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兵:維摩詰經(jīng)講解_陳兵《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解 弟子品第三(8)
佛告優(yōu)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優(yōu)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佛又遣優(yōu)波離前往問疾,優(yōu)波離也自言不堪此任。優(yōu)波離,也作優(yōu)婆離,意譯近取,出身低賤的首陀羅種姓,原為佛父凈飯王王宮的理發(fā)師,后隨佛出家,證阿羅漢果,以持戒謹嚴著稱,在佛十大弟子中稱持律第一。據(jù)傳第一次結(jié)集佛典時,律藏由他誦出。
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yōu)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說。
他回憶起以前有兩位比丘犯戒,自感羞恥,不敢到佛那里去請教應該怎么辦,來求教于精通戒律的優(yōu)波離,優(yōu)波離為這二位比丘按照戒律規(guī)定解說。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yōu)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
這時維摩詰來了,批評優(yōu)波離說:你剛才說的法,在二比丘原來犯的戒上更增加了一重罪!應該直下除滅他們所犯的過錯,不應擾亂他們的心,給他們增加思想負擔。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凈故眾生凈。
優(yōu)波離精通戒律,但是他理解的戒律都在世俗諦,維摩詰以勝義諦來批評他。從世俗諦看,這兩個比丘犯了戒應該有非常大的思想負擔,甚至可能會被驅(qū)逐出僧團,那怎么辦呢?拿勝義諦處理的話,也好辦,教他們?nèi)鐚嵱^察所犯戒的罪的本性,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找不到一個實體,無非是自心的一種污染,心垢故眾生垢,心凈故眾生凈。所謂的犯戒,及犯戒以后的罪,及應受惡業(yè)的果報,都是自心的一種垢染,只要把自心清凈了,犯戒的罪業(yè)就清凈了。
心亦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于如。
造業(yè)、犯戒的根本是自心,而自心并沒有一個實體,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沒有處所,超越空間。罪垢的性質(zhì)跟心是一樣的,也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一切諸法的性質(zhì)也都是一樣,都不出于如,不出于真如,都是本來畢竟空,本來涅槃。
如優(yōu)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我言:不也。
當這樣觀心而見到心本來解脫、本來清凈時,犯戒的這個罪還有沒有呢?污染自心的煩惱還有沒有呢?當然沒有。這里所言心相,實際上指心性,即心的體性、本性,因為它沒有實體,無有處所,超越物質(zhì),超越空間,所以本來清凈,沒有垢染。
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yōu)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凈;顛倒是垢,無顛倒是凈;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凈。
一切眾生的心性本來是沒有污染的,心性本凈無污染,只有妄想及虛妄不實的認知及顛倒見是污染,執(zhí)著實我是污染,只要不執(zhí)著于妄想顛倒,不執(zhí)取實我,心性本來清凈的本來面目就會顯現(xiàn)。
優(yōu)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用絕對無常去觀一切法,見其沒有一剎那能夠停住不變,沒有一念能夠停止不動,如幻,如閃電。不相待,意謂不停止下來等待。
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
眾生所見諸法的相狀,都是虛妄不實,如夢,如陽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從虛妄不實的感知覺、認知(妄想)而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這樣如實知見法性,才叫做持戒,才叫做善解戒學。如果不能以真諦善解戒律,只在世俗諦,那是夠不上善解戒律的。奉律,即奉行戒律、持戒。律,梵語毗奈耶,為僧尼集體生活的各種規(guī)范、紀律,這里的律,包括戒,梵語尸羅,為行為規(guī)范。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yōu)波離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
我即答言:自舍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
那兩位犯戒比丘稱贊維摩詰為上智,其智慧非優(yōu)波離所能及,優(yōu)波離只懂得戒律的條文,戒律的第一義諦他是不能說的。
優(yōu)波離回答:除了釋迦牟尼佛,一切聲聞及菩薩,沒有一個能夠制伏維摩詰居士的辯才,沒有人能辯過他,他的智慧是如此之高!
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聽了維摩詰說法,兩位比丘不但消除了疑悔,放卸了包袱,還發(fā)了大乘菩提心,發(fā)愿一切眾生都得到維摩詰居士一樣的辯才。優(yōu)波離智慧遠遠不及維摩詰,所以自認為不堪去問疾。
原標題:《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解弟子品第三(8)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陳兵教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