弱的業(yè),不令它繼續(xù)產(chǎn)生果報,而引生自己的果報。例如,某人生為人,其令生業(yè)原本能夠帶給他長壽,但毀壞業(yè)的出現(xiàn)令到他早日夭折。根據(jù)列迪長老,毀壞業(yè)也能中止眼、耳等五根作用,而導致瞎眼、耳聾等,也能夠導致變性。

《阿毗達摩義廣釋》對令生業(yè)及毀壞業(yè)之間的分別所作的解釋是:令生業(yè)在引生自己的果報時并沒有中止其它業(yè),而毀壞業(yè)則先中止其它業(yè)的果報,然后產(chǎn)生自己的(結生)果報。但《阿毗達摩義廣釋》所提到的其它論師則認為毀壞業(yè)完全沒有產(chǎn)生自己的(結生)果報;它只是中止其它業(yè)的果報,然后讓另一種業(yè)有機會產(chǎn)生它的(結生)果報。

列迪長老舉出了故意殺生作為例子,以闡明一種業(yè)如何執(zhí)行上述四種作用。[3]在某人殺了人之后,只要該業(yè)沒有機會(在臨死時)成熟,(以產(chǎn)生結生),它只能執(zhí)行支助、阻礙與毀壞三種作用之一,即:它能支助其它惡業(yè)成熟;或阻礙善業(yè)成熟;或中止善業(yè)的效力。當殺生業(yè)獲得機會成熟時,每一個「殺生之思」皆能導致投生到諸惡趣。過后,當它沒有能力再導致投生時,它還是有能力執(zhí)行其它三種作用,甚至在未來的十萬大劫也都還有效。

節(jié)十九:依成熟的次序

Garukam, asannam, acinnam, katatta kammab ca ti pakadana-pariyayena.

依業(yè)產(chǎn)生果報的次序,業(yè)有四種,即:

一、重業(yè);

二、臨死業(yè);

三、慣行業(yè);

四、已作業(yè)。

節(jié)十九之助讀說明

依業(yè)產(chǎn)生果報的次序:這一節(jié)是關于各種不同的業(yè)產(chǎn)生下一世的結生的次序。

重業(yè)(garukakamma):這種業(yè)非常的強,必定會產(chǎn)生下一世的結生,沒有任何其它業(yè)可以阻止它。在善的方面,屬于重業(yè)的是禪那。在不善的方面,屬于重業(yè)的有五逆罪或無間業(yè)與不能改變的邪見。五無間業(yè)(anantariya-kamma)是:弒父、弒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及分裂僧團。若人培育了禪那,但在過后造了任何一種逆罪,其善業(yè)即會被該惡業(yè)阻止,且后者必定會成熟而導致下一世投生到惡趣里。例如:佛陀的表兄弟提婆達多深具野心,(想要代替佛陀領導僧團,而在該念頭一生起,他即)因此失去了神通。過后他再傷了佛陀與導致僧團分裂,而因后者之業(yè)在死后墮入阿鼻地獄。但若人是先造了任何一種五逆罪,他過后即不可能證得禪那或出世間法,因為該惡罪形成了一種無可抗敵的障礙。這是為何當阿阇世王在聽佛陀開示《沙門果經(jīng)》時,雖然擁有一切證悟須陀洹道的因緣,但卻不能證得須陀洹道果,因為他之前已殺死了自己的父親頻毗沙羅王。

臨死業(yè)(asannakamma):這是在臨死之前所憶起或所造之業(yè),也就是在臨死速行心路過程即將生起之前所憶起或所造之業(yè)。若性格惡劣者在臨終時憶起以前所造的善業(yè),或在當時造了一件善業(yè),他即可能投生至善趣;反之,若有個善人在臨終時憶起以前所造的惡業(yè),或在當時造了一件惡業(yè),他即可能投生至惡趣。這是為何在佛教國家里,提醒臨終者以前所造的善業(yè),或勸他激起善念已成為一種傳統(tǒng)。[4]

在沒有重業(yè)之下,一般上所造的臨死業(yè)即會決定下一世的投生至那里。這并不意謂該人能夠免除以往所造的善業(yè)或惡業(yè)。在諸緣具足時,這些業(yè)也能夠產(chǎn)生它們的果報。

