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越:菩薩與六波羅蜜
菩薩與六波羅蜜
問:什么是菩薩的六波羅蜜?
答: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有兩種含義:
一是覺悟的有情,指菩薩證悟的境界。
二是使一切有情覺悟,指菩薩廣度眾生的菩提心。
菩薩行持六度萬行,六度法門即檀波羅蜜(布施)、尸羅波羅蜜(持戒)、羼提波羅蜜(忍辱)、毗梨耶波羅蜜(精進(jìn))、禪那波羅蜜(禪定)、般若波羅蜜。
布施就是施舍,包括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布施度慳貪;持戒是守持戒律,包括比丘戒、菩薩戒等,最基本的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通過行為的約束,達(dá)到使心清靜的目的,持戒度毀犯;忍辱是忍受他人的惱損,進(jìn)而如如不動,悟入無生法忍,忍辱度瞋恨;精進(jìn)是精而不雜、進(jìn)而不退,指努力修行,精進(jìn)不懈的度眾生,精進(jìn)度懈怠;禪定又稱靜慮,指心的安止,包括四禪八定等,禪定度散亂;般若指大智慧,是本經(jīng)的宗旨所在,般若度愚癡。
《大智度論》云:“五度如盲,般若如眼?!?/p>
般若是修慧,前五度是修福。如果離開了般若波羅蜜而修持其他五波羅蜜,則只是有為之善法,無法證悟法性而得解脫,所以般若才是佛法的根本,才是佛法與外道區(qū)別之所在。菩薩修布施等五度時,皆不能離開般若智慧,如《金剛經(jīng)》所言:“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辈际┮嗴w空,外不見有受施的人,內(nèi)不見有能施的我,于其中間,亦不見有所施之物。本經(jīng)特別顯示般若的本體,以及說明般若智慧的妙用,使修學(xué)佛法的人,運用般若真空的智慧,來駕駛前五度的船只,駛向究竟成佛的彼岸。
深般若
問:什么是深般若波羅蜜?
答:般若分為實相般若、觀照般若和文字般若。
實相般若指諸佛證悟的法界真實之相,觀照般若指依法界實相之理體進(jìn)行觀修,文字般若指借用文字表述實相般若的境界。實相般若為體,文字般若為相,觀照般若為用。所以修行以聞思文字般若為下手處,進(jìn)而實修觀照般若,最終證悟?qū)嵪喟闳舳删汀?/p>
《金剛經(jīng)》說:“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笔ベt所證悟的般若也有深淺的差別,證二乘果者,只破我執(zhí),法執(zhí)尚存,所證智慧不能稱為深般若;初發(fā)心下位菩薩,觀力微薄,未深入諸法實相,也不能叫深般若;大菩薩們已證法空,于一切法自在,所行稱為深般若。
般若波羅蜜多指破盡我法二執(zhí)、證悟法性的大自在境界,也可稱為證悟無分別智。
證悟無分別智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尋思慧,用尋思分別的意識心參究自性,這個階段叫加行無分別智。
第二階段:內(nèi)證慧,明心見性時,妙明真心自顯,為根本無分別智。
第三階段:起用慧,以妙明真心能起無窮妙用,遂起大悲應(yīng)化事業(yè),而于法自在,這個階段叫后得無分別智,這才是深般若波羅蜜多。
觀世音菩薩早已圓證佛果,倒駕慈航示現(xiàn)為菩薩,故時時行持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