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丹: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龍樹菩薩造的《中論》云: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義。
根據(jù)這首偈,即可了知,佛教所謂性空,就是由于它是建立在一切法互相依存的因果律基礎(chǔ)之上的。佛教所說的一切法,是指宇宙中千差萬別的事物所存在的現(xiàn)象。這宇宙的一切現(xiàn)象的生起既非本有的,又非常住的,也不是獨(dú)存的,更非自成的,而是因緣所形成的,受因果律的支配。
所謂因緣,因是指主要條件,緣是指輔助條件。也就是說世界上無論任何事物的生起,必須具備應(yīng)具的條件。要是生起的條件不具備,世界上就不會有任何東西生起。由于宇宙萬法皆是有賴于因緣的和合而彼此相依相待才形成的,因此,佛教將這因緣所形成的萬物謂之緣起。換句話說,亦即是事物的形成是靠內(nèi)在基礎(chǔ)的因和外在條件的緣相依而生起的。例如:一粒綠豆種子,一定要靠水土、肥料、日光、人工等助緣才會抽芽、開花、結(jié)果。如果將一粒綠豆始終放在糧倉里或石頭上,再久,再久,不過是一粒綠豆而已??梢?,事物的生起,緣的力用是何等的重要。
在《大涅槃經(jīng)》中,釋迦牟尼佛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huán)不失。即:行善與作惡的報應(yīng),如同身體和影子一樣,不相舍離。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因果的循環(huán)報應(yīng),是不會消失的。
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經(jīng)過自己高度的智慧分析與深入地實際體驗,揭示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因緣生法的原理,所謂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唯其無我、無常所以世界是不斷變動的,而不是靜止不變的,世界上的一切現(xiàn)象,都循著因果律而發(fā)展,因能生果,果能酬因,因果相生,理法歷然。佛教要普渡眾生,由迷轉(zhuǎn)悟,去苦得樂,而指出四攝六度、三十七道品等種種法門,便是建立在因果律基礎(chǔ)之上的。
百丈懷海禪師,是馬祖道一禪師的嗣人。馬祖創(chuàng)叢林,百丈立清規(guī),可見他對禪門的貢獻(xiàn)。
一日,百丈禪師說法圓滿,大眾皆已退去,獨(dú)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禪師問道: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
老者答道:我某甲不是人,實系一只野狐,過去古佛時,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后因一位學(xué)僧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我某甲回答說:不落因果!因此一答語,我五百世墮在狐身,今請禪師代一轉(zhuǎn)語,以希能脫野狐之身!
百丈禪師聽后,慈悲的說道:請問!
老者合掌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
百丈禪師答道:不昧因果!
老者于言下大悟,作禮告辭后,第二天百丈禪師領(lǐng)寺中大眾到后山石巖之下洞內(nèi),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尸,禪師囑依亡僧之禮火葬。
這是一則有名的公案,只為了回答學(xué)僧說一句不落因果,為什么墮入五百世狐身?百丈禪師為其轉(zhuǎn)說一句不昧因果為什么能脫去五百世狐身之苦?其間一字之差,實有天壤之別。問:大修行的人還落因果也無?答曰:不落因果。此即指有修行的人不受因果報應(yīng),這種隨便胡亂的指點,錯矣!差矣!因為任何人都逃不出因果報應(yīng)之外。百丈禪師的不昧因果,實乃至理名言,因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也就是明了因果法則。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佛典稱之為一切法或萬法,屬于心理者名心法,屬于物理者名色法。一切色、心諸法非自然生或偶然生,皆從因緣生,故名因緣生法。因緣是因,所生法就是果。一切莫非緣生,故一切法不離因果。
因果論的重點是四緣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吨姓撚^因緣品》:一切所有緣,皆攝在四緣,以是四緣,萬物得生。