慣行業(yè)(acinnakamma):這是習慣性上時常造的善或惡業(yè)。在沒有重業(yè)與臨死業(yè)之下,一般上這種業(yè)即會決定下一世投生到那里。

已作業(yè)(katattakamma):這是所有不包括在上述三種的業(yè)。在沒有上述三種業(yè)之下,這種業(yè)即會決定下一世投生到那里。[5]

節(jié)二十:依成熟的時間

Ditthadhammavedaniyam, upapajjavedaniyam, apara-pariyavedaniyam, ahosikammab ca ti pakakalavasena cattari kammani nama.

依成熟的時間,業(yè)有四種,即:

一、現(xiàn)生受業(yè);

二、次生受業(yè);

三、無盡業(yè);

四、無效業(yè)。

節(jié)二十之助讀說明

現(xiàn)生受業(yè)(ditthadhammavedaniyakamma):這種業(yè)必須在它被造的那一世里成熟;若在該世沒有具足的緣以令它成熟,它即變成無效。根據(jù)《阿毗達摩論》,在同一個心路過程里的七個速行心,第一個速行是最弱的,因此只能在被造的那一世帶來果報。

次生受業(yè)(upapajjavedaniyakamma):這種業(yè)必須在它被造的下一世里成熟;若在該世沒有具足的緣以令它成熟,它即變成無效。這種業(yè)是由心路過程里的第七個速行心所造,該速行是第二弱的速行。

無盡業(yè)(aparapariyavedaniyakamma):只要諸緣具足,這種業(yè)能夠從它被造下的第二世以后的任何一世里成熟。這種業(yè)是由心路過程里的中間五個速行心所造;而且只要還在輪回,它即永遠不會變成無效。沒有任何人能夠免除體驗無盡業(yè)的果報,即使佛陀與阿羅漢也不例外。

無效業(yè)(ahosikamma):這一詞沒有指定是那一種業(yè)。它可以是沒有獲得具足的緣以成熟的現(xiàn)生受業(yè)及次生受業(yè)。對于諸阿羅漢,只能在未來世成熟的業(yè)都變成無效業(yè),因為他們在當世即會證入般涅槃。

節(jié)廿一:依成熟之地

Tatha akusalam, kamavacarakusalam, rupavacara-kusalam, arupavacarakusalab ca ti pakatthanavasena.

依產(chǎn)生果報之處,業(yè)有四種,即:

一、不善業(yè);

二、欲界善業(yè);

三、色界善業(yè);

四、無色界善業(yè)。

不善業(yè)與善業(yè)

節(jié)廿二:不善業(yè)

Tattha akusalam kayakammam, vacikammam, mano-kammab ca ti kammadvaravasena tividham hoti.

當中,依造業(yè)之門不善業(yè)有三種,即:身業(yè)、語業(yè)及意業(yè)。

Katham? Panatipato, adinnadanam, kamesu micchacaro ca ti kayavibbattisankhate kayadvare bahullavuttito kayakammam nama.

如何?殺生、偷盜及邪欲樂行(邪淫)是身業(yè),一般上是通過身門發(fā)生,而名為身表。

Musavado, pisunavaca, pharusavaca, samphappalapo ca ti vacivibbattisankhate vacidvare bahullavuttito vacikammam nama.

妄語、兩舌、惡口及綺語(講廢話)是語業(yè),一般上是通過語門發(fā)生,而名為語表。

Abhijjha, vyapado, micchaditthi ca ti abbatra pi vibbattiya manasmim yeva bahullavuttito manokammam nama.

