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jīng)》:惡行品第十七原文和白話譯文
前言:
《法句經(jīng)》尊者法救(撰)維只難(譯)
《法句經(jīng)》是從佛經(jīng)中錄出的偈頌集。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紀(jì)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來傳誦的佛祖法句,編集出新的《法句經(jīng)》。
《法句經(jīng)》惡行品第十七
二十有二章。惡行品者。感切惡人動(dòng)有罪報(bào)不行無患。
見善不從 反隨惡心 求福不正
反樂邪淫 凡人為惡 不能自覺
愚癡快意 令后郁毒 兇人行虐
沈漸數(shù)數(shù) 快欲為人 罪報(bào)自然
吉人行德 相隨積增 甘心為之
福應(yīng)自然 妖見?! ∑鋹何词?/p>
至其惡熟 自受罪虐 貞祥見禍
其善未熟 至其善熟 必受其福
擊人得擊 行怨得怨 罵人得罵
施怒得怒 世人無聞 不知正法
生此壽少 何宜為惡 莫輕小惡
以為無殃 水渧雖微 漸盈大器
凡罪充滿 從小積成 莫輕小善
以為無?! ∷坞m微 漸盈大器
凡福充滿 從纖纖積 夫士為行
好之與惡 各自為身 終不敗亡
好取之士 自以為可 沒取彼者
人亦沒之 惡不即時(shí) 如構(gòu)牛乳
罪在陰祠 如灰覆火 戲笑為惡
以作身行 號泣受報(bào) 隨行罪至
作惡不覆 如兵所截 牽往乃知
已墮惡行 后受苦報(bào) 如前所習(xí)
如毒摩瘡 船入洄澓 惡行流衍
靡不傷克
加惡誣罔人 清白猶不污
愚殃反自及 如塵逆風(fēng)坌
過失犯非惡 能追悔為善
是明照世間 如日無云曀
夫士所以行 然后身自見
為善則得善 為惡則得惡
有識墮胞胎 惡者入地獄
行善上升天 無為得泥洹
非空非海中 非隱山石間
莫能于此處 避免宿惡殃
眾生有苦惱 不得免老死
唯有仁智者 不念人非惡
《法句經(jīng)》譯文及解讀--17惡行品
【譯文】
惡行品的大意是要感動(dòng)惡人,讓他們知道只要有惡行就會(huì)有惡報(bào),不可能逍遙無患。
明白了何者為善卻不順從,反而(故意)隨順惡之心念,尋求幸福不從正道,反而喜好邪僻淫欲。㈠
凡庸之輩行惡(之時(shí)),往往處在不知不覺之中;愚癡之輩只知使(心)意快樂,後來便陷入憂郁痛苦之中。 ㈡
歹毒之徒行使暴虐,(開初)也是從一點(diǎn)一滴的小惡做起:只知以實(shí)現(xiàn)欲望為快樂的人,罪惡的果報(bào)是自然而然的。 ㈢
善良之人處處積德,(其福也將)伴隨善德漸漸積聚增大…心甘情愿行善積德,福報(bào)之來亦是自然。(四)
妖孽之人暫見幸福,只是其惡還未到報(bào)應(yīng)之時(shí):等到惡報(bào)來臨之際,自然承受罪惡的煎熬。(五)
禎祥之人暫見禍患,只是其善還未到果報(bào)之時(shí):等到善報(bào)來臨之時(shí),必然享受善德之福報(bào)。㈥
打擊別人必然遭到別人的還擊,行使怨恨也將遭到他人怨恨的(果報(bào)),罵人之人必遭他人回罵,施發(fā)怒氣之人必遭他人之怒。(七)
世間之人沒有聞聽(許多大道法則),不知(何為)真正的佛法。人生在世壽命短暫怎么應(yīng)該行惡(作惡)呢?(八)
不要輕視小惡,以為小惡無殃:水滴雖然微小,慢慢地就會(huì)充盈巨大器皿:凡是惡貫滿盈,都從小惡積累而成。(九)
不要輕視小善,以為小善不會(huì)致福:水滴雖然微小,慢慢地就會(huì)充盈巨大的器皿:凡是福(慶)充滿,皆從纖纖之處積蓄而成。(十)
所有士人的行為,無論出於愛好還是出於憎惡,(只要)各自均從愛護(hù)自我出發(fā)最後都不會(huì)走上敗亡(之路) 。(十一)
喜愛多取的士人,自以為(多取)的結(jié)果非常滿意:(哪知)吞沒奪取了他人的(果實(shí)),其他之人又會(huì)以同樣的方式從其手中奪走。(十二)
惡行并不即時(shí)(報(bào)應(yīng)),猶如(母)牛吃草(慢慢)孕育牛奶;罪惡在陰間地府伺候等待,猶如灰中之火等待(時(shí)機(jī))復(fù)燃。(十三)
不經(jīng)意的態(tài)度便是惡行,若是如此且身體力行:(結(jié)果必然是)號啕大哭遭受果報(bào),隨順(戲笑之惡行)罪(報(bào))旋踵而至。(十四)
作惡(之報(bào))未來之時(shí),猶如商兵遭到堵截;一亙(被)牽進(jìn)(惡報(bào)之境)方才知曉;(自己)已經(jīng)墮入惡行:後來遭受的痛苦果報(bào),就同從前所作惡行(一模一樣回報(bào)自身)。(十五)
