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条麻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女同-国产精品午夜免费福利视频-囯产精品久久欠久久al换脸综合-亚洲女子性生活视频亚

日常法師: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27-28卷

漢傳人物 2025-04-12 11:31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廿七卷A面

剛才隨便說的一些事情,乃至于譬如說講飲食,剛才那個譬喻當中,我們可以輕輕松松的想一想,它問題不是說這件事情難改,而是自己的邪執(zhí)分別去不掉,如果是這個概念你去不掉的話,你怎么做總覺得還委曲了,那個時候什么都沒有用。所以佛經(jīng)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你持戒持不好,破了這個戒還可以,還可以救。這兩樣東西,第一、第二,我這個國語講不清楚,第一是戒,就是我們持的戒,就是行相,萬一你做不好的話,還可以救。不要說菩薩能救,我們自己還可以能夠救。第二見解的見破了,換句話說,你沒有正知見,你執(zhí)著你的邪知見的話,就算你行相做得很好,一定墮落,沒有用。主要的就是這個,所以這個地方的邪執(zhí)分別,就是那個錯誤,整個的佛法,這個我們要認識的非常清楚的就是這一點。那么這個里邊有一種完全錯誤的,有一種錯誤一部分,偏執(zhí)的,我們現(xiàn)在看看。

【“心未趣向圣言及釋諸大教典,現(xiàn)教授者,作如是言,”】

說有一些人,那些人他并不能夠認識一個事實,什么事實呀?說佛說的經(jīng),那就是圣言。還有呢?釋諸大教典,解釋這個經(jīng)我們?nèi)莼虿欢?所以經(jīng)過菩薩造的論,凡是這一種經(jīng)也好,論也好,這個叫做教典;這個教典都是告訴我們修行內(nèi)涵必要的訣竅的,這個叫做教授;換句話說我們真正的要修行的方法,都在這個經(jīng)論當中。那么有一類人他并不了解,心未趣向,他怎么說?

【“正修道時,不應于境數(shù)數(shù)觀察,唯應止修,”】

他說正式修道的時候,你不要去觀察、不要去思惟,怎么辦呢?止修;換句話說心不要去動,定在那地方,我們常常說你不要去分別,好像這樣。為什么原因要這樣呢?他說:

【“若以觀慧數(shù)觀擇者,是聞思時故。”】

他怎么講呀?他說你所以不要數(shù)數(shù)觀察,所以要叫你心不動的原因是什么呢?說你觀察那是聞思的時候,你現(xiàn)在正修的時候不要去觀察的。這種人做這種見解,說這樣的說法,實際上這個人,他對于這個真正的教典的內(nèi)容沒有正確的認識,這第一段話。

【“又諸分別,是有相執(zhí),于正等覺,為障○故。”】

他進一步又說:“你現(xiàn)在只是觀察,只是分別,這個分別是一個執(zhí)著,我現(xiàn)在修學佛法的,這個佛陀正等覺,正等覺是不分別的;現(xiàn)在你要修的話,你分別的話,不是一個障礙嗎?所以不要了?!闭f這樣的說法的這種人錯了,所以下面大師說:

【“此乃未達修行扼要,極大亂說?!薄?/p>

上面這個說法他是沒有正確了解修行的綱要、宗要,是一個錯誤,而且是一個大錯誤,而且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是千真萬確?,F(xiàn)在我們好好的看下去,關于這個邪執(zhí)的部分,我會很仔細的解釋。第一個他指出他的錯誤,指出他的錯誤來了要成立他的對的,引那個經(jīng)論,

【“莊嚴經(jīng)論云:‘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薄?/p>

那么下面解釋說這個經(jīng)論上面這么講呀?

【“此說從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聞諸義,修所成慧,真義現(xiàn)觀,乃得起故。”】

解釋前面那個文,說這個修行是修些什么?他說從前面思所成慧,這個思什么的內(nèi)容呢?就是如理作意叫思。思些什么呢?作意些什么呢?如這個法相應正確的這個方法叫如理作意。那么這個哪來的呢?所聞諸義,聽來的。平常我們自己所想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不相應的,一定要善知識正確告訴你這個道理,你把那個道理正確的把握得住,認識了,然后呢起心動念去觀察。他說這個,這個樣,為什么?譬喻說我們剛才講前面對治這個飲食,平常我們總覺得這個人嘛,為什么呀?人生活在世間就是這么一點事情,男女、飲食、享受,就這樣?,F(xiàn)在佛告訴我們不是的,這是痛苦的根本,這樣呀!那我們了解了,那么我們?nèi)ニ嘉┯^察,對呀!合理呀!那個時候你透過這樣的認真的思惟,種種的方法,這個叫做如理作意,作意所聽見的道理。那個時候思惟了以后,你心里面產(chǎn)生決定了,一點都沒有錯,千真萬確!就像我剛才告訴你們那個事情,說你前面要放掉它真放不掉,然后你照這個辦法全面去做,然后呢,你居然把你一向難放的這張嘴巴放掉了,那時候你內(nèi)心當中感覺高興、歡喜,你就會對于佛菩薩所告訴你道理內(nèi)心當中確定不疑,那個時候,你這個心安住在這個上頭,可以進一步去做了。當然現(xiàn)在這個地方的修的慧不是這么簡單的,這個東西都是世俗的前行,真正的這個地方修的什么呢?譬喻說我們要特別重要的去觀那個空性。所以這個教下告訴我們觀這個空性怎么觀呢?八不“諦聽,善思?!焙煤玫穆?好好的想。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懂得了很多佛法,對自己也沒有幫助,對人家也沒有幫助,種了一點善根,而損害自他,損害佛法;懂得了這么多的佛法,拿照妖鏡專門看別人不對,你很高的標準。所以記住,聽見了,盡量的要想辦法自己去體會。所以到目前為止,我要說明的,講到那個道前基礎時候前面第一段之前,我不會太大的要求大家,因為理論雖然簡單的了解,這個理論怎么用在身心上面凈化,他一下還沒有清楚,等到開始學凈化了,那我們真正要修行,那個時候慢慢地大家自己也應該了解說正式開始修行了,那個時候要求也比較會認真一點。

現(xiàn)在請大家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五十二頁繼續(xù)說:莊嚴經(jīng)論云:“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蹦敲辞懊嬲f明這個道理,下面就照這個經(jīng)論來證明成立這個道理。是說真正的修行是怎么修呢?他一定的次第,是數(shù)數(shù)的、不斷的思惟稱量觀察,這個正確的了解的那部分。那么正確的了解,這個正知見從哪來呢?這就是“思所成慧”,對思所成慧經(jīng)過你的思惟,正確了解了以后,“如理去作意”,照著它相應的去觀察這個東西,就這樣。那么這個東西哪來的呢?這個東西是聽聞得來的,所以我們順著次序來就這樣說,先聽聞了解了事情的真相,說聽聞就是人家講的,你能夠了解人家講的內(nèi)涵。那個時候,他兩個不同的吧?第一個是聞,第二個是聞慧,他要講的內(nèi)涵你了解了,他用手指指給你看的月亮,你看見了月亮,不是把他的手指把住。這個里面有絕大的差別,但是你雖然看見了,因為你自己一向還在無明現(xiàn)行當中,回過頭去,這個無明又來了,所以你又淹沒了,所以你要不斷的深入地思惟觀察。那個思惟觀察的話,你有的時候覺得好像是對的,有的時候又懷疑了,所以要不斷的思惟,思惟到最后你確定,確定不疑了,這個就是思所成慧,修的時候就是用這個。我可以作一個譬喻,我們在學校里念書的時候,老師在黑板上面,講一個道理,算一個公式,剛開始的時候,你不曉得他說些什么,聽了半天,懂了懂了,那就是他講的道理,你了解他所講的,這個叫聞他所應該指給你看的東西,佛法當中叫做慧。那么你了解了以后,你回去做題目的時候,剛才怎么上課的時候你懂得,怎么叫你做題目的時候你又不懂了?這個就是問題來了,所以你思,不斷地思,繼續(xù)拿著,這個題目繼續(xù)去做、做、做;有的時候,好像做得做會,有的時候做不會,做的時候,有的時候解決這個問題,有的時候不解決,你不斷的弄,弄到后來,解決了,你曉得這個大概怎么樣了,所以你應用這個公式,會用了,這個思所成慧。你會用了這個公式,這個公式你可以做事情去了,這樣這個叫修。這個次第是必然的,等到你這樣的去修這個東西,“真義現(xiàn)觀,乃得現(xiàn)起”,到那個時候你真實的義境,那個時候就現(xiàn)起來了。那么談到這個地方,尤其是我們中國有一個概念,這個禪跟那個教好像是兩條路,它是說是“教外別傳”,尤其是學禪的人,往往覺得這個文字好像沒有用,乃至于說這個文字是知見稠林,你愈多是愈障礙你,所以你不要去知見的。他這個話有沒有道理?是有道理的,問題不是在文字的錯誤,而是你走聞思修走上去的時候,你沒有走對。所以我們前面一再提,本來它的文字的目的告訴你的內(nèi)容是慧,慧去凈除你的煩惱,結果你聽懂了文字不但不解決煩惱,是增長煩惱,那不是,增長你的知見稠林嗎?眼前我們處處都是,小的那怕一個小規(guī)矩,大家吵的要命,你的不對,我的對,每一個人都拿自己我這個模式去強逼別人來接受它;聽見了不對了,他的法器敲的不對,要這樣敲的。它法器本來是規(guī)范我們,凈除我們煩惱的,在這個地方錯了。所以為什么祖師悲心說你這樣錯了,聞思本來真正的意思很重要的,可是這個概念大家清楚了,非常重要。所以我在這里一直強調(diào),剛開始我不太要求你們,因為理路我沒有說清楚,而你們也應該認真聽這個。假如你聽到后來是越聽是自己越執(zhí)著,對不起!那你完全走上錯路,你自己都不能凈化,還能幫助別人嗎?你要求別人的結果有什么用呢?所以解深密經(jīng)上就有這么一段公案,他有幾個菩薩大家在那里爭執(zhí),他說他的對,你說你的對,吵了個半天,錯了,都錯了。他現(xiàn)在討論這個理論,我們跟理論都談不到,這個要清楚。所以不是說這教理的錯,是我們學的人學錯了,我們學錯了,等到我們教別人當然也錯了,這是它的原因。實際上他的的確確那個次第很清楚,所以你了解了這個內(nèi)涵來看的話,教下跟宗下完全一樣的,完全一樣的。所以這個概念,我們到本論學到后頭,我輕輕的一點,大家都會了解。因為在前面對這個基本的很多概念并不了解,所以我解釋的時候大家不一定能夠很快的接受。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這個“修”,一定要經(jīng)過這個聞,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聞相應慧,然后呢拿這個去思。你能夠認識了這個,得到了這個所告訴我們的正確的東西,然后照這個正確的東西去思惟、稱量、觀察、修行,這個時候,真義,這個真義我們所說的根本智,無分別智,就是這樣的。那個時候有了這個,然后再去修的話就無分別智,后得智,這個必然次第。下面繼續(xù)。

