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禪法師:華嚴宗簡論 第二章 華嚴宗的傳承 第四節(jié) 四祖清涼
第四節(jié)四祖清涼
清涼(七三八—八三九),名澄觀,別號大休。俗姓夏侯,越州會稽(今紹興)人。身長九尺四寸,雙手過膝,口四十齒,聲韻如鐘,目光夜發(fā),日記萬言。精通六藝,四吠陀典,梵文等世學(xué)。師著作共四百余卷,以《華嚴疏鈔》百卷,著稱於世。身歷九帝而為七帝之師,將華嚴宗推為極盛時期。他雖然是一位顯赫一時的大人物,但能嚴格要求自己,生平以十事自勵:
一、體不捐沙門之表。
嚴守戒律,僧裝、素食,縣足威儀。勤理須發(fā),整潔衛(wèi)生。對人和氣可親;語言簡練,不茍言笑。
二、心不違如來之教。
時時以戒律對照自己的言行,以普賢十大愿王為實踐法門。天天誦經(jīng)、禮佛,常隨佛學(xué)。住心毗盧性悔,游意法界緣起。
三、坐不背法界之經(jīng)。
法界經(jīng)即《華嚴經(jīng)》,以此經(jīng)集中闡明四法界,十玄門的道理,故名?!白槐场币饧凑烀鎸Α度A嚴經(jīng)》,或誦讀,或注釋,或宣講。
四,性不染情愛之境。
情愛:泛指色,聲,香、味,觸,法六欲。性指心性,意思是說心不緣六欲之境。於此可見清涼大師是一位離欲的菩薩。
五、足不履尼寺之塵。
尼寺即尼眾的寺院,戒律規(guī)定比丘不得一人到尼寺說法。
六、脇不觸居士之榻。
不住在居士家里,身體不能碰到居士的床鋪。意思是說出家人寸步不能離開僧團。
七、目不視非儀之彩。
—非儀之彩:不合乎佛教儀式的色彩。即不視俗人喜見之色。
八、舌不味過午之肴。
戒律規(guī)定比丘過午不食。
九、手不失圓明之珠。
指手不離念佛珠。
十宿不離衣缽之側(cè)。
律制比丘宿不離衣缽。
從十事來看,清涼大師是一位外現(xiàn)比丘身,內(nèi)秘菩薩行的大菩薩。位居國師之尊,在修持上要求更加嚴凈,堪稱萬世師表。
法界說和性起說,是清涼思想主要特質(zhì)之一。據(jù)《高僧傳》載:一天,憲宗問師:《華嚴》所論,何謂法界真?”
師曰:“法界者,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也。從本已來,靈明廓徹,廣大虛寂,唯一真境而已。無有形貌而森羅大千,無有邊際而含容萬有。昭昭於心目之間,而相不可睹;晃晃於色塵之內(nèi),而理不可分。非徹法之慧目,離念之明智,不能見自心如此之靈通也。故世尊初戍正覺,嘆曰奇哉!我今普見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於是稱法界性,說《華嚴經(jīng)》,全以真空揀情,事理融攝,—周遍凝結(jié),是之謂法界大旨”。清涼的法界,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具的本體。從此出發(fā),他提出性具說:“善惡二法同以真如為其性。若斷善即斷真如,真不可斷,故性善不可斷。佛性即是真實之性,真實之性即第一義空,如何可斷?性惡不可斷,即妄法本真,故為無盡”(見《大疏鈔卷四二》)。澄觀在這里對法藏大師的“性起唯凈說”,加以修正,提出“性起染凈(善惡)說”。“然心是總相,悟之名佛,成凈緣起,迷作眾生,成染緣起。緣起雖有染凈,心體無殊……以妄體本真,故亦無盡。是以如來不斷性惡,亦猶闡提不斷性善”(見《華嚴經(jīng)疏》二十一卷)?!把圆粩嘈詯赫?惡同以心性為性,若斷性惡則斷心性。性不可斷,亦猶闡提不斷性善”(見《大疏鈔卷七十九》)。可見清涼又由“性起染凈說”發(fā)展到“性惡說”。
從此出發(fā),清涼建立了他佛性學(xué)說,成立了靈知佛性說。什么是佛性?古今著作家,大都講不清楚,所謂瞞盰佛性,儱侗真如。而清涼將佛性分為性相兩部分,以性的佛性為法性,以相的佛性為靈知。因此如約法性說佛性,則含無情有佛性之意;如約靈知說佛性,則無情無佛性可言?!洞笫桠n》卷二十五說:“佛者是覺人,有靈知之覺,今第一義空與之為性,故名佛性。無情無覺,但持自體,得稱為法,今真性與之為性,故名法性氣寥寥敷語,將佛性義詮釋得明明白白。
與佛性有關(guān),不能不涉及到真妄問題。清涼提出真妄交徹論。其理由:
一、真妄二法,同一心故。一心以貫真妄,故成真妄交徹。
二、妄攬真成,無別妄故。真如隨緣,成一切法,故真徹於妄。無妄則無真,真妄雖對立,但又交徹。
三、真妄名異,體無二故。名雖有異,體實無二,故能交徹。
四、真外有妄,理不遍故。不能真外有妄,真是徹於妄的。
五,妄外有真,真無依故。妄是徹於真的。
“真妄雖經(jīng)常交徹,但仍不壞真妄之相。則賅妄之真,真非真而湛寂,澈於真之妄,妄非妄而云世”(見《演義鈔》卷一)這清涼真妄交徹論的結(jié)語。他成立真妄交徹論的目的,旨在說明,真妄相對而能徹,交徹而下相失,在眾生凡夫心中,能見佛心。
清涼於文宗開成三年(八三八)三月六日,召上足弟子法印等,說遺囑曰:“吾聞偶運無功,先圣悼嘆;復(fù)質(zhì)無行“古人恥之。無昭穆動靜,無綸序往復(fù)。勿穿鑿異端,勿順非辨?zhèn)?。勿迷隔邪?勿固牢斗爭。大明不能破長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後之子。當取信于佛,無取信于人,真界玄微、非說所顯,要以深心體解,朗然現(xiàn)前。對境無心,逢緣不動,則不辜負我矣”。言訖,跌坐向逝。世壽一百有二。門下弟子有一百余人。其中以圭峰宗密,東部僧睿、海印法印,海岸寂光為四哲。一生講《華嚴經(jīng)》五十遍,遺著有:
《華嚴經(jīng)疏》六十卷
《華嚴經(jīng)隨疏演義鈔》九十卷
《華嚴經(jīng)行愿品疏》十卷
《華嚴經(jīng)略策》一卷
《新譯華嚴經(jīng)七處九會頌釋章》一卷
《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十八問答》一卷
《三圣圓融觀門》一卷
《華嚴法界玄鏡》二卷
《五蘊觀》一卷
《華嚴心要法門》一卷
《華嚴經(jīng)綱要》三卷
此外還著有《法華》、《楞伽》、《中觀》等疏,今不傳。門人清沔記師平時行狀說:清涼恒發(fā)十愿:
一、長止方丈、但三衣鉢,不畜長。
二、當代名利,棄之如遺。
三、目不視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執(zhí)受,長涌《法華經(jīng)》。
六、長讀大乘經(jīng)典,普施含靈。
七、長講《華嚴》大經(jīng)。
八、一生晝夜不臥。
九、不邀名、惑眾,伐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濟法界。
清沔所說的十愿與前面所講的十事自勵,內(nèi)容相同。告訴人們,清涼大師是一位嚴凈毗尼的大乘學(xué)者,因此益發(fā)受到尊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