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69節(jié):第十章 學海無涯,自勝為疆(6)
三、教學態(tài)度開放。這一點在介紹那爛陀寺的時候也曾提到過,整個那爛陀寺不僅有數(shù)千名僧人,還有數(shù)量更為龐大的求學和游歷者。這些居士和外道有的是慕名而來真心求學,有的則是心懷不服想來挑戰(zhàn)一番,甚至不乏居心叵測有意攻擊佛教之人。面對這些形形色色的求學者,那爛陀寺秉承海納百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原則,以開放、包容、競爭、自由的態(tài)度來對待,不但贏得了大部分求學者的尊敬,也讓那爛陀寺聲望日隆。
不過我們的玄奘法師卻是那爛陀寺中最特殊的一員,學校一邊給你提供最好的物質(zhì)待遇,一邊給你充分的自由--不給你安排具體課程,你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來學習。
那爛陀寺校委會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原因可能有兩個:
一、玄奘來到那爛陀寺之前已經(jīng)具備極高的佛學修養(yǎng),相當于現(xiàn)在的博士水平,那些普通僧人所要學習的基礎課程在玄奘身上可以全部免去,剩下來的就是由他自己來挑選導師、教授和研究方向的問題,不需要根據(jù)慣例來按部就班;
二、對于玄奘這樣的天才學生,校委會覺得任何課程安排都只會壓制局限他的進一步深造,只有讓他在那爛陀寺這片沃土上自由發(fā)揮,才能培養(yǎng)出另一位佛學大師。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生活中的所見所悟,才能讓所學的知識得到升華,才能開闊眼界和胸襟。沒有壓力才是最大的壓力,杰出的人才往往具有高度的自律性,玄奘決不會讓自己浪費半點光陰。
因此,玄奘再次選擇游歷作為自己求學生涯的開始。在這次游歷即將結(jié)束的時候,玄奘來到一座山前,這座山的東北方有一座廟,梵文名字叫鴿子廟。就像迦畢試國的質(zhì)子伽藍被稱為洛陽廟一樣,古印度很多城市和寺廟都是以人名或發(fā)生過的故事來命名。這座廟為什么會被稱為鴿子廟呢?
相傳有個捕鳥人,在山上張了一張網(wǎng),整整一天一夜都沒有捕到鳥,因此遷怒于正在附近寺廟傳法的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牟尼的傳法把鳥全都嚇跑了,害的他全家人都沒有東西吃。釋迦牟尼讓他回去生一堆火,問題自然就會解決。捕鳥人就照做了。這時,釋迦牟尼突然變成一只鴿子,然后投火而死。捕鳥人把鴿子烤熟了拿去給妻兒飽餐一頓,后來才知道鴿子是佛陀變的,于是出家成了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所以,如來傳法的那座伽藍就被人們稱為鴿子廟。
在鴿子廟的東面還有一座塔,名叫大雁塔,也是因故事得名:
相傳這里的僧人原來都修煉小乘佛教,吃三凈肉。有一天負責找肉的僧人因為找不到肉而圍著塔團團轉(zhuǎn),一抬頭,看見一群大雁正從天上飛過,于是就很無奈的說:菩薩啊,今天僧人都已經(jīng)沒有肉吃了,你知不知道啊!話音剛落,就有一只大雁離開隊列掉了下來,活活摔死在他跟前。僧人大驚,連忙把這事告訴了同伴。眾人覺得這是佛在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愿意犧牲自己幫助眾生,這只大雁一定是佛的化身,而舍身成仁正是大乘佛教所弘揚的內(nèi)容之一。僧人受到了感化,不但沒有去吃這只大雁,而且從此改信大乘佛教,還把這只大雁埋起來,為它修了一座塔,名字就叫大雁塔。
這座塔給玄奘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它的故事也遠遠沒有結(jié)束,當然,那都是發(fā)生在二十年后的事了,讓我們重新回到玄奘在那爛陀寺的求學生涯上來。
游歷完周圍的名勝和佛跡后,玄奘回到了那爛陀寺。不過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離開那爛陀寺期間,那爛陀寺的寺主,當世最杰出的佛學大師,一百零六歲的戒賢法師,已然決定為這位來自東方的學生親自授課,授課的內(nèi)容正是玄奘夢寐以求的佛學巨著--《瑜伽師地論》!
聽到消息的那一刻,玄奘熱淚盈眶,甚至不知道該用怎樣的語言怎樣的敬意去表達心中的感激之情,他能做的,只有打起精神,用全身心去聆聽戒賢大師的教誨,不辜負大師的一番心意。
戒賢法師親自授課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那爛陀寺,對前來求學的僧人來說,能夠聽戒賢法師講經(jīng),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到了開講授課的那一天,足足有數(shù)千人云集到露天的講壇周圍,場面空前壯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