【“故所應修者,須先從他聞,由他力故而發(fā)定解,”】

這是第一個,所以真正要修,第一個一定要先從別人的地方去聽聞。那么這個時候,完全是靠別人,他力發(fā)定解,就是他要說的內(nèi)涵你確定地了解了。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在黑板上特別寫“諦聽善思”,你如果這一點做不到的話,他講了半天,你回過頭來交白卷;弄得不好的話,他指給你看的月亮,你只看見了那個手指,錯得不知到那里去了。你把那個手指當做是月亮,這不是指背顛倒嗎?所以這一點注意,要由他力而發(fā)生那個定解。那么其次,

【“次乃自以圣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

那么根據(jù)他告訴我們的認識,然后對于這個內(nèi)涵去思惟觀察,這個才是圣教的真正的正確的道理,就是這樣。或者你當下聽懂了就好了,或者你聽不懂,就是問旁邊人,乃至于請教善知識,廣閱各種經(jīng)論。經(jīng)過了這樣的反覆的溫習思惟以后,自己產(chǎn)生決定不疑的認識,呀!原來他講的這個道理,現(xiàn)在我才徹底了解,這個是以自力對于老師所講的東西產(chǎn)生確定不疑的見解。

【“如是若由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shù)數(shù)串習,是名為修?!薄?/p>

那個才是修,由于前面的聞跟思,然后呢,決定認識了他要說明的真相,你那個時候不斷的照著它去修。因為以前無始無明相應的我們的這種心識是染污心識的心識之流,一直這樣的相續(xù),所以你現(xiàn)在雖然了解了,你還要不斷的努力去修習這個東西,這個時候叫做修。前面告訴我們什么叫修?對于“善所緣數(shù)數(shù)去觀察,將護修習”同樣到了這里我們也了解了,我們雖然懂得一個道理,卻做不到,為什么?雖然懂得了,可是你眼前的心里的心里的行為,這個就是我們可以說眼前的心識,也可以說眼前我們心里的行相,也可以說我們現(xiàn)在的行心所。這個行心所還是什么?跟以前無始以來的煩惱相應的,起初來的知見是見惑,然后呢習性是思惑,那一點點浮向上的東西剛聽過了,早就不知道掉到那里去了。所以一個境界現(xiàn)起的時候,都是跟我們習染相應的,那個時候才叫做修。所以不斷的擺在心里面去想這個東西,然后你慢慢的慢慢的,就多一分認識,一分一分的加上去。所以我前天晚上,告訴大家的那個,那好像是晚上,告訴大家的經(jīng)驗,還是白天我就忘記掉了,就是你懂得了這道理,你事先一定要先要思惟觀察,然后呢使得這個正確的道理在你的心里當中現(xiàn)行著。譬如說我現(xiàn)在覺得,想這個飲食對我的有害,然后呢愈想愈覺得真是害了我這個樣,無始以來就受了它的害,你一路把這個概念拿到廚房里,一看見廚房的東西,你就說:好家伙,你這個生死大冤家,我今天總算認得你了,還在我腦筋里記得你,那個時候你就擋得住了。這個叫什么?那就是數(shù)數(shù)串習。這幾句話,實際上就是我們真正修行的精要之處。平常我們總是覺的一看,懂了、懂了,然后跑出去忙著教給別人聽,阿彌陀佛!就是現(xiàn)在我們這副樣子,所以它這里特別重要的,這個叫做修。了解了這個,所以說

【“故以數(shù)數(shù)觀察而修,及不觀察住止而修,二俱須要。”】

所以真正修的時候,觀察以及不觀察,不觀察就是不要去講這種分別思惟等等,那二樣都要的,它后面有詳細說明。前面因為有一種錯誤的邪執(zhí)分別,他修的時候你不要去思惟觀察的,這里告訴我們不是,二個都要。我們繼續(xù)說下去,它告訴我們那一個時候用什么,那一個時候用這個,換句話說,什么時候該用思惟觀察,什么時候該不要思惟觀察的止修,它每一個地方說得很清楚。繼續(xù)看文,

【“以于聞思所決擇義,現(xiàn)見俱有不觀止住,及以觀慧思擇修故?!薄?/p>

因為我們修行次第是說,從聞、思,對經(jīng)過聞思所決定這個正確的意義去修的時候,事實上需要兩種。有一種呢你不要多去觀察思惟,就安住在這個上頭的,這是止修;還有一種呢,關于那個內(nèi)容你要思惟觀察,不斷的這樣去修的。

【“是故若許一切修習皆止修者,如持一麥說一切谷,皆唯是此,等同無異。”】

所以有人說修的時候,只要止修的你不要分別,那等于說拿了一個麥,說所有的五谷就是這個了,這個是一個錯誤的,拿了一個麥,說所有的五谷都是這個,請問稻是不是?高梁是不是?同樣的道理,所以為的使我們?nèi)菀琢私馄鹨娢也环琳f:“我是有情”,當然我是有情,一點都沒有錯;“所以有情就是我”,下面這句話對不對?你不去想的,對呀!去想的話,有問題。我是有情沒有錯;然后呢反過來有情就是我,那么你們呢?不是有情,所以你們都是木頭。這個話是有問題的,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這個修行的時候要了解,不要把這個廣義被這個狹義整個掩蓋掉了,這是一個絕大絕大的錯誤。修學佛法真正的內(nèi)涵是要解決一切眾生的問題,眾生無量無邊,習氣無量無邊,所以要學的法無量無邊。就自己一個人來說,要學的法,還要很多,你現(xiàn)在拿了這一個,把所有其他的方法通通不要了,不可以。我們絕對不能說,我拿了一個感冒藥,反正這是萬靈藥;感冒藥,你那個感冒也是吃它,然后呢你肺病也是吃它,然后你愛滋病也吃它,那不是開玩笑嗎?現(xiàn)在我們的毛病就犯在這里,這一點千萬注意。

【“復如聞所成慧,以聞為先,思所成慧,以思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應以修為先,以其修慧從修成故?!薄?/p>

下面說聞慧先要聞,這個前面說過了。我們真正講起來這個次第很井然,簡單的說聞思修,實際上由聞而得聞慧,對不對?所以它說你的聞慧是什么呀?要聞為先,你先要聽了以后才能得到聞慧;你現(xiàn)在不聽,請問你能得到嗎?這是第一個。然后呢思慧,以思為先,你先要去思惟觀察,思惟觀察了以后,然后你,懂了、懂了。像做題目一樣,你要去做,老師盡管講了,你懂了以后,你不做那個題目,對不起!你沒有用,這個是非常重要。同樣的修所成慧,修為先,修的時候,所以你要苦苦的修,這個次第就是這樣。

【“若如是者,則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習思所成慧所決定義,故說修慧從思慧生?!薄?/p>

前面那個次第固然是先聞─聞慧,思─思慧,修─修慧,那么現(xiàn)在我們講修所成慧前面是先要修,那么修的前面是什么?修就是修,前面思所成慧,是經(jīng)過你思惟確定了解了,原來這個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但是你的習性卻不這樣的,這個習性不這樣,是什么狀態(tài)呢?它現(xiàn)在告訴我們的明,說明的狀態(tài),或者說智慧所見的真實的境界是這樣的。我們以前無明、愚癡,現(xiàn)在了解了,那個時候你就要修改,把你一向以來無明愚癡的習性,按照你現(xiàn)在思所決定的這個慧,作為標準來修習、改變。這個時候你一步一步的深入,等到修所成慧相應的時候,你就證得這個真正的境界。清楚不清楚現(xiàn)在?這概念非常清楚!現(xiàn)在我們都是這樣的,說修行,我去修行了,好了關起門來,然后在那個山里兩腿一盤,結果這個腿嘛盤得酸得要死,樣子一點都沒有,就是這個道理。次第必須要如此,我們應該認識。說由于這樣的關系,

【“以是若有幾許多聞,亦有爾多從此成慧,此慧幾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從思成慧,亦當不○。如思慧多,則多修行,修行多故,則有眾多滅除過失,引德道理?!薄?/p>

這個次第就很清楚了,因為這樣,所以你了解了必然的次第,那么現(xiàn)在就講,原來要從聞開始的。因為聞開始,所以你有多少多聞,那么你就根據(jù)你的多聞作為先決條件,你就能夠得到多少的聞所成慧,因為你聞慧多,所以你思惟的內(nèi)涵也多,因為你思惟的內(nèi)涵多的話,所以你思所成慧也多,你思所成的慧越多,你修行的時候也多,因為你修得多了,所以你修所成慧也多。那么修所成慧的功效是什么?就是凈除一切過失,增長一切功德,這樣來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廿七卷B面

凈除一切過失,增長一切功德,這樣來的。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所以我們了解這個地方它沒有講親近善知識,聽聞還要親近善知識,所以善財童子他參了一個不夠,參了兩個,百城煙水,五十三員大善知識。為什么他能一生取辦?次第井然,就是這么簡單,清楚嗎?這個地方概念告訴我們了,所以以后我們真正溫習的時候,這種大經(jīng)大論一定要拿來多看,那時候你才了解法華上面為什么佛說,我多生多劫把最好的東西告訴你們,但是你們就是只拿你們自己歡喜的。對了!對了!就是那個。好了,然后盡管你有一點成就了,轉(zhuǎn)了一個大圈子。那時候你就很清楚很明白,這個大綱在這里。反過來,你說不、不不,他一定要全部聽懂,不但是聽懂了,然后照著這樣去做,一步一步地照著去做,你不要把我這個概念叉在這里,一叉你就完了,一叉在這里善知識的話都不一定聽得見,他就是講這個。也許你會想這個人在那兒講我,是講你嘛!就要叫你改錯!所以世間的圣人尚且這么說,“子路聞過則喜”,子路聽見人家告訴他有過失就高興,我可以改過;現(xiàn)在告訴你改過你還不愿意,你能改得了嗎?所以弄了半天,這個我越弄越大,你怎么修呢?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我現(xiàn)在常常自己說,現(xiàn)在真幸運,我也建議各位同學,有的時候比較用厲害一點的口氣,所以常常會說,你如果這地方改不掉的話,脫下衣服回家去,我倒不是要故意這么說,就是說用這個比較重一點的刺激一下,大家希望了解這一點。每一個人都希望跑得來做最好的,當然這個是千真萬確,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最好的呢?這個基本概念就在這里。現(xiàn)在我們繼續(xù)下去。

