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無外物一身輕松
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中,要想遠離世俗,就要修身養(yǎng)性,心中空明,不為外界所干擾,真正達到凈心的境界。而在平凡的生活中,對身邊的事不要過于執(zhí)著,只要認真過好屬于你的每一天就足夠了。
禪宗主張人生在世,不要被世中之情所染,雖然在世,但要保持本有的空心,以空心入世,雖入世而不覺入世。
印度的三藏法師自詡神通廣大,他來到慧忠禪師面前,與他驗證。
慧忠謙和地問道:“久聞您能夠了人的心跡,不知是否屬實?”
三藏法師答道:“只是些小伎倆而已!”
慧忠于是在心中想了一件事,問道:“請看老僧現(xiàn)在心在何處?”
三藏運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p>
慧忠微笑著點頭,將心念一轉(zhuǎn),又問:“請看老僧現(xiàn)在身在何處?”
三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著說:“禪師怎么去和山中的猴子一起玩耍?”
“果然了得!”慧忠面露贊許之色,稱贊過后,隨即將風行雨散的心念悉數(shù)收起,反觀內(nèi)照,進入禪定的境界,無我相、無人相、無世界相、無動靜相,這才笑吟吟地問:“請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三藏神通過處,只見青空無云、水潭無月、人間無蹤、明鏡無影。
三藏使盡了渾身解數(shù),天上地下徹照,全不見國師心跡,一時惘然不知所措。
慧忠緩緩出定,含笑對三藏說:“閣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處,極好!極好!可是卻不能探察我的心跡,你知道是為什么嗎?”
三藏滿臉迷惑。
慧忠禪師笑著說:“因為我沒有心跡,既然沒有,如何探察?”
無論你的心跡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別人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無外物,才能讓人無所察覺。而這里的無心跡,并不是具體時空的“無”,而是超越了“有”的具體性的無。
六祖慧能出身貧寒,無錢讀書,只字不識,但卻恪守孝道,每日上山打柴養(yǎng)活老母。
一日,他在打柴回來的路上聽到有和尚在念經(jīng),于是駐足傾聽。當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時,激動之情溢于言表。和尚看在眼里,便告訴他這是金剛經(jīng)所載,黃梅山弘忍禪師正在講授該經(jīng),教人見性成佛的道理。他聽后決定出家,帶上老母來到了黃梅山。
初來乍到,他只能每日在米房舂米,但卻不忘暗中修行。日久天長,他終于領(lǐng)悟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就是“一切存在皆不離心”。功夫不負有心人,弘忍終于知道了慧能的求道之志,于是將他叫到自己的房中,告訴他:“不知心,學佛無益,看清此心便為佛。”慧能聽后更加用心修行。
有一天,弘忍禪師對弟子們說:“我將不久于人世,想把禪法傳給你們其中的一位。誰能夠把自己的悟境用偈語表達出來,且能切中禪之精髓,我就將禪法傳授與他?!碑敃r弘忍弟子八百,卻無一人敢去做偈。后來弘忍的一位高徒神秀終于想出了一首偈子,于是寫出來貼在了禪壁旁邊:“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贝速室怀?,眾人交口稱贊,連弘忍看后也表示贊賞。
但是慧能卻說:“神秀的偈子雖然點到了真實,卻仍稱不上絕好?!?/p>
大家對他的評語不以為然,因為神秀既通內(nèi)外之學,又常代弘忍講道,威望很高;而慧能只不過是一介樵夫,舂米小僧。大家都用鄙夷的眼光看著他。
慧能見狀立即和韻做偈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p>
眾人聽后大吃一驚:想不到小小舂米僧,竟然一語道破禪之天機。最后弘忍禪師終于把禪法傳給了慧能。
“本來無一物”這就是禪宗的智慧,“有”無論多好,總有缺點,因此都不可能達到最高的境界,最好的只能是“無”。達到“本來無一物”的境界,完成了從人性向佛性升華的過程,而佛性,就是超越人的一切具體性的本真人性。
龐蘊生于官宦世家,從小就目睹人們?yōu)榱俗分鹈葱亩方牵瑺栍菸以p,以至于六親不認,手足相殘的場面。
他感到這樣的人生沒有任何意義,于是決心選擇另外一種生活來體味人生的真諦。在朋友的幫助下,他找到了德行高深的石頭禪師,說明了來意,禪師答應收他為徒。
龐蘊問石頭禪師道:“禪師,何人不與萬法為侶?”石頭禪師笑而不答。
龐蘊以為石頭禪師沒聽清,張口再問。卻被石頭禪師伸手捂住了嘴巴,無奈他只能把話咽到了肚子里。
也就在這一剎那,他忽然好像明白了什么,想說又不知該從何說起。剛才心中好像有千軍萬馬,被圍困山坳,奔騰跳躍卻找不到出口?,F(xiàn)在心中突然豁然開朗,心里一下子明亮起來。他微笑著望著石頭禪師,默不作聲。禪師臉上笑容依舊燦爛。
過了片刻,他還是念念不忘剛才的問題,再次問道:“禪師,不與萬法為侶的到底是什么人?”
石頭禪師見他如此執(zhí)著,便說:“要回答這個問題并不難,只要你一口吸盡西江水,我就會回答你?!?/p>
龐蘊聽了這句話茅塞頓開,于是寫了一首偈子道:“十方同豪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p>
山水君居好,
城隍我今淪。
靜聞鐘鼓響,
閑對白云村。
——唐·法眼文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