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徒勞行之--十七:若不知自性,修定徒勞也
自性為何?定復(fù)為何者?無論出家僧尼行者,或在家居士等,所修之法,蓋為奉行佛意、依正法之義而行之了脫生死之法,別無他耳。
此了生死之法修,依眾生各自不同之緣起而作不同形式、方法之修持,以八萬四千不同之法門證得了生脫死。然其最基本只有一個:那就是必須通達般若,了悉自性,在明心見性基礎(chǔ)上進行修禪習定,亦可在修定上徹悟自心本性,證達空性,了知人無我相,方能出離輪回了生死。
也就是說,欲離輪回,必證自性實相;而證實相,須實修禪定,或心中心法,大手印法,大圓滿法,至若修定達空性,不知自性亦徒勞也。何以故?
證實相,須由悟而見,見而入,入而證,此諸序而通達,若只求證而不依法義而行,到頭來連自己要證個什么東西都不知,修禪習定只是進入懵懵懂懂狀態(tài)之中,就連剎那間回光返照自性現(xiàn)于境前自己都恍惚不識。
打一比方而言,猶如自己從小離開自己的親爹娘,由他人收養(yǎng)而對自己的真正父母毫不知情,某日即令于街頭得遇親生父母,自己仍然是視其如同陌路,一無所知,從而與親生父母終將擦肩而過,不得相認。
若得相認親生父母,必須有人告知身世之秘情,并曉其以真正父母之居所住地何處、相貌特征如何、庚辰音容等等,此等有關(guān)親父母之狀況一一告知,方有頭緒依圖索驥而尋彼等,最終得以相認一家團聚共享天倫。
修行求道亦復(fù)如是。
修行須知為何修行;既若了知為了生死故而證道,則又須知道該如何求證,尋之求證之法,依其法而行之,方可得道。
蓋為上師或先知者詳其以修習之法:如汝若求道了生死,必先證般若,不證般若不得解脫;而證般若實相,須由法義知其實相為何,由字面意中了知其義;而欲待了知文字般若之義,須明其自性為何。
不知自性,則對證道一無所知,實如行路而無有指南針,亦不知依何路而行,即令終日跋山涉水疲憊不堪,亦無所得; 即令目的地就在眼前,己仍不知其所,而復(fù)又東西奔走,終無所成。
知自性理、證達自性于修行者而言,其重要性則昭然若揭;換言之,為修行人若不知自性,終不得成就,所修之行徒勞無益也。
然自性究竟為何物?
自性即三界有情之清凈法身,與宇宙同體,無形無狀,無體無態(tài),亦即是眾生之本性。此眾生之本性人人具足,個個都有,無有偏倚,無有多少大小之分。各有情之自性皆同如來之法身一樣,不來不去,不多不少,清靜無垢,只是眾生所證之法身不如佛陀所證之圓滿罷了。
法義中言自性者,其名甚眾,或曰本性,或曰如來法身,或曰般若妙智,或曰佛性,等等,然不論何種稱謂,其義皆同。
今言修之禪定若不知自性則為徒勞,此不知自性,非指證達自性,而實指聞自性之理,知自性這么一回事。
亦即是曰:若修行人修禪習定圖了生死,但連自性聽都沒有聽說過,自性于眾生而言究竟是什么都不知道,從來就沒有接觸過自性這個概念,一些有關(guān)自性之法理都無從得知,如此而修定則無修定實義了。
祖師蓮花生大師所云之“知自性”是指聞知自性之理,悟之自性之說,而非謂證達自性。
于此指出,修行人當慎覺明察,徹悟此理。
為何如是之言?蓋修行人即知:得定者,須循之戒定慧之序。簡而言之,若無戒,則無定;無定則無慧。
此處之慧者,即是指般若妙智之慧。亦即是說,欲達般若妙智之慧,必須由習定、得定方可通達妙慧。
可以說,任何高明之行人若不修禪習定,不通過禪定功夫?qū)嵶C,是不可能證達自性得般若妙智的。只有通過習定之行持,證得正知大定,方才由定生慧,而得之般若妙智,才能深入如來大定,了生脫死。
而此之般若妙智即是指眾生原本清凈之如來法身,亦即如佛無二之本性。
是故可以言:無定則無從證自性,即住入如來法身。眾生若能于如來大定中如如而住,則至高無上之般若妙智,即可生死自由,脫離六道輪回。
因此,此處之“知自性”非謂證自性,而是指聞自性之理趣,知自性是怎么一回事。
對其有一個概念,方不至于修習禪定之時一片茫然,乃至回光返照之須臾,明明得見自性卻不識自性,故而失之交臂,不知所終,如前所述之見其親生爹娘卻不得相認一般。
故如是言,修行若不知自性,則修定為徒勞也。
若諸善行者要更深一步了解性空之理般若妙智,就應(yīng)該學習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或求學仰諤益西諾布大法王的《解脫大手印》,或者學我著的《般若實相論》吧,那必將是受用非淺,獲益無窮的!
聲明:這是阿王諾布帕母《子必依論》里面的一段,為了避免斷章取義,如果要學習完整義理,請看完整經(jīng)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