【“故諸經(jīng)論,皆說于修聞思最要?!薄?/p>

所以所有的大經(jīng)大論都是這么說的,真正的修行,聞思是最重要,這個次第是一點都不能錯的。我說到這里,我想起一個,怎么講呢?也可以說很好玩,也可以說很痛心,遺教經(jīng),這是一個很基本、很重要,也可以說我們平常說起來很淺近的,有一個好心的善知識,把它翻成功英文。這個很有名的一個人,結果他最后的話,講到慧的時候,所以告訴我們當以聞思修慧而自正業(yè)。也許你們在座的后面有幾位剛剛開始不了解,你們可以翻,現(xiàn)在我們正在學嘛。應以聞思修慧而自,自就自己增長受益,結果他翻譯的時候,他聞思兩個字輕輕帶過,他不曉得這個聞思兩個字的意義,他就只講那個修行。實際上經(jīng)論上面告訴我們,修行是聞思為要,你有了聞思,總歸會有修的,你沒有聞思,這個修是絕不可能的,所以現(xiàn)在我是想到這地方呢,順便一提。這是鼓勵我自己,提醒我自己,我常常這樣想,開口講法的時候這個次第至少要弄清楚,就算我沒有懂,如果說了解這個完整的傳承告訴別人,它也不會害人,也不會錯誤。否則的話我們輕輕松松隨便去看了以候,自己覺得懂了,隨自聰辯,不依師承,濫傳教法,叫人家真?zhèn)文?對佛法的損害,最嚴重的事情。繼續(xù)。

【“若謂聞思所決擇者,非為修故,唯是廣辟諸外知解,若正修時,另修一種無關余事。”】

有的人這么說,前面他就這么說,說你修的時候,你不要去思惟的。為什么?因為思惟是聞思的時候的事情,修的時候不要它。為什么呀?他說聞思都是開辟諸外知解,講講道理的,所以這個講講道理的,你現(xiàn)在修的時候不要,修另外一件事情。所以我們平常這種狀態(tài)是什么呢?說我們也會有這樣說法,說我們要行解并重,所以大家坐在講堂里面要大家講一講,講好了以后,好了修了,把剛才的丟掉、忘記掉了,現(xiàn)在我們?nèi)バ奕チ?那就是這種事情。這個等于什么?等于

【“如示跑處另向余跑,則前所說悉無系屬,”】

就像說告訴你,騎了一個馬告訴你怎么跑,拿我們現(xiàn)在來說開車子,給你一個地圖來看,你從那里去,我從這里到那里要么開,這個地圖看完了以候,正式開車的時候,反方向另外跑。請問這個地圖你看他干什么啊?然后我們說起來兩個都需要,那種事這是戲論,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這很明白的事情。前面聞思就告訴你怎么修,所以修的時候就把剛才講的道理趁機應用。所以應該說,現(xiàn)在我們講完了,你們懂了沒有,懂了;懂了以后,就跑得去照剛才那個東西,好好的認真去修了,這個才是呀。那里說開辟一種見解,必不可少的,你有了認識,你才能夠正式的修,才能夠有成就。所以這個聞思之間是有必然的因果關系,這我們要了解,所以再提一下,所以我們產(chǎn)生現(xiàn)在時下的錯誤的話,它有它的種種原因。而將來很可能我們走得好,把佛法挽救過來,自己也得益;走得不好,我們自己也不得益,還害別人。人家看起來,你看教我的這個法師,他講了半天那個行持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情,原來這種講講是沒有用的,對不對?這是很明白的一個事實。所以這是我為什么,我在這里說我想像中的上座是什么?就是他行持上面,做為后人表率的這個。我覺得我們共同應該以這個為策勵,至于人家怎么樣,那不用去管他,那是菩薩示現(xiàn),我們到了菩薩境界也不妨這樣去示現(xiàn)。我自己衡量、衡量,我自己覺得只是一個凡夫,那我還是照著我自己規(guī)規(guī)矩矩來。進一步來說,你修學佛法,你是修別人還是修自己?修自己;修自己你管人家干什么?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佛法一再告訴我們內(nèi)學、內(nèi)學,你注意你自己,那個時候自然而然你忙著去管你自己。當你自己條件夠了,你有慈悲心,說我現(xiàn)在要幫忙他了,那時候你很清楚你是基于一種慈悲幫忙他,不是心里面煩躁的討厭我受不了,錯了!這個概念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么下面

【“亦是善破諸圣言中,諸總建立三慧次第生起之理,則其亂說趣無錯道,不須多聞亦成善說?!薄?/p>

除了像上面這種講法,講是講、修是修,兩件事情,毫不相關的話,這個根本莫名其妙以外,還有一個大毛病,這個是非常嚴重的,因為他這樣說,所以把佛法完整的次第,善巧的說法,說這個是什么?一定是聞思修這個次第?,F(xiàn)在他居然說聞思跟修不相關,那豈不是把那個完整的三個次第被他破壞了嗎?所以說善破諸圣言中建立這個三慧次第??偨⒌哪莻€總字有特別意義,整個的大綱,這個是最完整的,現(xiàn)在我們所以目前這種狀態(tài),佛法支離破碎,就是那個東西破壞了。所以現(xiàn)在講修的人是不要聞思的,然后聞思的人也不要修的,都是這個。下面說生起次第,什么叫生起?就是你正式的相應與否,一定要這樣來的,如果說你不照這個次第的話,那不可能。所以在這種狀態(tài)當中,上面這種亂說,莫名其妙的亂說,不須多聞亦成善說,這個就完全錯了。繼續(xù)。

【“未達此等扼要之相,即是多習經(jīng)典續(xù)部,與一從來未習教者,于正修時,二人所修,全無多寡。”】

所以假定你對上面這個道理不了解,不能把握得住的話,那么我們會產(chǎn)生一種現(xiàn)象,是什么呀?說既然聞思跟修沒有關系,那么有一個人聞思很多,有一個人一點聞思都沒有,但是他們兩個一樣的修,他只要修一樣,結果應該一樣,對不對?豈不是變成這樣了。所以必然產(chǎn)生一個什么?必然產(chǎn)生一個:說一個人聽了很多,一個人一點都沒有聽,修的時候結果一樣,那你就不要聞思了。實際上錯的,不過這里要解釋一下,有人問了,既然經(jīng)典上這樣說的話,為什么六祖大師一個大字都不認識,他行啊?你們會不會有這個疑問?難免會有人疑問。我告訴你這個道理很清楚。我們世間做事情看起來,只是從你一歲開始,到你兩腳一伸的時候,或者三十歲、五十歲、一百二十歲,這個一生圓滿了。實際上我們修學佛法是不是這樣?不是。通常以簡單的來說,我們常常說三大阿僧袛劫;我們不要說三大阿僧祇劫,拿我們現(xiàn)在世間的現(xiàn)象來看,小學、中學、大學,對不對?所以你現(xiàn)在那個時候你說,我在小學當中念他六年,小學畢業(yè)了,告一段落;然后進入中學,你又重新開始,中學畢業(yè)了,告一段落;大學又告一段落,一共三個大段落。同時你在小學里面六年級,今年一年級,明年二年級,又是這樣告一個段落;今年在一年級的時候,這個是春季班,這個是秋季班,還要告一個段落;然后呢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是不是天天不同啊?那么我們從這個眼光去看,我們大家睡了一晚,第二天早上起來,那個大學生早上起來認得的東西,跟小學生早上起來認得的東西的內(nèi)容一樣不一樣呀?不一樣的,對不對?不一樣的。我們或者進一步這樣說吧,我們大家去做生意,我嘛做一個小販,在這個馬路上面賣那個枝仔冰,背著一個桶這樣,你嘛是王永慶大老板。結果我們大家睡在一個地方,大家譬如說今天大家睡在那里,明天早上起來了,我起來的時候摸摸袋里面大概有五十塊錢,王永慶一摸有五百億,對不對?這個清楚不清楚?我們大家早上起來,為什么我只有五十塊,他有五百億呀?為什么?很明白,他以前已經(jīng)積了。所以六祖大師他以前已經(jīng)積了很多生,他怎么積起來的?對不起!還是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的,清楚嗎?所以我們現(xiàn)在千萬不要說這六祖大師這個樣的,或者有的人,你看尤其是現(xiàn)在那個念佛,為什么那些老公公、老婆婆什么字都不認識,他念念佛就往生了?所以我什么都不要,我要念念佛也就往生了??梢缘?如果說你年紀大了,你是一個在家人,這個最好的榜樣,你去做,的的確確千真萬確。如果你今天年紀還輕,是個出家人,將來要想負這個弘法的責任的話,不要走這個路。為什么?將來你自己念,還要告訴別人,到時人家問你念佛怎么念呀?佛法怎么修呀?你會告訴他我都不會,我只會念阿彌陀佛。那么好了,念佛怎么念呀?你也不會,那請問你這個弘法的責任到那里去了?不是很明白嗎?所以你必須要多了解,乃至于退一步就算對你來說,她這個老婆婆念了可以去,我們還不一定能去呢!你相信不相信?你不相信,不妨關起來,關在那個石室叫你關幾天,你關得住關不住?第一天還蠻好,關到第二天心里煩得要命,第三天你就想到馬路上去晃一晃,待不住。為什么她行?為什么我不行?剛才說過了,就是各人宿生的背景條件不一樣,所以自己首先要認識自己內(nèi)涵,那個時候就找到自己下腳的地方。這個前面說過,后面也在這個地方說,都是說這個。所以在我的感覺當中,假定說剛才這種例子可行的話,你去學這個老婆婆也太沒出息了,要我的話,六祖大師都不足學。為什么?六祖大師還要跑得去聽人家聽那個金剛經(jīng),聽懂了然后呢要去找黃梅五祖,然后呢,弄了個半天。我要學,學佛!我要跑到印度尼連禪河旁邊,到了十二月初八,一看成佛了,這不是更好嗎?你們?nèi)W那個老婆婆真沒有出息透了,對不對?行嗎?所以這個我不是說笑話,很清楚、很明白。你一定要把那個法相、行相弄得非常清楚,那個時候,你才不會走錯路,否則我們太多人總覺得,他就是這個樣的,我最好省事。要曉得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兩樣東西,一個正見,一個是正精進,你這個概念是正見已失,就算你有正見的話;正精進,就是說不怕一切的要去做,現(xiàn)在你還沒有做,覺得這個麻煩呀!還沒有做,打了退堂鼓了,你能成嗎?佛法兩樣東西,正見、正精進,就是這個錯誤的概念攔腰斬斷,你還談佛法,還要說我要救一切眾生,那不是完全在那里說大話嗎?說夢話嗎?這個是我們好好的深切的反省的一點。所以這個地方說,我們要了解這兩個的差別,有這樣的很不一樣的地方。到這里,對這個概念容或還不清楚,你們好好的繼續(xù)下去,自然那個法相了解得越清楚,你會看得清清楚楚,理論也懂,然后呢在身心上面觀察的時候,你會證實這個事實,千真萬確。那時候你才會完全不動搖,在這種狀態(tài)你走上去是千穩(wěn)百當,萬修萬去。現(xiàn)在我們繼續(xù)下去。

