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看起來很殘忍,卻能幫我們消業(yè),世人卻無知追求享福!
所謂“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薄N覀冃薜廊藶槭裁匆蘅嘈?一天只吃一餐,就為要了苦的緣故??嗔肆?,便是樂。
福有應享的福和不應享的福。應享的福是自已工作所得來的代價,能夠住好房子、穿好衣服、吃好東西、坐好汽車,可以享受一番。但是,要知道享完之后,就消福了,而在福的銀行就沒有存款了。
不應享的福就是在本分外求享受,由僥幸得來的福。好像強盜搶人家的錢,自已來享受,這是不講道理的享受,將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福銀行的戶頭就透支了。
應享的福享完了之后,就報銷了福,何況不應享的福硬要勉強享受?這不但消福,而且還要虧本。因為這種關系福不可享盡,享盡就沒有福了。受苦要受盡,受盡則沒有苦。我們做人要明白這種道理。在困難環(huán)境中,歡喜接受逆境,這樣便無怨恨,也沒有不滿現(xiàn)實的心理在作祟。
研究佛法的人,其思想和行為與世俗人正好相反。世俗人是順著生死去造業(yè),修道人是逆著生死來消業(yè)。無論在什么境界上,處之泰然,心安理得,便不覺得苦。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边@是至理名言。
現(xiàn)在講個受苦的公案作為參考。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禎,雖有皇帝的智慧,但是沒有皇帝的福報。為什么?因為他的苦沒有受盡。他前生是個沙彌,因為未到受具足戒的時候就死了,所以還是個小沙彌而已。他做沙彌的時候,凡是搬柴運水的苦工都由他來做,任勞任怨,天天做苦工來維持道場。
有一天,他到房頂修理屋瓦,不慎失足,墜地而死。師兄乃報告方丈和尚。老和尚知道前因后果,便想成就小沙彌,替他受苦,并對大家宣布:“這個小沙彌做事不小心而跌死,對道場有很大的損失。因為他犯了侵損常住的過錯,要懲罰他。你們用馬來把他的尸體拖散為止,免得買棺材埋葬?!贝蠹乙宦牱秸傻脑?,不以為然。師兄弟們發(fā)惻隱之心,而不聽方丈的命令,因為不忍心這樣去做。大家共議:“我們是師兄師弟,同修一場,應該把他安葬,不可用馬拖尸。”乃出錢買棺材安葬于荒山中。
這位小沙彌因為替廟做苦工,乃有功德,來生為人,做了皇帝,身為崇禎??墒侵蛔隽耸甑母F皇帝。他在位的時候,天下大亂,內(nèi)有李自成造反,外有清兵侵境,沒有三天好日子,都在憂患煎迫中度日。這是被好心的師兄弟害了他,使他的苦未能了盡。如果他們當時聽方丈的話,用馬拖尸,那么,苦便了了,不會害得祟禎在煤山吊死,而為國殉難。
微信分享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