貪婪、瞋恨及邪見是意業(yè),一般上只發(fā)生于意門而無(身或語)表。

節(jié)廿二之助讀說明

上文列出了十種「不善業(yè)之道」(akusalakamma-patha),其中三種是身業(yè)、四種是語業(yè)、三種是純意業(yè)。首七種是指導致實行各自作為的思心所(cetana)。無論該作為是否已完成,該思都是不善的;但若已完成其作為或已達到目的,例如(達到)令受害者死亡,或(完成)獲取他人的財物等等,它們即成為「足道之業(yè)」(已完成作為之業(yè))。[6]

一般上是通過身門發(fā)生:關于業(yè),它是經(jīng)過門所造。身門(kayadvara)即是「身表」(kayavibbatti),是一種「心生色法」;而通過它人們得以把在他們心中生起之思表達于外(見第六章、節(jié)四)。說「一般上」(bahullavuttito)是因為也可以通過言語達成殺生或偷盜,例如命令他人作;但這種業(yè)還是屬于身業(yè)。

語門(vacidvara):語門即是「語表」(vaci-vibbatti),是一種「心生色法」;而通過它人們得以把在心中生起之思表達于言語(見第六章、節(jié)四)。雖然妄語等亦能通過身體進行,譬如通過書寫或打手勢,但由于主要實行它們的是語門,所以它們還是被稱為語業(yè)。

貪婪等:一般上,最后三種業(yè)之道只發(fā)生在心里,而沒有達到通過身體或言語表達于外。這種業(yè)稱為通過意門(manodvara)發(fā)生;而意門則是一切心的總稱。

貪婪(abhijjha)是貪心所,生起為希望獲得他人的財物。即使已對他人的財物生起了貪念,但若還沒有希望獲得該財物,它即還不是「足道之業(yè)」。

瞋恨(vyapada)是瞋心所。當生起為希望他人遭遇危害與苦難時,它即已成為「足道之業(yè)」。

邪見(micchaditthi):當接受「沒有所謂的道德」及「沒有因果業(yè)報」認為正確時,它即成為「足道之業(yè)」。在經(jīng)中時常提到三種邪見:

一、 斷見(natthika-ditthi):此見否認人死后還會以任何形式存在,因此不承認業(yè)有善惡。

二、 無作見(akiriya-ditthi):此見認為業(yè)是不能產(chǎn)生果報的,認為一切業(yè)都是無效的。

三、 無因見(ahetuka-ditthi):此見認為沒有污染或凈化有情的因緣,所以該有情是由于偶然、命運或需要而被污染或凈化。

節(jié)廿三:依因(根)與心

Tesu panatipato pharusavaca vyapado ca dosamulena jayanti. Kamesu micchacaro abhijjha micchaditthi ca lobhamulena. Sesani cattari pi dvihi mulehi sambhavanti. Cittuppadavasena panetam akusalam sabbatha pi dvadasavidham hoti.

當中,殺生、惡口及瞋恨自瞋因而生;邪淫、貪婪及邪見自貪因而生;其余四者自該兩因而生。依心的組別,此不善業(yè)一共有十二種。

節(jié)廿三之助讀說明:

嚴格來說,瞋恨是瞋因的一種呈現(xiàn)方式;貪婪是貪因的一種呈現(xiàn)方式;邪見是邪見心所的一種呈現(xiàn)方式。如是這三業(yè)之道是上述三種心所。其它七業(yè)之道則是與不善因同時生起的思心所(cetana)。雖然有時候貪可以是殺生的潛在動機,而瞋可以是邪淫的潛在動機,但在《阿毗達摩論》的角度來說,導致切斷其它有情命根的思肯定是擁有瞋因,即瞋恨其它有情的存在;而導致犯邪淫的思肯定是擁有貪因,即想要與不如法對象行淫之欲。導致造作偷盜、妄語、兩舌及綺語的思則可以是與貪或瞋相應。一切不善業(yè)之道肯定與癡因相應。不善業(yè)也就是十二不善心。于此則視整個心(與諸相應心所)為業(yè),而不是只視思心所為業(yè)。

節(jié)廿四:欲界善業(yè)

Kamavacarakusalam pi kayadvare pavattam kaya-kammam, vacidvare pavattam vacikammam, manodvare pavattam manokammab ca ti kammadvaravasena tividham hoti.

依造業(yè)之門,欲界善業(yè)有三種,即:屬于身門的身業(yè)、屬于語門的語業(yè)、屬于意門的意業(yè)。

Tatha dana-sila-bhavanavasena. Cittuppadavasena panetam atthavidham hoti.