【“又彼行者,是執(zhí)聞法及觀擇等以為過失,諸惡軌派令成堅固。”】

就上面這種講上面這種話的那些人,害了個大毛病,他有種執(zhí)著,執(zhí)著什么?執(zhí)著以為聽聞跟思惟說這個是個過失,他現(xiàn)在不要講了,你只要念個阿彌陀佛就好了,這樣;然后呢你這個不要管了,參一個話頭就算了;乃至于教下,本來要講教的,跑到那一些人身上不要了,叫南無妙法蓮華經(jīng)好了?,F(xiàn)在我們都是這個毛病,學密的嘛只要一個咒字,所以不管是哪宗哪派,流到后來走上錯路,都犯同樣的毛病。這個是什么呀?惡軌派,就是損害佛法的,而且令成堅固。這個真痛心呀!我以前也是這樣,這個善知識告訴我,告訴我的確是這個樣嘛,所以我也是到處勸人家,你不要忙這些啦,沒有意思,趕快修行,我這個書本恨不得把它燒掉。所以佛,在這里真是痛哭啊!地藏十輪經(jīng)你們好好的看看,大乘僧,不管是任何行者,小乘固然不能毀謗大乘,大乘同樣的絕不能毀謗小乘,它說得很清楚;我無量劫以來,舍頭目腦髓為求一偈一句,才能夠把這個正法之寶,在這個地方拿出來給你們,你們就輕輕松松說:這個用不著。所以佛說外道不能破,因為你本來是個外道,本來跟它反對的嘛,當然人家最多笑一笑;你今天穿了這件衣服是個佛陀的弟子,說這個沒有用,人家跟你學的人,聽見了這沒有用了,佛法不衰等待何時?請問,請問這個責任是誰的?所以我們現(xiàn)在一天到晚說,我們業(yè)障很重,嘴巴上面講,還偏偏的造那個最重的重業(yè)障,謗法的障是最重,對不對?想想看。所以前面綱要已經(jīng)提出來了,這個地方又提,我們這一路向下去一路提。所以本論告訴我們,極大的罪行自行消滅,就是這個,我們了解了這個的話,對任何一個東西尊重得不得了。那我們怎么辦呢?前面告訴我們,對我們現(xiàn)在能修的趕快很尊重的修,不能修的我們了解了,因為我業(yè)障未除、資糧未聚,所以拼命努力;業(yè)障除、資糧聚了,到什么時候我就可以修了。所以現(xiàn)在因地當中你作這個,絕不說嫌棄它不要,而是說自己障礙太重,一心恭敬,因為你因地當中這樣,障礙除掉了,對他恭敬,到了時候你自然能學。現(xiàn)在你因地當中已經(jīng)輕視丟掉它,將來你的果位上面,結的果是什么啊?現(xiàn)起的時候當然你丟掉它,這個是必然的現(xiàn)象,清楚不清楚這個?總記得佛法是因果關系,因緣關系,就是這個。那么繼續(xù)下去。

【“是故串習聞思二慧所決定義,雖非修成,然許是修,有何相違。”】

所以要曉得對于聞思兩件事的串習,所以聞思本身也是不斷的練習、練習、練習,所以廣義的來說就是修。所以它這個地方不用修而用串的話,其實是一樣的,就是廣義的來說,你這個聞跟思也不斷的去努力,對吧?所以它雖然不是狹義的聞思修的修成,但是也是許是修,實際上我們的的確確也是修行,這是廣義的。這個并不相違,不但不相違,而且是必須要的次第是這個樣呀。那么這是第一個,正面的陳列。它下面是反面的說明,看

【“若相違者,則諸異生未得初禪未到地定時,應全無修。以欲地中,除說已得入大地時,由彼因緣,可生修所成慧之外,余于欲地無修所成,對法論中數(shù)宣說故?!薄?/p>

最后那段話先講,就是對法論,就是經(jīng)論,經(jīng)論當中關于上面這個道理到處,很多地方都說,那么上面什么道理呢?這段要解釋一下,這個文字在座的大部分都不懂。前面告訴我們說,聞思的時候,它算它是修,不相違的,是正確的,我們不能說它違背的;假定說聞思叫做修,是違背的話,那就產(chǎn)生了一個大毛病。什么大毛病呀?說平常我們這個修行,狹義的來說,說聞、思、修對吧?就是先是聽聞,懂了以后呢思惟,然后呢修習;修習得到的一個結果,就這樣。那么平常我們不要說出世間的,就是世間的定來說,那個得到定,是什么?修所成的小結果,一定告訴你,散亂當中是這個樣,那么定這個樣,有什么好處?散亂有什么壞處?啟發(fā)你的追求的心理,然后告訴你怎么修那個定,然后呢你把告訴的道理弄清楚,照著去修,最后證得那個定。所以它必然的。是所以在欲地當中,我們說欲地的話,就是三惡道,人以及欲界六天這個,那么一直到上面最后叫未道地定,在這個當中都是欲界。沒有得根本定,所以既然沒有得定的話,就沒有修所成的這個內(nèi)涵,對嗎?因為你至少得定的根本定要什么?得根本定是經(jīng)過修定才成的,你沒有修定之前,得不到根本定。但是有一個除外的,已入大地,就是已登地的菩薩他有,他所以有以前已修過了。就我們剛才說的這個故事一樣,盡管我們同樣的睡一晚,張開眼睛來,他的袋里有個五百億,他以前早就積在那里了,換句話說,對我們一般的正規(guī)向上的人來說,你在欲地當中不可能有修所成的這個內(nèi)涵,不可能得到定,得到了定就是進入色界了。那么請問,你在沒有得到這個之前,你用什么方式才能夠得到它?或者說得到那個定,那個是我們要求的果,對吧?現(xiàn)在你用什么因才能夠得到它?譬如說我要吃飯,那么我要買米、,要洗、去燒、去弄這個因,這樣去做的話,那么飯就燒出來了,它這個飯不會天上掉下來的。所以正規(guī)的來說,在沒有得定之前,前面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聞、思,這個聞思就是它的因,然后你這個因一步一步上去,得到這個定,這個很清楚明白。所以反過來說,它假定是相違的話,假定像你這樣相違背,說聞思跟修沒有用的話,那請問這個結果怎么出來?換句話說世間就不可能有定,定都不可能,還有慧嗎?所以現(xiàn)在很多人說,我要修定就不要了,那么請問你沒有因,你那個果怎么來呢?這里說正面的陳列,反面的駁斥。說到這個地方順便講一下,為什么當年印度的佛法這么盛?它就是任何一個地方就這么嚴密,擺在那里使得你沒有一點小的漏洞可逃。也許我們現(xiàn)在,我所以說這個話,眼前我們在座的有些人,覺得好像這個東西很難學,或者心里很煩。所以如果說你條件不夠,的的確確,那回家去,關在家里念念佛也就夠了,這倒是事實,念佛是的確好。如果真的說年青力壯好好的學的話,這種地方都應該了解得非常透徹,那個時候你才會千穩(wěn)百當。我現(xiàn)在舉一個比喻你們就曉得了,譬如說我們今天在座大家要解決一個問題,譬如說我們常住要解決問題,那么有兩種不同的意見,說現(xiàn)在這個第一案是這樣的贊成的請舉手,有幾個人,三個、五個,那么好,那么第二案贊成的請舉手,三個五個,大家不管三個、五個說決定了,照著那一個辦法去做。那好像應該行得通了吧,結果做的時候不行。問說決定了為什么不行啊?我可沒舉手!到時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對不對?大家我說這個譬喻你了解不了解?很重要喔!譬如說今天我們在座的有三十個人,我們大家決定今天下午我們要去做,要這樣做,有的人說主張這樣做。那我就問大家了,要這樣做的請舉手,二個人;要這樣去做的舉手,五個人。那么說好了,決定就去做啦!到了下午大家不動,說決定了你為什么不動啊?我可沒舉手呀!你拿他沒有辦法,是不是這樣?這個事情就行不通,那個事情行不通,沒有關系,這個無關緊要的。請問你要不要修行?現(xiàn)在我問你,你要修行,然后你這個道理不清楚,到那個時候的話,左右皆不通。因為你所了解的就是這個嘛,這樣走不通,那樣走也不通。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廿八卷A面

這樣走不通,那樣走也不通,所以忙了半天我說的這個原地踏步,想想看對不對?實際上呢理路是如此,在座的有過經(jīng)驗的人想想看,有的出家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有一個發(fā)現(xiàn),怎么這個弄了個半天越弄越煩惱,經(jīng)上現(xiàn)在有人說,那些初出家的人心還猛利,出家久了以后慢慢就塌掉了,為什么?為什么啊?毛病都在這里,這不要看哪,本論真正嚴密的地方單單這文字上看不見的,所以我告訴你們,我特別說明的,這在印度當年他就是抉擇這么嚴密,正面是這樣、反面是這樣,那么譬如我剛才同樣的說這個,現(xiàn)在我們決定用這辦法行了,贊成的請舉手,有幾個人舉;反過來我不用這種方式,現(xiàn)在有這樣的一個決定,贊成的嘛舉手,反對的不舉手,問題解決了,到那時候,如果是你舉的手的,你是贊成的,不舉手的反對的,這很明白,在座的當中,有沒有一個人說我既沒有舉手又沒有不舉手,可能不可能?沒有了對不對?要嘛正面、要嘛反面、在座的不外乎這這正反兩取當中,現(xiàn)在這個地方為什么這樣說,如果這樣行,如果那樣行這個兩者當中必取其一,把問題弄得清清楚楚、確定無疑,那個時候你去修的時候,這樣不行的話那樣一定行,反過來那樣不行的這樣一定行,這所以為什么他這個因明真正嚴正的地方,把那個漏洞完全堵死了,這個你們要清楚,那么我這地方順便一提,就是我想后面說明你們大概都懂了,至少現(xiàn)在這個情況之下,讓我們心里種下一個印象,是我們將來真正要學的時候,這個是真正重要的。繼續(xù)下去,而這個道理上面已經(jīng)說過了,對法論中數(shù)宣說故,菩薩的論里面早就說得清清楚楚了。

【“故言修者,應當了知,如波羅密多釋論,明顯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謂令其意,成彼體分,或成彼事?!薄?/p>