一、因緣:佛教通常將因和緣加以區(qū)別。從產(chǎn)生的結(jié)果來說,親生是因,疏助是緣。這里所講的因緣是說因即是緣,名為因緣。因緣就是起主要作用的因,是所謂親因或真因,通常把引生結(jié)果之主要條件叫作因,次要條件叫作緣。因也是眾生條件之一故名因緣。如竹器以竹為主要條件,竹就是竹器的因緣。
二、等無間緣:又稱次第緣。等無間緣只在心法即精神現(xiàn)象中存在。所謂等,便是同等或是一樣;所謂無間,便是毫無間斷的意思,人心前念為后念生起之原因,如無前念,必?zé)o后念。前念既滅,后念繼生,二念體用同等,而且二念之間無有間斷,有如呼吸相繼,一呼一吸,生生不已,念念不停。佛教認(rèn)為主觀思維的開展,前前后后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著的,前行的思維大體規(guī)定了后起思維的種類,前后思維中間如無其他障礙,那么前者引導(dǎo)著后者就魚貫而下,不致中斷。如此前念心直接為后念心的生緣,稱為等無間緣。又前念心導(dǎo)引后念心產(chǎn)生,所以又稱次第緣。
三、所緣緣:又譯為緣緣。所緣的緣字是攀緣的意思,如心里相信一件事,則心為能緣,事為所緣。又如欣賞荷花,則眼識為能緣,荷花為所緣故所緣即是心識的對境,能引起心識的能緣的作用。所緣境即是能緣心的所緣緣,如無所緣境這個條件,則心識起不了能緣的作用。所緣緣又有親、疏之分。親所緣緣與能緣心相伴而起,不能相離,例如眼識對色境,能見之能力(見分)與所見之影像(相分)二者不能相離,相分即為見分之親所緣緣;而影像必有物體為其本質(zhì),此本質(zhì)與見分相離即為見分之疏所緣緣。如無疏所緣緣即無親所緣緣,如無親所緣緣即不能生起能緣之心法。所以所緣緣也就專就心法而說。
四、增上緣:所謂增上緣者,指任何一種事物對于其他一切事物的影響和作用。分為兩類:一種事物對于其他事物有助令生長的作用;一種事物對于其他事物阻礙之不令生起之作用。此種事物便為其他事物的增上緣。于其他事物能助令生長者,如陽光、空氣、雨水、肥料、人工、農(nóng)具等對于農(nóng)作物來說,都是有力增上緣。于其他事物,雖不直接助令生長而亦不障礙其生長者為無力增上緣。有力及無力增上緣皆屬順增上緣。于其他事物障礙之不令生起或已生起而令之破滅者,如冰雹之于花草,槍炮之于人物,是為逆增上緣。增上緣范圍最廣,凡世界上任何一事物皆為其他一切事物的增上緣,正因如此,佛教便建立了萬法一體、諸法無我的宇宙觀。
綜上可知,我們通常所認(rèn)識的宇宙萬法既不是有一個超自然的力量創(chuàng)造的,也不是神仙變化出來的,不過是眾多條件的結(jié)合罷了。因此,從佛教這緣起的理論看,其中不但具有鮮明的無神論觀點,而且含有辯證唯物思想的成份。
宇宙萬法正由于無不是依種種因緣關(guān)系結(jié)合而成,因此,論及其生滅時,不過是任因緣而生,憑因緣而滅,完全受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因果法則所支配。一切法既憑緣生,就不能超出相待而有的范圍,其本身也就沒有獨(dú)立的自體。
反之,一切法如有其獨(dú)立的自體,那就不須從緣而生。但事實上,宇宙中,或現(xiàn)實中的一切法無不是從緣而有的。是故,如果有人想要從世界上尋求一切法之常住、獨(dú)立的實體是永不可能的。也正因為一切諸法求其實體永不可能,所以世界上一切現(xiàn)象,或大或小,是心是色,皆是因緣所生法。故色從地、水、火、風(fēng)四大假合而有;受、想、行、識是由妄想分別而生,根本沒有自性,是幻化不實。
彌蘭陀王非常尊敬那先比丘,那先比丘從證悟了諸法實相,出言吐語,充滿了慧思靈巧。
有一天,彌蘭陀王向那先比丘道:眼睛是你嗎?
那先比丘笑笑,回答道:不是!
彌蘭陀王再問:耳朵是你嗎?
那先比丘再回答道:不是!
問:鼻子是你嗎?答:不是!
問:舌頭是你嗎?答:不是!
問:那么,真正的你就只有身體了?答:不,色身只是假合的存在。
問:那么意,是真正的你?答:也不是!
彌蘭陀王經(jīng)過這些問答,最后問道:既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你,那么你在哪里?
那先比丘微微一笑,反問道:窗子是房子嗎?
彌蘭陀王一愕,勉強(qiáng)回答:不是!
問:門是房子嗎?答:不是!
問:磚、瓦是房子嗎?答:不是!
問:那么,床椅、梁柱才是房子嗎?答:也不是!
那先比丘悠然一笑道:既然窗、門、磚、瓦、梁柱、床椅都不是房子,也不能代表這個房子,那么,房子在哪里?
彌蘭陀王恍然大悟!
彌蘭陀王悟了什么?緣起性空!大地山河,宇宙萬有,那是因緣和合的存在,沒有因緣,就沒有一切!世間上沒有單獨(dú)存在的東西,一切假因緣而生,一切是自性空。
一切法既緣聚即生,而緣散即滅,從因緣而生而滅,則其未生時本空,既滅時亦空,就是未滅時也不過是空體上一時所有的幻相罷了。
由于諸法究其實體,終竟不可得,無一不空,所以一切諸法,畢竟皆空。所以《中論》又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就雄辯的說明,宇宙萬法的真實相狀其不過是空而已。而釋迦牟尼佛之悟道,也就是悟到了這個緣起性空的真理。性空是以一切法互相依存的因果律為基礎(chǔ)的,故此,離開了緣起的諸法談性空,不過是一種戲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