同樣地,依布施、持戒與禪修亦有三種。但依心的組別則成八種。

Dana-sila-bhavana-apacayana-veyyavacca-pattidana-pattanumodana-dhammasavana-dhammadesana-ditthijju-kammavasena dasavidham hoti.

它也可以成為十種,即:布施、持戒、禪修、恭敬、服務、分享或回向功德、隨喜(他人的)功德、聞法、弘法及正直己見。

Tam panetam visatividham pi kamavacarakammam icceva sankham gacchati.

這一切二十種(不善與善業(yè))稱為欲界業(yè)。

節(jié)廿四之助讀說明

依造業(yè)之門:于此依造業(yè)之門列舉了十種善業(yè)。三種善身業(yè)是遠離三種不善身惡行;四種善語業(yè)是遠離四種不善語惡行;三種善意業(yè)是無貪婪、無瞋恨及正見。于究竟界,首七種是兩種離心所,即:正業(yè)心所與正語心所;以及與該些離心所同時生起的思心所。后三者是屬于三善因,即:無貪、無瞋與無癡。

同樣地,依布施:一般上,于此所列的三種及十種善業(yè)被稱為三種及十種「福業(yè)事」(造福的基礎,pubbakiriyavatthu)。這些善業(yè)是通過八大善心所造。

這一切二十種:這些(善與不善)業(yè)通過十二不善心與八大善心所造。

節(jié)廿五:色界善業(yè)

Rupavacarakusalam pana manokammam eva. Tab ca bhavanamayam appanappattam jhanangabhedena pabca-vidham hoti.

色界善業(yè)純粹屬于意門。它是已達到安止的禪修,依諸禪支的分別而有五種。

節(jié)廿六:無色界善業(yè)

Tatha arupavacarakusalab pana manokammam. Tam pi bhavanamayam appanappattam alambanabhedena catub-bidham hoti.

同樣地,無色界善業(yè)純粹屬于意門。它是已達到安止的禪修,依所緣的分別而有四種。

節(jié)廿五至廿六之助讀說明

依諸禪支的分別而有五種:這是五色界禪那。

依所緣的分別而有四種:這是四無色界定。

業(yè)的果報

節(jié)廿七:不善業(yè)的果報

Ettha akusalakammam uddhaccarahitam apaya-bhumiyam patisandhim janeti. Pavattiyam pana sabbam pi dvadasavidham sattakusalapakani sabbattha pi kamaloke rupaloke ca yatharaham vipaccati.

于此,除了掉舉之外的不善業(yè)都能產(chǎn)生投生至惡地的結生。但在生命期里,一切十二(不善心)都能根據(jù)情況在欲界或色界里產(chǎn)生七種不善果報心。

節(jié)廿七之助讀說明

除了掉舉之外的不善業(yè):掉舉相應的癡根不善心是最弱的不善心,因此不能產(chǎn)生結生。其余十一種不善心都能產(chǎn)生作為結生心、有分心及死亡心的不善果報推度心,以令有情投生至四惡道。所有十二種不善心都能夠在欲界有情的生命期里產(chǎn)生七種不善果報心,即:五識、領受心與推度心。在色界里它們則只能產(chǎn)生四種不善果報心,即除去鼻、舌、身三根識。

節(jié)廿八:欲界善業(yè)的果報

Kamavacarakusalam pi kamasugatiyam eva patisandhim janeti, tatha pavattiyab ca mahavipakani. Ahetukavipakani pana attha pi sabbttha pi kamaloke rupaloke ca yatharaham vipaccati.

欲界善業(yè)能產(chǎn)生欲界結生,也能在生命期里產(chǎn)生大果報心。而根據(jù)情況,它能在欲界或色界任何地方產(chǎn)生八種無因果報心。

節(jié)廿八之助讀說明

在節(jié)廿九與三十,作者將解釋每一種善心及其所能產(chǎn)生的果報心之間的關系。

大果報心能以四種方式出現(xiàn):執(zhí)行結生、有分與死亡三種離心路過程的作用,以及在心路過程里執(zhí)行彼所緣的作用。

八(善)無因果報心是五識、領受心及兩種推度心。后者能夠在心路過程里生起為彼所緣,而當中舍俱的(推度心)也能夠在先天殘缺的有情里執(zhí)行結生、有分與死亡心的作用。所有八種無因果報心都能在欲界里生起,但鼻、舌與身三種根識并不能在色界里生起,因為色界的有情缺少那三種根門。

節(jié)廿九:善果報及因(根)

Tattha pi tihetukam ukkattham kusalam tihetukam patisandhim datva pavatte solasa vipakani vipaccati.