那么所以所言修,我們應該了解修的內(nèi)容是什么,就像這個論當中,說得很清楚,就是使得我們的意,所言修者謂令其意,就是我們的意,這個意現(xiàn)在廣泛的就是整個的我們的心識成彼體分,或成彼事。就是成功你要修的這個,那么這個我不妨把那個內(nèi)涵說了一下,文字你們就懂了。先解釋

【“譬如說云修信修悲,是須令意生為彼彼。”】

譬如說你要修悲心、信心,現(xiàn)在你的悲不悲呀?不悲,看見一個人是這個家伙活該,等到你修了悲這個東西,你看見他你就同情憐憫他,所以你要修。平常我們碰見這個人說的話,你覺得這個家伙有沒有道理,你修了一下,你完全相信他。平常你聽見了他,這有什么了不起,我也懂,那時候你不會一心一意的跟著他。就是把你的心,內(nèi)心轉(zhuǎn)過來。真正我們修的時候要了解,他有各式各樣的內(nèi)涵,大別分成四個大類,沒有修的之前什么狀態(tài),修的之后什么狀態(tài),換句話說,沒有修的時候這一方面,除了這個反方面,就是這兩種狀態(tài);那么沒有修的是什么?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心里狀態(tài),起心動念、知見方面的見惑,大家吵架,然后呢情緒方面的思惑,大家想貪便宜,就這個樣,或者是你貪了便宜,損害別人,這個粗的。細的呢塵沙無明等等,分類的不一樣,修了以后改變了,改變不妨編成四個大類,剛才這種情況就是我們的心識狀態(tài),這個我們心識狀態(tài),平常都是貪著,然后呢平常都是排拒,修了以后有一種,把你的心識轉(zhuǎn)變成功所修的那樣東西,譬如平常一看見那樣東西貪著,現(xiàn)在呢?厭離,一看見就厭惡,這些東西以前我還把它看做好東西,原來生死冤家,你一看就厭惡,所以凡是修那個不凈觀的人,修成功了以后,以前對這種東西貪得不得了,他一看見那就厭惡得不得了,也許在我們想像當中這個事情好像很難,這是你沒有學,的確的。這個我前幾年,我忘記掉是那一年,大概可能十年以前在臺北,那地方我都忘記掉了,有一次我跟他們隨便談了那件事情,在座的有一位信徒聽完了,眼淚直流痛哭,我曉得她總有什么感受,我就問他,他自己就在家修那個不凈觀,真不幸修成功了,你說為什么修成功了不幸啊?他是個在家人,而是個女的,又結了婚,所以一旦修成功了以后,他對這個欲,厭惡得不得了,那個時候就麻煩了,你不要別人要,他不曉得怎么辦是好,所以一談到那個痛哭流涕無法忍受,這個的確不難,就是沒有如理的教授。我昨天也跟大家說過了,我對這個飲食那個對治,花了多少年這么吃力,后來得到了善巧以后用,到那時候,真好,清涼啊!解脫啊!那時候就以前的感覺就被它綁住,你盡管說你不要去貪,不要去貪,對不起,那個地方辣椒醬擺在那地方,你口水直流、就被它綁住了,心里面就熱惱了。現(xiàn)在這個情況之下你放下,清涼、解脫、調(diào)伏,一點都沒有錯。所以這個時候怎么?你的心里面從原來的染著,那個心本來的現(xiàn)象是染著心,變作厭離,同樣的呢,本來你什么都了不相干,根本就不管它,我的才算,它不管它,那時候你不,我的不一定重要,慈悲、憐憫,一種。還有一種呢就是你要去觀察、思惟了以后對于所觀的境應該了解他的內(nèi)容是什么,譬如我們現(xiàn)在說把這個看成,我我我,一直看成我,等到你真正了解原來無我,你了解了,我一直是以為是有我,原來這個是無我,生死冤家,你就不會把他看得重要,平常我們把它??醋鰺o常,這個就是你應該所了解的這個對境、對象,這是第二種。第三個呢就是你修習了以后,你的心所愿的地方,譬如說我們現(xiàn)在說要求凈土,那就是你的愿的地方對不對?剛開始的時候是,當然到后來的話,是唯心凈土、你的心就是凈土,可是我們現(xiàn)在修的是這樣,這個地方不是我要的,一心要求那個地方去,就是我所愿之境。最后一個呢,就是你應該銘記的,記住這種事情。這個大別不出這幾類,那么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過了修習以后,使得我們的內(nèi)心的意,成彼體分,成功這樣的或者成彼事,就是上面講的這個。

【“以是諸大譯師,有譯修道,有譯串習。”】

所以那些大論師、大譯師,翻譯的時候,有的就翻譯成修,有的呢串習。習跟修是一個,但是修的時候要不斷不斷的去做,叫做串習。然后呢

【“如現(xiàn)觀莊嚴論云?!薄?/p>

經(jīng)論上面又這么說,現(xiàn)觀莊嚴論,就是至尊慈氏,彌勒菩薩造的。

【“‘見習諸道中。\’蓋修習二,同一義故。”】

說見習諸道,這些都是同樣的修習是一個。

【“又如至尊慈氏云:‘決擇分見道,及于修道中,數(shù)思惟稱量,觀察修習道?!苏f大乘圣者修道,尚有數(shù)數(shù)思惟,稱量觀察?!薄?/p>

這個上面的解釋,這至尊慈氏就是什么?現(xiàn)觀莊嚴論,這是最完整的教授,從我們凡夫到成佛。當年印度所有的大乘,都主要的學這個,現(xiàn)在的西藏也是,紅教也好,黃教也好,這個是必學,因為修行的整個完整的次第,那個論就是慈氏,彌勒菩薩造的,說決擇分見道,以及修道中,換句話說,前面這是見道,就是登地,以及修道,這是前面的加行,都干什么啊?數(shù)思惟稱量,觀察修習道。數(shù)數(shù),就是不斷,不斷的去思惟、去稱量觀察修習,這個同于現(xiàn)彼二量,就是說彼是什么?你思惟,這個什么道理,然后把握住了以后,然后呢認真的去觀察、現(xiàn)觀,然后呢觀了以后這真義現(xiàn)起,所以說大乘的圣者,尚且要不斷的思惟觀察,我們居然說不要了,那多可笑。

【“思擇此語,則知若說,將護與修二事相違,是可笑處。”】

想想上面這個話,那么就曉得了,說我們居然說把這個聞思把它修,這樣的弄糊涂了,那真是可笑,所以上面有一句話,“極大亂說”雖然這個文字翻譯起來,很有意思,但實際上這兩個字給我們絕大的警惕,我們現(xiàn)在了解,現(xiàn)在我們動不動說,你不要分別嘛,阿彌陀佛,真是,這個事情,我們現(xiàn)在應該有一個正確的了解,是,無分別智,是的!那是什么?果嘛!你怎樣得到它呢?就是你前面的如理的聽聞、如理的思惟,把錯誤的、邪的、執(zhí)著、無明,經(jīng)過了正確的認識把它凈除的最后的結果,它才是。現(xiàn)在我們是倒因為果,佛法是說的因果的必然性,現(xiàn)在修學佛法的人都倒因為果,還談什么?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也感到高興,好呀!現(xiàn)在我們了解了?,F(xiàn)在看下面一段,上面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說這種錯誤的執(zhí)著,說這個聞思跟修的這種不能配合,那是非??尚Φ?實在非??尚Φ?那么下面就正式的告訴我們,哪些是怎么修法的:

【“如是如說修習凈信,修四無量心,修菩提心,修無???皆是數(shù)數(shù)思擇將護,說名為修,極多無邊?!薄?/p>

就像上面告訴我們的,現(xiàn)在我們正式將來修的次第,就是下面真的修行的要幾樣,凈信,那就是對善知識所生起的清凈的信心,以及四無量心,然后呢修菩提心,修無???那個主要的是策發(fā)厭離心跟精進心的。這些東西都要不斷的思惟觀察去修,這個叫修,太多,太多,不曉得多少,那么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并不曉得上面那個凈信、菩提心、無常苦,對我們有什么好處,實際上這個好處大得不得了,詳細的內(nèi)容在后面講,這里我簡單的說一下。我們現(xiàn)在所以沒辦法修行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對這個無常苦沒有修過,不曉得世間是苦,所以放不下,你如果曉得苦的話,叫你不放絕不可能,眼前一杯毒藥砒霜,然后你雖然沒有吃你曉得吃下去是馬上七竅流血,痛得你要命,然后把世間的蜜放在這里邊,不管是辣椒醬也好,然后呢是白塔油也好然后叫你吃,你愿意不愿意呀?送到你面前,你逃都來不及,為什么?曉得這個是苦。然后呢還有一個無常,雖然修是要修的慢慢的來,假定你曉得我們生命無常的話,說明天就要死了,你今天什么東西都不要了,說某人哪銀行里還有二百萬家財沒解決,什么二百萬、二億跟我有什么屁事,我趕快拼命念佛都要緊,為什么?那時候你等到無常觀真正生起來,苦諦真正了解了以后,你絕對沒有問題,所以我們現(xiàn)在常常說要去忙大法要求這個、求這個,為什么原因求不成哪?根底沒有建立,它這個地方,次第都告訴我們很清楚,所以這些東西非常多非常多,都要思惟觀察。

【“入行論及集學論云:‘為自意修我造此。\’是二論中所說一切道之次第,皆說為修?!薄?/p>

這個入行論,是入菩提行論,集學論、集菩薩學論都是大乘行者必需要修學的,非常好的論,那么這個里邊說我為了自己,為了修習我自己所以要造這個論,告訴我們怎么做,這兩個論當中說的各式各樣的修道的次第太多太多,都是要像我們前面所說的修。

【“集學論云:”】

它又印證。

【“‘以如是故,身受用福,如其所應,當恒修習,舍護凈長。’此說身及受用善根等三,于一一中,皆作舍護凈長四事,”】

下面的解說,這是說,就像因為前面的緣故,為了你要離苦得樂,解決一切眾生等等這個原因,所以現(xiàn)在你要什么啊?要對身體、受用、善根這些東西,這些東西,為什么啊?都要修呀!如果你得不到人身,你能修嗎?當然不能修。如果說你得到了人身,你沒有受用的東西,窮得個要命,里邊外面一樣東西都沒有,你能修嗎?不行,你跟人家做工人都來不及,討飯都來不及,這些,然后善根不夠都來不及,凡是這種東西都要去長時的修,而這些東西修到最后究竟的時候,就是佛的報身報土。那么在這里邊這三樣東西,一一中都要作舍護凈長四樣,這個真正修的時候,就是說不該要的,“舍”該舍的舍,該護的時候保護,要做的要做,然后呢?都要凈除、凈化來增長這些,啊所以這四個大綱,所有的大概都在這里頭。