就像毒聚成皰,船入洄流漩渦之中(一樣),惡行潛流暗滋,(人性美德)沒有什么東西不被(惡行)傷害戕伐。 (十六)
假如惡(人)誣蔑陷害他人,清白(之人)仍然不會(huì)被污染;愚闇(的)罪殃結(jié)果反而是自作自受,猶如灰塵逆風(fēng)而揚(yáng)仍被吹回原地。(十七)
因?yàn)檫^失犯下罪惡,(後來)能夠自我追悔一心向善:這樣的人(人性)光輝普照世間,猶如紅日當(dāng)空,再無云翳遮覆。(十八)
大德之士按照這一法則(行事),然後親身即可看到:行善就得善報(bào),行惡就得惡報(bào)。(十九)
(執(zhí)著於)有的見解就墮入人世的輪回,作惡之人就會(huì)墮入地獄;行善之人可以升入天界,無為之人可以進(jìn)入涅槃的境界。(二十)
無論是遁入虛無的天空寥廓的大海,還是隱藏在深山的石縫之中,沒有一個(gè)地方,能夠躲避往昔之惡的果報(bào)。(二十一)
蕓蕓眾生皆有苦惱,不得免除直至老死;唯有仁人智上,不記掛(他)人是非罪惡(故爾了無苦惱)。(二十二)
【原典】
惡行品第十七二十有二章
惡行品者,感切①惡人,動(dòng)有罪報(bào),不得②無患!
見善不從③,反隨惡心;求福不正,反樂邪淫。㈠
凡人為惡,不能自覺;愚癡快意,令後郁毒④。㈡
烈人⑤行虐,沈漸數(shù)數(shù)⑥;快欲為人,罪報(bào)自然。㈢
吉人行德,相隨積增,甘心為之,福應(yīng)自然。(四)
妖孽⑦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酷。(五)
禎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熱,必受其福。㈥
擊人得擊,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施怒得怒。(七)
世人無聞⑧,不知正法;生此寺少,何宜為惡!(八)
莫輕小惡,以為無殃⑨;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九)
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⑩積。(十)
夫士為行,好之與惡⑾;各自為身⑿,終不敗亡。 (十一)
好取之士,自以為可;沒?、驯苏?,人亦沒之。 (十二)
惡不即時(shí),如構(gòu)⒁牛孔;罪在陰伺⒂,如灰覆火。 (十三)
戲笑為惡⒃,已作身行。號泣受報(bào),隨行罪至。 (十四)
作惡不起⒄,如兵⒅所截;牽往乃知,已墮惡行。後受苦報(bào),如前所習(xí)。(十五)
如毒摩⒆瘡,船入洄液⒇,惡行流僣(21),靡不傷尅!(十六)
如惡誣罔人,清白猶不汙;愚殃反自及,如塵逆風(fēng)坌(22)。(十七)
過失犯非惡,能追悔為善;是明照世間,如日無云噎(23)。(十八)
大士以所行,然後身自見;為善則得善,為惡則得惡。(十九)
有識(24)墮胞胎,惡者入地獄;行善上升天,無為得泥洹。(二十)
非空非海中,非隱山石間,莫能於此處(25),避免宿惡殃。 (二十一)
眾生有苦惱,不得兌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惡。 (二十二)
【注釋】
①感切:感動(dòng)告知。
②不得:不可能。
③從:追隨、順從。
④郁毒:很深的痛苦、罪過。
⑤烈人:即歹人、不善之人。
⑥數(shù)數(shù):一點(diǎn)一滴。
⑦妖孽:歪門邪道之輩。
⑧無聞:無所聞,見識不廣,即是無知。
⑨殃:禍災(zāi)。
⑩纖纖:細(xì)少。
⑾好之與惡:此為「好之與惡之」之省略語。意謂不管是喜歡它還是討厭它。
⑿為身:愛護(hù)身體,保護(hù)自身。
⒀沒?。浩桨谉o故地吞侵占有。沒,沒收,吞為已有;取,攫取。
⒁構(gòu):合成。牛吃草在體內(nèi)通過生物分解而慢慢地合成牛乳。
⒂陰伺:亦作陰祠,即陰朝地府,冥中。
⒃戲笑為惡:以不經(jīng)意的態(tài)度行惡。
⒄不起:未發(fā)作,沒有暴發(fā)出來。
⒅兵:部隊(duì)。
⒆摩:慢慢地形成。
⒇洄液:洄流、漩渦。
(21)儀:即潛;暗流之意。
(22)僣:同玢音ben,塵土飛揚(yáng)之意。
(23)云噎:即云緊、云塊之意。噎,陰晦的樣子。
(24)有識:有識這種根性之人。識,被佛教看作是人的六根之一,它執(zhí)著於我,故始終不得涅槃,墮入輪回之苦。
(25)此處:指上文空、海、山石等空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