于此,殊勝的三因善業(yè)能夠產(chǎn)生也具有三因的結生,而能在生命期里產(chǎn)生十六種果報心。

Tihetukam omakam dvihetukam ukkatthab ca kusalam dvihetukam patisandhim datva pavatte tihetukarahitani dvadasa pi vipakani vipaccati.

低劣的三因善業(yè)及殊勝的二因善業(yè)能夠產(chǎn)生具有二因的結生,而能在生命期里產(chǎn)生十二種果報心,即除去具有三因的果報心。

Dvihetukam omakam pana kusalam ahetukam eva patisandhim deti. Pavatte ca ahetukavipakaneva vipaccati.

然而,低劣的二因善業(yè)(只)能夠產(chǎn)生無因的結生,以及在生命期里(只)能產(chǎn)生無因的果報心。

節(jié)廿九之助讀說明

殊勝善業(yè):依產(chǎn)生果報的能力,善業(yè)可分為兩種:殊勝與低劣。殊勝(ukkattha)的善業(yè)是由清凈無染的心所造,而且在造業(yè)之前與之后皆有良好的動機;例如:布施以如法獲取的財物給具有德行的人,而且在布施之前與之后都感到歡喜。在造善業(yè)之前與之后,若心受到煩惱污染,譬如自贊自許、貶低他人、行善之后后悔,該善業(yè)即屬于低劣(omaka)。

具有三因的結生等等:(在欲界里)這是指其結生心是四種智相應大果報心之一。能在生命期里產(chǎn)生的十六種果報心即是八(善)無因果報心及八大果報心。

十二種果報心:即除了四種智相應大果報心。

無因的結生:即舍俱善果報推度心。

節(jié)三十:另一種見解

Asankharam sasankharavipakani na paccati

Sasankharam asankharavipakani ti kecana.

Tesam dvadasapakani dasattha ca yathakkamam

Yathavuttanusarena yathasambhavam uddise.

有些(導師)說無行(心)不會產(chǎn)生有行果報心,而有行(心)不會產(chǎn)生無行果報心。

根據(jù)他們上述所講的,果報心生起的次序是十二、十及八。

節(jié)三十之助讀說明

有些導師說:記錄于節(jié)廿九對果報心的見解是由古師三藏小龍長老(Tipitaka Culanaga Thera)所提出的,也是廣為諸阿毗達摩論師所接受的見解。作者在節(jié)三十里記錄了大護法長老(Maha Dhammarakkhita Thera)一派所持的見解,該長老是古時錫蘭摩拉瓦畢寺(Moravapi)的阿毗達摩論師。[7]

十二、十及八:依此見解,無論是在結生時或在生命期里,無行善心都只能產(chǎn)生無行果報心,而有行善心則只能產(chǎn)生有行果報心。這就是說,在生命期里每一種具有三因的殊勝善心都只能夠產(chǎn)生十二種果報心,即:八種(善)無因果報心,以及四種與該心本性是無行或有行相符的無行或有行大果報心。每一種第二級的善心都只能夠產(chǎn)生十種果報心,即:八種(善)無因果報心,以及兩種與該心本性是無行或有行相符的無行或有行二因大果報心。對于最弱的善心,上述兩種見解都一致認為它只能產(chǎn)生無因結生心,以及在生命期里只能產(chǎn)生八無因果報心。

節(jié)卅一:色界善業(yè)的果報

Rupavacarakusalam pana pathamajjhanam parittam bhavetva brahmaparisajjesu uppajjanti. Tad eva majjhimam bhavetva brahmapurohitesu, panitam bhavetva maha-brahmesu.