【“說此一切皆名為修。故言修者,不應執(zhí)其范圍太小?!薄?/p>

所以修很廣泛,絕對不能執(zhí)很小的一個范圍,拿了一粒麥說,所有的五谷就是如此了,這樣,所以說我就是人,所有的人就是我了,你們都是妖魔鬼怪,等于這個話一樣,那是不通的。那么隨便一句話,無關緊要,你修行的時候你執(zhí)在這個上面,你怎么成就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又說一切分別是相執(zhí)故,障○成佛,棄舍一切觀察之修,此為最下邪妄分別,”】

有一種人說這個分別都是執(zhí)著、都是執(zhí)相,成佛要去相,要無分別的,現(xiàn)在你執(zhí)著的話,那個都是障礙,所以不要它,要去掉它,你不要分別,要無分別才對,要曉得這個是什么?最下、最差的、邪妄的分別,這個最糟糕最糟糕的錯誤,這我們要了解的,一定要把前面的那個道理,正確的,所以我們一定要靠如理的分別,才能夠凈除這邪妄的分別,這個很清楚很清楚,所以你現(xiàn)在一開始的時候,莫名其妙的說不要分別,倒果為因,那請問你不分別的是非莫辨你怎么做?我們總不能說反正不管了,你一股腦兒不去管他,那么然后呢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燒飯,米、菜、油、鹽,那個泥巴等等都擺在鍋子里面燒,行嗎?當然不行,沒有一件事情例外的,何況是修學佛法。那么這個見解,在西藏有一個時候很流行,它為什么流行?這個原因,我這個公案先簡單的說一下。西藏的佛法,開始的松贊剛布,到后來持松得真,大宏,那么松贊剛布他藏王是個雄才大略的君主,那時候他娶了兩個,一個是尼泊爾的公主,一個是中國的唐太宗的文成公主,那么跟文成公主進去帶了很多經(jīng)像,以及中國的醫(yī)學、天文、歷書等等。那么這個佛教當中還有一個和尚出家人,那個出家人學禪,但是呢他對這個禪并沒有了解的透徹,所以他就說什么都不要分別的,所以上次我跟大家說過那個田雞和尚諸如此類的這個公案,他沒有真的透,他自己說老僧兩腳一盤,什么都空掉了。據(jù)說這個人是普陀山,他平常歡喜吃田雞,人家說那個出家人怎么可以啊?他就說老僧兩腳一盤,什么都空掉了,他不見道,這經(jīng)上是說的,假定你真正的見了道或者什么成就的話黃金萬兩也消得,何況這田雞值幾個錢啊?再說,我兩腳一盤什么都空掉了,所以人家說,老和尚你什么都空掉了,田雞空不掉,他現(xiàn)在什么都空掉了,這沒有一個田雞空不掉,我們現(xiàn)在是沒有一樣空得掉,然后呢自己的自主見,然后呢自己的嘴巴,自己要貪圖的尤其特別厲害,在這個地方也照樣的說,你不要去管它了,不要去分別了,可想知多嚴重啊!。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說,他下面說:

【“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規(guī)?!薄?/p>

就這個,就是指這個人,支那,就是中國,自古以來他們這樣稱,那個和尚是一個非常好的人,堪布,這個西藏話的堪布,就是我們這里說的一個主持,那個就是它的錯誤的境界,那么關于這個境界,到后來在西藏被一個蓮花劫大論師破除了,這個蓮花劫大論師是印度人,后來因為他那個概念不正確,大家討論的結果沒辦法,最后就到印度去請個大論師來,結果那個中國和尚就敗掉了,敗掉了以后就跑掉了,但是他那個遺留下來這個錯誤,一直遺留到現(xiàn)在,所以任何一件事情一旦留在世間的話,你要消滅它真難,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在談那個正文之前,我不妨說一下,只要他那錯誤的見解還留在世間,還有人受害的話,那么留下這個禍害的這個人在地獄里面就沒得出來,注意喔,就算你出來了以后,將來還有種種的余報,所以我們不要輕輕易易的隨便留下一句有毛病的話,很多東西留下來,你這個留下來的影響輾轉(zhuǎn)無窮,所以真的這個苦報是不得了的厲害,這個地方警惕我們,隨便我們的行持、說法等等實在要小心。

【“破除此執(zhí),于止觀時,茲當廣說。”】

那么關于這個道理,到下面講到那個最后止觀的時候,他會詳細說明的,這是一點,那么下面繼續(xù)。

【“又此邪執(zhí)障○敬重諸大教典,”】

像上面這種錯誤的執(zhí)著,是產(chǎn)生一個大障礙,障礙什么?障礙對這個經(jīng)教的敬重,為什么呀?本來這個修學佛法,你在因地當中,還沒有正確之前先要有個大恭敬、大仰望,由于這樣的話凈除罪障,你能漸漸深入,就這樣,假定你不恭敬它,這個法的沉沒,法必須要恭敬的,你不恭敬它,那就完了,為什么現(xiàn)在不恭敬呢?說修的時候沒有用的,你不要去分別,經(jīng)論上面都是分別,當然嘛!這些東西你弄了以后反而塞住悟門,現(xiàn)在那個很多人都這樣,你去看這些東西,塞住了你將來自悟的門,這個你不要的,既然不要的,當然不恭敬它,你修學佛法你都不恭敬,請問還要誰來恭敬它?這個是一個很嚴重的。

【“以彼諸教所有義理,現(xiàn)見多須以觀察慧而思擇故。”】

因為實際上呢這個經(jīng)典上面,告訴我們道理都要思惟觀察、現(xiàn)在你居然不要思惟觀察,你說思惟觀察執(zhí)相障礙成佛,你不要它了,當然這個經(jīng)論你就不要了,不要了就不恭敬,不恭敬的結果呢,佛法就消失掉了。

【“諸思擇者,亦見修時無所須故?!薄?/p>

不要說那些邪見分別的人,乃至于有很多人,就是說,他也曉得要去講道理。換句話,這地方講,不要說是這個上面講那個學禪學錯的這個人,就是很多學教的人,也妙了,他到修的時候他也說修的是這個不要的,那怎么辦?

【“又此即是圣教隱沒極大因緣,以見諸大經(jīng)論,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今天末法末法,圣教的真正隱沒大因緣就在這里,為什么呀?你見到諸大經(jīng)論不是教授心不重故,說這個大經(jīng)大論不是真正的教授,你心里不敬重,你不敬重怎么辦?當然沒人敬重,然后你不敬重,現(xiàn)在的因,將來感得的果,你就沒辦法再接觸佛法,就這樣。所以為什么這地方我們要起大恭敬的原因,所以說上面那個故事,以前說的那個故事,那小沙彌恭敬那個老和尚,那個老和尚說這是為你好,這個小和尚不管它了,這樣為我好,就這個道理,你真正恭敬的,真正得到好處是你的,這個我們要了解。

【“如是修道有思擇修,及不思擇止修二種?!薄?/p>

所以正式修的時候有兩個,有一個要思惟觀察,有一個不用的,前面那個邪解說只要止,不要思,實際上呢真正講起來,兩個都要,所以在這里他絕對是不偏的,而是把兩個需要的互相配合得天衣無縫,這樣才能夠圓滿的結果。

【“然如何者思擇修耶,及如何者止住修耶,謹當解釋?!薄?/p>

那么什么是要思惟觀察,什么是不需要思惟觀察,一心安住,那么現(xiàn)在認真的下面說明一下。

【“如于知識修習凈信,及修暇滿,義大難得,死沒無常,業(yè)果,生死過患,及菩提心,須思擇修。”】

下面這些東西要思擇修,下面這個這里不解釋,因為后面每一個項目都會很仔細的說明,等到你仔細的說明你就了解得非常清楚,這是我們修行過程當中必不可少的完整次第,既然后面有,所以這里不講了,那么這些東西有什么功效呢?下面說。

【“謂于此等,須能令心猛利,恒常改變其意。此若無者,則不能滅此之違品,不敬等故?!薄?/p>

下面就解釋,修習上面凈信暇滿等,說你經(jīng)過了修行以后,它能夠使得我們的心里面產(chǎn)生一個什么效應啊?猛利恒常改變其意,在沒有改變之前,我們現(xiàn)在不妨想想看,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是什么?換句話說還沒有改變,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就是不猛利的,就是悠悠泛泛、馬馬虎虎、輕輕松松這種狀態(tài),做事情有氣無力,修行不是這樣,還有呢,改變了以后就不是,而且不是說一下改變,恒常的,我們有的時候還是很認真這樣去做一下,有的時候我們說,今天早晚課做得很好很高興,明天就沒勁,那不行;或者早晨起來滿有勁,過了一下不靈光,這不行,他是說經(jīng)常能夠這樣,把我們現(xiàn)在這種不相應,跟正法不相應,跟無明相應的這種狀態(tài)改變了,改變而且恒常,把這個心識改變成正確的這種心里狀態(tài)提得很猛利,這有什么用呀?先不說,說假定沒有這種改變的狀態(tài)。

【“此若無者,則不能滅此之違品,不敬等故?!薄?/p>

那改變了以后,他有一個效應的,那個改變的心能夠消除跟它相違的,相違的什么?不恭敬,你對善知識有了凈信心你就起恭敬了,你修了暇滿人身,死沒無常,你拼命的要去修去了,不敢等了,你了解這個業(yè)果這個關系的話,你就不敢一點點投機取巧了,這你曉得投一點點機,討一點小便宜結果是你自己倒了霉,反過來說你自己努力一點的話你賺了大錢。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廿八卷B面

反過來說你自己努力一點的話你賺了大錢,這樣啊,這種情況那自然而然你會改變,而且呢要恒常的改變,要猛利的改變,當你恒常而猛利的改變以后的話,修行就很容易了,你會時時刻刻等在那,這個無常隨時要死,死了以后下了地獄要苦,你就等不及了,不要說好端端的時候你拼命用功,生病的時候你也會,乃至于生病的時候更拼命用功,為什么?好端端的雖然想無常還蠻好,生病的時候病是死因,現(xiàn)在你己經(jīng)病了,什么時候死更快,你能等得及嗎?你更拼命,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說他這些東西能夠猛利改變我們現(xiàn)在這個悠悠泛泛的東西,都要拿前面的那個思擇修,去修的。所以。

【“起如是心,唯須依賴數(shù)數(shù)觀察思擇修故?!薄?/p>

上面這種消滅違品的,就是凈除我們不能修的,去除那種障礙的這種心理,靠什么啊?靠不斷不斷的思惟、觀察,這樣的。下面說:

