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二節(jié) 唯識宗
第八章 各宗要略 第二節(jié) 唯識宗
一、學(xué)統(tǒng)
唯識宗,又稱法相宗。說明萬法唯識所顯及分析造法相狀。
佛滅后九百年頃,彌勒菩薩應(yīng)無著之請,說了《瑜伽師地論》,最初發(fā)明此唯識理。無著造《顯揚圣教論》,世親造《唯識三十論》,護法等菩薩造《成唯識論》。
南北朝時,真諦及菩提流支手段相經(jīng)論雖有翻譯,但未竟全功。至唐代玄類大師親往印度,就學(xué)于戒賢論師,先后十七年之久,回國落后行澤傳,遂成立法相宗。有學(xué)生窺基、慧沼、智周次序遞次相承作論流,盛行一時。
二、典籍
本宗所依據(jù)的經(jīng)論有六經(jīng)十一論。六經(jīng):華嚴經(jīng)。解深密經(jīng)、如來出現(xiàn)功德肅靜經(jīng)(未有譯本)、阿毗達磨經(jīng)、楞枷經(jīng)、厚嚴經(jīng)。十一論:瑜枷師地論、顯揚圣教論。大乘肅靜經(jīng)論、五蘊論、攝大乘論、百法明門論、分別瑜伽論、三十唯識論、二十唯識論、辨中邊論、雜集論。
三、判教
此宗依解深密經(jīng)無自性品,立三時教。
?。ㄒ唬┯薪蹋褐T異生趣無始來迷執(zhí)沉淪死活,怫初成道后為說《阿含》等諸小乘經(jīng),示四諦十二困線等法。
(二)空教:聲聞、綠覺等小根法律為實有,著小果,佛以方便說般若等經(jīng),言一切法本性皆空,除其法有執(zhí),令回心趣大。
?。ㄈ┲械澜蹋簽閴櫰照?,開顯三性三無性理,說非有非空之中道,除空有之偏執(zhí),令人究竟了義教。
四、教義
此宗論究諸法之體相,故名法相宗,又依唯識論明萬法唯識之妙理。
萬法唯識為本宗的主要思惟,將萬象略為百法,說明有情身心之相狀。宇宙萬物相狀千差,此宗略以三相(依他起,遍計執(zhí)。圓成實)說明。闡述萬法是心識所變,意在破除人法二執(zhí),轉(zhuǎn)識成智,以智轉(zhuǎn)境為目的。
本宗以五重唯識觀為行果。
?。ㄒ唬┰焯摯鎸崳涸毂橛媹?zhí)之虛妄,存依地,圓成之實有,為空有相對。
?。ǘ┥釣E留純:外境的相分是內(nèi)識見分所緣,會除雜濫之夕十境,而存留純粹的心識。為心境相對。
?。ㄈz未歸本:見相二分是從心體上變出的感化故為末,識體為本,攝枝末歸心體。為體用相對。
?。ㄋ模╇[劣顯勝:識的自體有心工心所,心王為主體,心所為從屬,隱心所之劣,顯心王之勝。為王所相對。
(五)道相證性:心對象有事相和理性,事相是依他起相,理性是圓成實性,遣事相;證理性。為事理相對。
雖列五重,實際修證不一定重重經(jīng)由,若修一重亦可證無漏智,俗中事理。但重在轉(zhuǎn)識成智為根本心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