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倫居士:中級佛學(xué)教本 第三十五課 成實(shí)宗 (二)
第三十五課 成實(shí)宗(二)
六 圣賢位階
本宗的修行位階,分為四向四果,其終極目標(biāo),僅至阿羅漢為止,并未及于佛菩薩,故不能躋于大乘之列。其中由五趣地 (1)修至阿羅漢,共分二十七位,其實(shí)若將阿羅漢向亦算一位,則成二十八位,茲將其列表于左:(2)
七 聲聞四果所斷的見思惑
根據(jù)右列第一表所啟示的現(xiàn)形,亦可將聲聞四果所斷的三界九地見思惑,另列成下面第二表。在此四果中,各斷其所應(yīng)斷的見思惑,凡未斷盡者皆為向,已斷盡則為果。
八 此宗所成就的果德
本宗以灰身滅智,入無余涅槃為目的,其最后成就,為出離三界,不受后有 (27),惟住于滅諦之中。然亦具有十力 (28),四無畏 (29),大悲三念住 (30),與五分法身 (31)的果德。以理推之,此皆如來所有法,小乘各圣者,充其量不過知其名相,或分證其些少而已,不能與佛相等也。
【注釋】
(1)欲界五趣地,或名五趣雜居地,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趣,因其皆有欲,故合為一地。
(2)參看初級第十八課課文及注釋。
(3)謂螻蛄與螞蟻。喻輕微之意。
(4)隨順?biāo)勑攀ベt之教而修行,名隨信行。
(5) 曖、頂、忍、世第一位、名四善根,參看中級第十三課課文。
(6)將由欲界往生色界,在這中有之間,斷余煩惱而涅槃?wù)?名中般。
(7)生色界之后,不久即斷余惑而般涅槃?wù)?名生般。
(8)生色界后,經(jīng)過長時間積功修行,然后斷余惑而般涅槃?wù)?名有行般。
(9)生色界后,不積功修行,但經(jīng)過若干時,自然斷余惑入般涅槃?wù)?名無行般。
(10)既生色界,漸至轉(zhuǎn)生四禪最高的色究竟天,而般涅槃?wù)?名樂慧,因色界禪,慧較勝故。
(11)由色界命終,上生無色界最高天,而般涅槃?wù)?名樂定,因無色界禪,定較勝故。
(12)謂既為預(yù)流果,經(jīng)欲界多生后,得阿那含果,即得阿羅漢果者,名轉(zhuǎn)世。
(13)不還果人,不必轉(zhuǎn)生色界,即于欲界現(xiàn)生中,斷余惑般涅槃?wù)?名現(xiàn)般。
(14)因信解修行之理,依之而行,至于般涅槃?wù)?名信解。
(15)不因人說,但憑自己之智見,而證得涅槃?wù)?名見得。
(16)根性最利的不還果人,其身己證得滅盡定的涅槃?wù)?名身證。
(17)鈍根羅漢,如遇惡緣,復(fù)降墮不還果者,名退法相。
(18)能守護(hù)禪定,不使退失,名守護(hù)相。
(19)厭棄世間,且恐退失功果,常欲自殺而入無余涅槃?wù)?名死相。
(20)中等根機(jī)的羅漢,其功行既不進(jìn)亦不退,名住相。
(21) 得禪定轉(zhuǎn)而上進(jìn),名可進(jìn)相。
(22)縱遇惡緣,亦不退失者,名不壞相。
(23)解脫慧障而得慧者,名慧解脫。
(24)既能解脫慧障而得慧,復(fù)能解脫定障而得定,名俱解脫。
(25)所得功德,永不退失,名不退相。
(26)斯陀含斷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須經(jīng)六生,每品或需二生、一生、半生、不定,合之為六生。阿那含斷欲界九品思惑的后三品,須經(jīng)過一生,每品僅需半生或四分之一生不定,合之為一生,表內(nèi)所列的阿刺伯?dāng)?shù)字,即是指此。
(27)詳初級第十八課注七。
(28)詳初級第十四課注十一。
(29)詳初級第十四課注十一。
(30)佛以大悲攝化眾生,常住于三種之念,名大悲三念住:一、眾生信佛,佛不生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一念住。二、眾生不信佛,佛亦不生憂惱,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二念住。三、同時一類信,一類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歡喜與憂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第三念住。
(31)以五種功德法,成就佛身,名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謂如來三業(yè),離一切過去。二、定法身,謂如來真心寂滅,離一切妄念也。三、慧法身,謂如來真智圓明,達(dá)諸法性相也。四、解脫法身,謂如來身心,解脫一切系縛也。五、解脫知見法身,謂如來具有了知自己實(shí)已解脫的知見也。然大涅槃經(jīng)中,佛說:「阿羅漢即是無學(xué)五分法身,五分者: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箵?jù)此則小乘阿羅漢亦有此五分法身,不過不如佛之究竟耳。
【習(xí)題】
(一)「隨信行」及「隨法行」作何解釋?
(二)「中般」「生般」「現(xiàn)般」作何解釋?
(三)慧解脫阿羅漢,與俱解脫阿羅漢,有何不同?
(四)九地是什么?
(五) 一、預(yù)流果,二、一來果,三、不還果,四、阿羅漢果,所斷的是什么惑?
(六) 小乘阿羅漢,亦有五分法身,有何經(jīng)語作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