【“如于貪境,若多增益,可愛之相,則能生起猛利之貪,及于怨敵,若多思惟不悅意相,則能生起猛利嗔恚,”】

他這個比喻很容易懂,我就說一個實際上的狀態(tài),說明什么?我們的心理有這個能力的,有什么能力啊?能夠改變我們的心意,能夠?qū)χ芜@種障礙,現(xiàn)在呢我們把這種能力用在煩惱上面,不用在正法上頭。我們在哪里用在煩惱上面?舉一個比喻:譬如有一樣東西,我們以前不曉得的,現(xiàn)在曉得了,譬如說我們說這個白搭,以前這是外國東西,的確我們不知道的,現(xiàn)在曉得了,這什么?白搭,就是你曉得了也沒關系,然后吃一吃,這蠻好吃,今天也吃明天也吃,吃了幾天,到后天不吃,就不行了。那個時候你的心里面會強烈的對這個東西有一種愛好,是不是?所以只要經(jīng)過不斷的練習這個東西的話,你對這個心里面就會產(chǎn)生這種強烈的攀緣心,對歡喜的東西是貪,對不歡喜的東西呢?排拒,嗔!比如說這個人平常蠻好,好端端的,后來有人告訴你,某人哪!你相信他,其實他是一個大騙子,大冤家呀!你所有的苦頭,都是他騙了你的,你心里先懷疑,真的嗎?當然真的,你不妨試試看,然后你仔細的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原來他專門在那里跟你搗蛋,而他給你小小的甜頭,一點點,然后呢使你受到大苦,你等到經(jīng)過了觀察,了解了這個事實,那個時候你是惡膽旁生,好家伙,這個家伙來的時候,我以前一直相信他,原來專門害我,你的嗔心就生起來了,這個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jīng)驗吧!說明了我們都有這個能力,那么現(xiàn)在這個能力,如果你用在正法上面也是如此。以前你歡喜的不得了,覺得這個人專門幫忙你,就像說這個讓你營養(yǎng),讓你長的白白胖胖,讓你吃得舒服,結果你現(xiàn)在曉得原來你所有的痛苦的根本都是他給你的,佛告訴我們,樂是苦因啊!你懷疑,會嗎?然后呢就告訴你這個道理,你也這樣去思惟觀察,到時候你確定曉得,真的是這樣!到那個時候你也一樣的一看見他,你就無法忍受,對不對?我們有沒有這個經(jīng)驗?有嘛!所以說我們有這個能力的,問題在那里呢?就要如理的聽聞,如理的思惟觀察,你能夠猛力轉(zhuǎn)變過來的話,修行是絕對可辦。

【“是故修習此諸道者,境相明顯不明皆可,而然須心力猛利恒常,故應觀修?!薄?/p>

關于這些東西,他下面說什么叫境相明顯不明顯,這句話先等一下說。真正的這種狀態(tài)的重要是什么?就是這個心里面非常強烈,譬如說你那個貪的心,這個貪的心不是說,你心里面明明白白看見這種東西,不是的,就是不知不覺的有種強烈的心趨向他,那為什么講境相明顯不明顯呢?譬如我們要觀佛,對不起那個觀佛的話,你要觀起來,就清清楚楚,明明朗朗,他不一定是非常強烈,心量很穩(wěn)定的,有一種東西呢,你心里面并沒有看見這個東西,卻是有強烈的,這個跟不同的情況,那么這個靠什么?就是靠思惟,他每一樣東西有他的特別的修學方法的,那時候你不一定要把這種東西觀起來,你就思惟這東西對你有多大的害處,然后你就討厭他,你思惟他對你有多大好處,然后你就喜好他了,這個就是須要思惟觀察的,凡是這一類東西,叫思擇修。那么另外一種呢?

【“若心不能住一所緣,于一所緣,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shù)觀察,住心不生。故于爾時則須止修。于止觀時此當廣說。”】

另外一個,假定說你希望你的心安住在一個上頭,不要動,比如說我要看那個佛像,很明顯的,瞪大了眼睛看見了,那個時候你不要東去想西去想,這個對我有多少害處,這個有多少好處,你愈想愈亂,那時怎樣辦呢?那個時候你所緣的是一個明顯的佛像,為了使得你心能夠像你所希望的,為令如欲,像你所希望的能夠安住在上面不動,這個是得止,那么在這種狀態(tài)如果你心里面東想西想的話,這個心里面定心就定不住,這個時候就要止修,不要思惟,在這個里面就很清楚明白告訴我們,那些是要思惟的,那些是不思惟要安住的,這個道理在最后止觀那部份會詳細的說明,所以現(xiàn)在這里只略說:簡單的說明,正理說明了以后邪執(zhí)破除,要不然那個邪執(zhí)在這個地方的話,碰到那里你還覺得自己很對,完了。

【“又有未解此理者,說凡智者,唯應觀修。凡孤薩黎唯應止修。此說亦非,以此一一皆須二故?!薄?/p>

還有的人不了解上面這個道理,他就說:說很多有智的人,智慧,說智慧比較強的人,譬如我們現(xiàn)在說,有很多人要發(fā)心,有很多人信心人,有很多人偏重于智慧,有很多人偏重慈悲,諸如此類,說凡是他智慧偏重,以及修習智慧的時候,乃至于六度當中,現(xiàn)在修布施度,將來是修般若度,諸如此類,說凡是這一類人那么要修習,這樣的修習、觀察的。另外一個孤薩黎的話,只要止修,什么叫孤薩黎?孤薩黎就是這樣,那個人對于修行的法門己經(jīng)得到了決定的勝解了,然后呢他一心一意去修行,而且采取苦行的態(tài)度,什么東西都舍掉了,隨緣像頭陀一樣,通常禪門當中,破了本參,然后呢全部精神不計一切的,這個就有這種類似的,實際上是不是這樣?他這不對,這個也不是?!耙源艘灰唤皂毝省!边@兩個東西,同樣的不管是那一個,該止的時候要止,該修的時候要修,該觀的時候要觀,該止的時候要止。

【“雖諸智者,亦須修習奢摩他等?!薄?/p>

前者也要修止。

【“諸孤薩黎,于善知識,亦須修習猛信等故?!薄?/p>

后者也還是要修猛力的信等等,就是那個時候要思惟觀察的。

【“又此二種修行道理,于諸經(jīng)藏及續(xù)藏中,俱說多種。”】

這個兩種止也好觀也好,不管是顯教、密教的經(jīng)典當中,同樣的很廣泛的都說這個道理。

【“須由觀察而修習者,若無觀修或是微少,則不能生無垢凈慧,道勝命根?!薄?/p>

這句話注意一下。凡是必須要用觀察修的東西,你現(xiàn)在不用觀察,沒有觀察,或者雖然觀察而觀察的不多,一點點的話,那么這個時候就有一個缺陷,什么缺陷?叫無垢凈慧,這個東西沒有。什么叫無垢凈慧呀?慧是什么?破煩惱的。真正破除煩惱的,正對治的藥是智慧,這個智慧分聞、思、修,只要是對了,一定能夠破煩惱,如果不對的話,那當然沒有用,現(xiàn)在這里講的是無垢凈慧,這個無垢的凈慧靠什么?都是靠思惟觀察。所以如果你沒有的話,這個東西生不起來,這個東西生不起來,請問你怎么修學佛法?佛法的真正的目的對治煩惱,煩惱斷除了,業(yè)就斷除了,沒有惑業(yè),當然沒有這個流轉(zhuǎn)生死的,這個是勝道的命根,像命的根一樣,最重要的東西,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東西,居然你現(xiàn)在不要了,請問你佛法從何修起?所以這個情況是由來已久,因為由來已久,所以現(xiàn)在趨入末法,因為到了末法,所以我們現(xiàn)在沒有辦法,只好念一句阿彌陀佛,所以這句阿彌陀佛,到現(xiàn)在的的確確是對我們最好的,但是我們弄錯了,這個是留到了最后沒有辦法,我們所以落到今天的原因是以前造的惡因,我們現(xiàn)在了解了這一點,應該怎么辦?就我所了解的,是!現(xiàn)在我們只有念佛,但是心里面了解,以前我們造了惡因,所以現(xiàn)在得了惡果,現(xiàn)在我們只能念這個,趕快把以前的惡因轉(zhuǎn)過來,眼前我雖然不能修,但是將來一定要努力,所以這種情況之下,是的,我眼前還是念佛,但是感到無比的慚愧,說這個經(jīng)論實在重要,我們絕對不會說這個不要,你還管他干什么,這兩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結果是什么?很明白,因為你現(xiàn)在覺得很慚愧,然后你努力修,你恭敬他,這個慚愧、恭敬本身也是個功德,不但不影響你,還能夠幫助你現(xiàn)在那個住心往生,這第一個眼前的好處。然后你去了以后,到那時候你修的是因為你恭敬一心仰望,到時候有了因緣你馬上可以修,你再回來的時候,這個因一直在這地方,對不對?如果你不采取這個路,你現(xiàn)在說這個都不要,這本身是一個最大的謗法障礙,你辛辛苦苦念了一點佛把他抵消,往往還透支三分,弄了半天,了無影響,這是障礙。就算你能去了,到了那邊,因為你心里面因種就是不要他的,所以到那時候你既然不要他,眼前碰到了你還是不相應,你說好像這個經(jīng)里面沒有這個根據(jù)嗎?怎么會沒有呢?彌陀經(jīng),大本上面以及十六觀經(jīng),凈土的三經(jīng),其他的經(jīng)論上面說的很清楚,很多人到了那邊,他聞說了然后就證了羅漢果了,為什么證羅漢果?他不要那個大經(jīng)大論,這是一個。然后呢華嚴上面說的很清楚,說很多這個大的弟子,聲聞弟子,坐在這個地方,他盡管佛在這兒說那個最大的大法,但是他不相應,為什么?他因地當中本來就沒有種這個因,他不歡喜這個東西,聽也聽不進,這不是很簡單嗎?對不對,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去學,你弄清楚了,那么你那時知道,是啊!現(xiàn)在你不能修,絕不強迫,但是正因為你不能修,更要努力,說我慚愧,我好好的學將來一定要學到,概念清楚嗎?就在這地方,這個是他現(xiàn)在這里的最大最大的差別,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你如果現(xiàn)在能夠這樣作的話,即便當下不一定能夠直去,針對煩惱的慧,可是將來很容易上去,所以這個勝道的命根,我們要把持的住。進一步。

【“慧縱略生,亦不增長?!薄?/p>

就算你生有慧,也不能增長,你沒有增長的因嗎?你怎么可能得到增長的果呢?

