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菩提的問題:云何降伏其心?
《金剛經》中記載長老須菩提問釋迦牟尼: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云何降伏其心?
在這個飛速發(fā)展的焦慮時代,須菩提的問題依舊沒有過時,因為我們總是被七情六欲牽引,而不知如何降服其心。
01
中國傳統(tǒng)宗教有十八層地獄,基督教有地獄,伊斯蘭教有火獄......這些死亡后的地獄審判,讓生活中總是有恐懼存在,而不能降伏其心,如何能避免恐懼,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希臘化時期的哲學家伊壁鳩魯認為恐懼的兩大根源就是宗教和怕死,而這兩者又是相關聯(lián)的,因為宗教鼓勵了認為死者不幸的那種見解。所以他就追求一種可以證明神不能干預人事,而靈魂意志又是隨著身體而一起消滅的形而上學。絕大多數(shù)的近代人都把宗教想成一種安慰,但是對于伊壁鳩魯則恰好相反,超自然對自然過程的干預,在他看來那是一個恐怖的一個來源,而靈魂不朽又是對希望能解脫于痛苦的一個致命傷。于是他就創(chuàng)造了一種精巧的學說,要來療治人們的那些可以激起恐懼的信仰。他的哲學中最經典的一句話就是:死與我們無干,因為凡消散了的都沒有感覺,而凡是無感覺的都與我們無干。
伊壁鳩魯?shù)男磐健帕_馬詩人和哲學家盧克萊修在他的長詩《物性論》中解釋道:對死亡的恐懼讓人們過于依賴宗教和世俗的權威,還會讓他們堅持迷信或者非理性的觀點,而不相信自己的經驗和判斷。此外,為了避免我們的自我意識反思自己的死亡,人們寧可把自己的生命浪費在對瑣碎事物的追求上。我們要么貪婪地積累財物,要么盲目地追求權力和榮譽。盧克萊修說,正是這些永不滿足的欲望讓人類產生了很多的不幸和危險。
正是由于這種宗教恐懼概念的存在,讓我們迷失在人生的漫漫長路里而不得自拔。15世紀意大利小說家,生活在米蘭的馬祖求在講罷當時修士、修女和修道僧惡行后說:“對他們最好不過的懲罰,恐怕就是讓神把地獄取消,這樣一來,他們便不會再受到布施,得重新去過鋤鍬生活了?!?/p>
然而,只要地獄概念存在于人們頭腦中一天,馬祖求的想法便一日不可實現(xiàn)。
02
除了恐怖,對于現(xiàn)實苦難生活的無助,對來世生活的憧憬,同樣的是我們不能降伏其心的一大根源。
人們對于現(xiàn)世的事物總是充滿不幸,之所以能忍受這些事情,就在于他們期待著一個較好的來世,于是,我們的傳統(tǒng)有了凌霄寶殿,基督教有了伊甸園和天堂,伊斯蘭教有了樂園,佛教有了西方極樂世界。
現(xiàn)實世界普遍的不幸讓人們增強了宗教的感情,宗教的概念又迎合了信眾的期待,結果我們總是把目光投向了來世的幸福,卻忘了解決身邊的實際困難,于是困難依舊是苦難,忍受困難有時候竟然成了受宗教贊美的美德,可謂荒謬至極。
03
《道德經》中講: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也就是說我們面對恐懼和寵愛都要認真思考,到底是什么,讓我們不能降伏其心,永遠活在恐懼或憧憬中,而不能真實地活在現(xiàn)實中,認真對待這個存在很多缺點的自我。
我們一定要在天堂享福,為什么不能在今生就建造空中花園呢?
這,就是為什么須菩提的問題依舊值得我們的思考的原因所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