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世間百態(tài):鳳凰號
鳳凰號
7月6日,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在當年鄭和船隊的起錨地江蘇太倉舉行了一場名為揚帆天下的晚會。晚會上,駕駛單桅帆船鳳凰號航行萬里返航不久的華人航海家翁以煊和鄭浩、何明禮、黃睿4位勇士受到了英雄凱旋般的禮遇。為慶祝鳳凰號的航海壯舉,鳳凰衛(wèi)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把曾在鳳凰號上飄揚了200多天的中國國旗贈送給太倉市政府留做紀念。自此,鳳凰號下西洋航海行動畫上了圓滿句號。
1405-1433年,中國航海家鄭和先后率領(lǐng)由200多艘船只和2.7萬余名官兵組成的龐大船隊,歷時28年,7次從江蘇太倉劉家港啟程下西洋,足跡遍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在古代社會創(chuàng)造了人類征服海洋的奇跡。
600年前,就是這樣一支船隊,駛?cè)朊C4蠛?,中國踏上了了解世界的路途,世界也從此認識了中國。600年后,一艘名為鳳凰號的單桅帆船重走當年鄭和路,重溫昔日的艱險與輝煌。
今年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為了紀念這一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2004年8月8日,美籍華人航海家翁以煊等4人駕駛鳳凰號帆船從中國江蘇太倉啟航,經(jīng)過8個月12500海里的航行,途經(jīng)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緬甸、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聯(lián)酋和阿曼,最后于2005年3月16日抵達肯尼亞港口城市蒙巴薩。滿懷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情,鳳凰號乘風破浪,以海上親歷的方式,完成了一場對600年前鄭和下西洋最壯闊的紀念。
除了船長,船員都無航海經(jīng)歷
參加鳳凰號下西洋航海行動的4人中,除了船長翁以煊外,領(lǐng)隊鄭浩、何明禮,攝影師黃睿都沒有航海的經(jīng)歷。任職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專題組副總監(jiān)的鄭浩,當時正在巴基斯坦做新聞。臺里給他打電話,問他是否暈船,他說不暈。再問會不會游泳,他說會游泳。就這樣,鄭浩成了鳳凰號的一員。
茫茫大海上,人是如此渺小。航海記錄為零、對帆船的認識也是零,這兩項零經(jīng)驗,再加上航海拍攝的任務(wù),使鳳凰號的幾位成員經(jīng)歷了太多意想不到的挑戰(zhàn)。這是一種無法想象、無法預見的困難,跟以往所經(jīng)歷過的困難完全不同。要克服的是孤獨、寂寞和工作上的種種壓力。出了問題,即便是有海事衛(wèi)星電話這樣先進的通訊設(shè)備,但從發(fā)出求助到救援人員到來,也要等上漫長的幾個小時。在航海日志中,船員們留下了許多這樣的感慨。
航行中,隊員經(jīng)歷了臺風、大浪、暴曬、暈船,在氣溫高達40℃的船艙內(nèi)完成拍攝、傳輸、寫作等工作,這是一次對意志、體魄、耐力和專業(yè)精神的考驗。他們在克服種種困難的同時,堅持完成采訪拍攝任務(wù),共拍攝了320小時的影片,撰寫了十幾萬字的航海日志。航海專家稱這不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自然之旅,是用精神和毅力完成的環(huán)球探險,其難度和艱險絕不亞于攀登險峰或橫穿大漠。
克服重重困難,經(jīng)受住海嘯沖擊
提起這8個月的海上歷程,翁以煊說,遇到的困難各種各樣,難以枚舉。鳳凰號出發(fā)時正值臺風季節(jié),經(jīng)過上海以及臺灣海峽時,鳳凰號就經(jīng)歷了強臺風的洗禮。臺風造成了相當程度的損失,但都及時得到了修復。
最驚險的莫過于在2004年底經(jīng)歷的印度洋海嘯。災難發(fā)生當天,鳳凰號正在位于東印度洋的印屬安達曼群島拍攝采訪。3位船員把船拋錨在布萊爾港外海,這里距離震中僅僅500海里。鳳凰號在安達曼群島第一時間直擊印度洋小島遭受重創(chuàng)的情形。經(jīng)過全體船員的努力,鳳凰號經(jīng)受住了海嘯的沖擊。船員們還向災區(qū)學校捐贈了學習用品,表達對災區(qū)人民的慰問之情。
在這次不尋常的航行中,還出現(xiàn)了船只擱淺、機械故障等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但最終鳳凰號還是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重現(xiàn)鄭和下西洋的航程。
每到一地,都受到熱烈歡迎
沿著鄭和船隊600年前的航線航行,面對相同或相似的風向、海相、洋流和當?shù)仫L俗習慣,船員們會不自覺地想象鄭和當年會怎樣做。翁以煊說:這一路,我們追尋著鄭和的足跡,無時無刻不感受著600年前的艱辛與悲壯。從鄭和下西洋至今,東南亞各國仍留存的鄭和遺跡有30余處。每到一處,我都扛起攝像機拍個不停,看到先人留下的文明傳播的遺跡,心里總有說不出的激動與自豪。攝影師黃睿說。
在終點站肯尼亞的蒙巴薩,我們受到了熱烈歡迎。船長翁以煊說。鄭和七下西洋,4次到過非洲東海岸的肯尼亞等國,在肯尼亞人眼中,鄭和的船隊克服困難不遠萬里來到肯尼亞,是兩國友好交往的使者。
翁以煊說:這是鄭和留給我們的遺產(chǎn),也是留給全世界中華兒女的遺產(chǎn)。在此次航行中,所到之處,我都可以很驕傲地對當?shù)厝苏f,600年前,鄭和的船隊到你們這里來,發(fā)展了友誼,推動了貿(mào)易。這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熱愛和平,追求互利雙贏。把中華民族的這些優(yōu)良傳統(tǒng)發(fā)揚下去,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
微信分享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