【“故于修道全無進步,”】

所以說是原地踏步,不退還是好好的。

【“道所修證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阇黎云:‘慧中如遍智,’”】

這個修道最究竟的是什么呢?就是這個里面,告訴我們的慧當中什么呀?如智遍智,如遍智是兩樣東西噢,一個是如所有性,一個是盡所有性,這個兩個后面會解釋,拿我們現(xiàn)在來說,一個是見一切法的特質(zhì)--見空;一個是見一切法的緣起--有。換句話說,一個是根本智,一個是根本后得智,無分別后得智,兩樣東西圓滿的是佛果。

【“謂能無雜簡擇一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即是慧故。”】

你能夠正確無誤的抉擇一切的就是什么?就是如智跟偏智,這個都是智慧,智慧這個東西就要你思惟觀察,所以要止修的,因為你那個思惟觀察能力不行,所以要用定心來去觀察,這樣的,現(xiàn)在你一開頭的時候,居然這個不要了,那豈不是一開頭你把那個命根都切斷掉了一樣嗎?這個概念我們現(xiàn)在要清楚。

【“是故于道幾許修習,返有爾許重大忘念,念力鈍劣,簡擇取舍意漸遲鈍,當知即是走入錯道正因之相。”】

這句話對我們是個大警惕,這句話對我們是一個大策勵,所以我們現(xiàn)在有很多人對道修,修了很多,反而什么?反而產(chǎn)生了反效果,是妄念是重大,念力是遲鈍,然后呢抉擇,碰見這種事情,叫你也弄不清楚,叫你去弄,你又嫌它麻煩,就這種味道,這個是什么啊?走上錯路了,就是因地當中你走錯了,所以這一點大家注意,有的人一聽,不聽的時候蠻好,一聽眼睛就瞪大了,那個就是他因地當中跟他相應的;有的人平常他蠻好,等到一聽經(jīng),就打瞌睡了,就是提不起來,為什么?就是跟法是不相應,而那個時候他就是什么?障礙現(xiàn)起的時候,這個的的確確很清楚很明白的,你對這樣東西有嗜好的話,那個現(xiàn)起的時候眼睛瞪了個大。反過來,你跟他不相應的時候,到那時候你會直打哈欠,對不對?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經(jīng)驗,所以,譬如說我們現(xiàn)在當然出了家了,不會了,以前在家的時候,到了夏天,然后呢白天的事情忙完了,這個時候電視節(jié)目最好了,然后呢在這個地方冷氣又開,然后坐在這個地方,最好的,瞪大了眼睛大家去望,到那個時候洗澡了,等一下,沒關系,你先去,你先去,每一個人都會這樣,勁就會提得那么足。反過來,這件事大家念書了,到那個時候你這個也不行,牙齒又痛了,頭又痛了,背又昏了,到那個時候硬是跑到那里去打瞌睡了,為什么?就是這樣,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jīng)驗,我們不要問他為什么,我們都有這個經(jīng)驗。就是你這樣東西跟你的心里相應的話,到那個時候的話,精神就提起來了,叫你該做的時候,那怕洗澡固然不愿意,到該睡覺了,去睡啦,明天起不來,沒關系,等一下等一下,明天我起得來的,就是這個樣;乃至于你很累了,這個什么節(jié)目來了,你也不覺得累了,不是很明白嗎?這是什么?我們的習氣,對不對?習氣是什么?現(xiàn)在的果,就是你因地當中有了這個,現(xiàn)在這個現(xiàn)象,所以如果說我們每一位同學碰見這個情況的話,立刻檢點一下是什么狀態(tài),最好的辦法,那時候趕快懺悔,還來得及,懺悔凈除了以后,他不會感果,要不然這個留下去的話,那對我們是非常恐怖的一個結果。

【“又于三寶等功德差別,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長?!薄?/p>

再說,假定說我們對于三寶的功德,這個差別有種種特殊的內(nèi)涵、細致的內(nèi)涵,能夠了解的愈多,那么信心也增長,平常我們說歸依,為什么要歸依啊?說好的,那么就好的,歸依了,現(xiàn)在大部份都是這樣,歸依了三寶,他就保佑你多子多孫、長壽、健康,那去去去,到底內(nèi)容什么,不一定知道,但是你如果你了解了更多,他愈來愈起勁,我們不要說佛法了,就是一貫道,我曉得的,一貫道他有一套內(nèi)容的,他就告訴你這個道有多大的好處,現(xiàn)在是三期末劫了,如果是你不來這一套東西的話,到那時候末劫鋼鋒落地怎么怎么,恐怖的不得了,然后你跑得去,一受了這個東西有多少好處,你了解的愈多,你這個信心就愈強,都是靠這個東西。那么我們對佛法呢?也是如此,所以我講一貫道的,為什么要這樣講,就是說我們這種心相,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心里狀態(tài)的的確確是如此的,你用在這個上面,就對這個信心增強,用在那個上面,就對那個東西信心增強,現(xiàn)在我們要增強對三寶的信心,怎么辦?還是用這個辦法,告訴他,三寶的種種特別好處,那要靠什么啊?聞思嘛!不是很明白嗎?所以說修行而居然不要聞思了,怎么個修法?這是對啟發(fā)你好樂的信心,另外呢?

【“若多了知生死過患,故生眾多厭患出離。”】

反過來,你假定能夠多了解這個生死輪回當中的種種大過失、大害處的話,你這個厭患心就生起來了,所以剛才那個比喻當中,有人告訴你,說你以為這是你的好朋友,這個是你的冤家,你了解的愈多,自然而然你對他厭離排斥了,不是嗎?也要靠我們多聽聞、多思惟、多觀察。所以我們現(xiàn)在的的確確不要覺得懂了,坐在那大家談佛法,在我現(xiàn)在了解的話,你們懂不懂我不知道,我自己曉得我實在是好可憐哪,好可憐懂得太少,所以我一再說,要我問我的心的話,我實在不想坐在這地方講,可是我的老師告訴我,某人哪,你去了以后你要講,我尊重我的老師,我莫奈何,祗好跟大家講,我不懂嘛!同樣的因為我拿自己來衡量,看見在座的大部份同學,跟我差不多,我想起代大家心里著急,的的確確。

【“若由多門,能見解脫所有勝利,故亦于此猛利希求?!薄?/p>

同樣的你見到解脫的殊勝的利益的話,你希求心就生起來了?,F(xiàn)在我們修行的真正的大的障礙,第一個凈信心生不起來,好樂心生不起來,對平常的時候,做別的事情很起勁,上街跑一趟,你出去啊?你有車子?我跟你一起去,但是那個地方是聽經(jīng),又要上課了。為什么啊?就是好樂心生不起來,第一個。然后呢過患心生不起來,有了這過患然后下面告訴我們這個見到解脫的殊勝的那一段,希求心就生起來了。我自己想想我自己也覺得好笑,剛才這個。

【“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諸行,則于此等諸不退信,欲樂精進,漸能增廣。如是一切皆依觀慧,觀察經(jīng)義修習而起,”】

這個上面告訴我們,凡是上面這種東西都是靠什么?都是靠我們的思惟觀察,觀察什么?“經(jīng)”。為什么要經(jīng)啊?經(jīng)是圣人所說,換句話說,他所說的道理正確無誤,天經(jīng)地義,所以

【“故諸智者應于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轉(zhuǎn)。”】

請大家把這幾句話刻在心上面,我自己真正是一個聰明的人,自負是聰明的人的話,就應該這樣去做,對這個道理,第一個引起定解,要確定不動的見解,他不能轉(zhuǎn),不管人家怎么說,環(huán)境怎么樣,絕不動搖,到了那個時候我們修行,行了!否則的話這里聽了有道理,跑到那里這個人講講的話,覺得是呀,還是我的對,你還是停在原來的地方。所以他告訴我們勝解、勝解,這個很重要的,要達到那個勝解,不是聽一下就算,聽過了還要自己的深刻的研習,還要討論,然后呢要思惟,還要觀察,我們要做的事情好多,而做這些事情對我們的利益好大,你如果把握不住這些,今天聽了蠻對,等你跑到那里聽聽的話,覺得也不錯,好像是這個樣,你就轉(zhuǎn)掉了,結果跑到這里聽了一點,白費。跑到那里聽也白費,為什么呀?你懷疑嘛,所以自然到那個時候,人家說禿子摔跤,兩頭不著實,就是這個狀態(tài),兩頭不著,就是這個狀態(tài),是很重要很重要。我們現(xiàn)在太多這樣的,聽見他,好,跑到那聽他,這也好,不知如何取舍,好了,莫奈何,就這么空過一生,這種道理,所以說引起定解他不能轉(zhuǎn),絕對不要人家動搖。在這個地方,有個很方便的東西,我們不妨這么想一想,常常有的人說勸你,某人啊,現(xiàn)在這個樣,戒上面,經(jīng)上面怎么講,那時候你自己問一下,這個人強得過佛嗎?這個人強得過菩薩嗎?你這么一想,這問題自然就沒有了,然后呢當你想到我的時候,你也問問看,我強得過佛嗎?我強得過菩薩嗎?你能夠這么一問的話,多多少少會減輕一點這種錯誤,然后呢會幫助我們扭過來,一直等到你對于正確的無垢的道理,產(chǎn)生定解,決定不移的時候,安全了。如果說你用這個法門用在凈土上面的話,那就是去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除非你有大業(yè)障,否則一定去而且。去凈土的條件是什么?簡單,信愿具足,對不對?你能夠不被他轉(zhuǎn)的話,請問這個信愿是不是具足?對嘛!千真萬確,所以大家不要這個時候忙著念佛,我覺得這些人真可憐,你不妨停下來忙這個,到那個時候的話,就這么容易就去了,道理就在這里。更進一層都做的到,何況是比較簡單的?上品上生都可以,何況是下品下生,乃至邊地。不但是凈土、禪、教、密哪一門都可以通,這個基本的完整的概念,你了解了這個廣義的,用在狹義,用到那里,就那里通,就是這樣。繼續(xù):

【“諸于修理見解極狹者,作如是言,若以觀慧,極多思擇而修習者,則能障○,專注一緣勝三摩地,故不能成堅固等持。此當宣說,”】

更新于:28天前

評論

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a v| 鸡巴插进缝里 日本| 大鸡巴操逼 公司| 久久99热东京热亲亲热| 国产亂倫近親相姦|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日韩午夜精品中文字幕| 日本精品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彩虹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美女让我插她的骚逼| 男人的下面进女人的下面在线观看| 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 曰木高清免费一本| 黑人大屌爆操骚货| 国产合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无码不卡av| 日本韩国国产精品一区| 日韩午夜精品中文字幕| 把女生操出水的视频| 大鸡巴操大屁股美女视频| 国产黄片在线免费看| 男人操女人黄片黄色|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成人在线|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 夜夜嗨av少妇一二三区| 国产一区精品在线| 美女穿黑丝被大鸡巴猛操| 猛哥操女人B视频| 激情五月六月婷婷俺来也|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女同一页| 欧美 亚洲 日本 国产| 久久69精品久久久久免| 24日本精品视频免费| 色噜噜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国产三级片久久高清| 熟妇好大好深好爽| 大鸡吧视频在线观看| 骚穴 操我 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干女人逼逼的大几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