關于色界善業(yè),培育初禪到有限程度的人投生到梵眾天;培育它到中等程度的人投生到梵輔天;培育它到上等程度的人投生到大梵天。

Tatha dutiyajjhanam tatiyajjhanab ca parittam bhavetva parittabhesu; majjhimam bhavetva appamanabhesu; panitam bhavetva abhassaresu.

同樣地,培育第二禪及第三禪到有限程度的人投生到少光天;培育它們到中等程度的人投生到無量光天;培育它們到上等程度的人投生到光音天。

Catutthajjhanam parittam bhavetva parittasubhesu; majjhimam bhavetva appamanasubhesu; panitam bhavetva subhakinhesu.

培育第四禪到有限程度的人投生到少凈天;培育它到中等程度的人投生到無量凈天;培育它到上等程度的人投生到遍凈天。

Pabcamajjhanam bhavetva vehapphalesu. Tad eva sabbaviragam bhavetva asabbasattesu. Anagamino pana suddhavasesu uppajjanti.

培育第五禪的人投生到廣果天。培育對想?yún)掚x的人投生到無想有情天。但阿那含則投生到凈居天。

節(jié)卅一之助讀說明

色界善業(yè):五色禪的任何一種禪那都能產(chǎn)生與其層次相等的色界果報心。此心是該禪那善心所產(chǎn)生的唯一果報心。在修定的遍作階段生起的是欲界善心,因此它們的果報是欲界果報心,而不是色界果報心。色界果報心只執(zhí)行三種作用,即:結生、有分與死亡。也就是說它只生起為離心路過程心,而不會在心路過程里生起。除了出世間果心之外,一切在心路過程里生起的果報心都是欲界果報心。

每一種禪那善心都會導致(禪修者)投生到與其層次相等的色界天。然而色界天的層次是跟經(jīng)教的四禪一樣,只有四禪天,而不是有五禪天;因此論教禪那五分法的第二禪及第三禪都導致(禪修者)投生到第二禪天,即與經(jīng)教的第二禪相等。

在下三層色界天里,每一層都有三個分界。依所修習的禪那是屬于下、中、上程度,(禪修者)投生到不同的分界。禪那心本身并沒有分為三種修習的層次。禪心是依其心所組合而分類,而且無論是修習到下、中或上等程度,它們的組合還是不變。然而修習的程度關系到該禪心導致投生的能力,因此每一層天都依三種導致投生的能力而有三種分界。對于臨終時還有能力證入幾種禪那的禪修者,他也可以隨自己的意愿投生到其中一個自己喜歡的界天。例如他還擁用八定,他可以選擇投生到色界天,也可以選擇投生到層次較低的無色界天。[8]

培育第五禪:第四禪天分界的原則與首三禪天不同。只要已如常地證得第五禪,無論是凡夫、須陀洹或斯陀含,亦無論其禪那是屬于下、中或上等層次,皆會投生到廣果天。然而,有些凡夫認為心與想是厄難的根源,因此其心對想懷著極強厭離感地培育第五禪。由于其第五禪心受到希望想止息之愿感染,他們死后即投生到無想有情天。在其地的一生里,他們純粹只是有生命的色身,即由命根九法聚組成(見第六章、節(jié)廿八)。

但阿那含則投生到凈居天:據(jù)說他們投生到這五界是決定于他們較為顯著的根。信根最強的阿那含投生到無煩天;精進根最強的阿那含投生到無熱天;念根最強的阿那含投生到善現(xiàn)天;定根最強的阿那含投生到善見天;慧根最強的阿那含投生到色究竟天。雖然只有阿那含才能投生到凈居天,但阿那含卻不一定須要投生到凈居天??赡軆艟犹焓菗碛械谖宥U的阿那含才能投生到其地,擁有較低層次禪那的阿那含則投生到其它色界天。無論如何,所有的阿那含必定會投生到色界天,因為他們已斷除了導致投生到欲界的欲欲(對欲樂的欲求,kamaraga)。

節(jié)卅二:無色界善業(yè)的果報

Arupavacarakusalab ca yathakkamam bhavetva a

更新于:10個月前

評論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鏈接已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