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云法師:修行法語·凈土篇
修行法語·凈土篇
懺云法師
○勸修凈土
余少聞輪回往返之說,輒自悲流浪五濁,悵悵然靡所依也。夫百年須臾耳,身家妻子之謀日固,悲歡得失榮辱之?dāng)?shù)日生,而死已隨其后矣。昔人謂念佛一門于居士尤為吃緊,置身烈火之中,浸心煩惱之海,一息不來而鐵床銅柱隨之,非仰仗佛力,何以敵此。(彭際清)
大抵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無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為之早辦耶?(省庵大師)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此兩語乃刮翳眼之金鈚,治膏肓之圣藥。凡有志于求生極樂者,宜書于屋壁,銘之肌膚,時(shí)時(shí)莊誦,念念提撕。(幽溪大師)
生死心不切,家緣撇不下,人情謝不去,念佛心不專。何也?將名根不斷耶,抑愛念牽纏也,于此二者宜加審察。(省庵大師)
○念佛方法
是心作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yīng)當(dāng)一心系念諦觀彼佛。(《觀經(jīng)》)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shí),母子歷生,不相違遠(yuǎn)。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以上《楞嚴(yán)經(jīng)》)
念佛心即是佛,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念念相應(yīng)念念佛。(更不問念佛是誰,誰是佛。)
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金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nèi)不為七情所錮,污泥中便有蓮花出現(xiàn)也。
欲得心一:
第一要為生死心切。
第二要懇切至誠。
第三要著實(shí)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印祖)
三福:(求生極樂者應(yīng)修三福。)
一者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jìn)行者。
三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發(fā)愿心。
八要:(徹悟大師)
一、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是學(xué)道通途。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號,為凈土正宗。
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現(xiàn)行煩惱,為修心要?jiǎng)?wù)。
五、以堅(jiān)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
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
七、以一心不亂,為凈行歸宿。
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yàn)。
反聞自性。(觀世音菩薩法門)
都攝六根。(勢至工夫)
念佛心不歸一,由于生死心不切,須將死字貼在額頭上。若將作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故經(jīng)中屢云:念地獄苦,發(fā)菩提心。此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惜人不肯真實(shí)思想耳。(印光大師)
念佛要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yīng)亦自相應(yīng)。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
攝心念佛,為決定不易之道。而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印光大師)
念佛之時(shí),必須攝耳諦聽,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shí)是念佛最妙要訣。
眼觀佛像,心念佛號,口誦佛名,聲從舌流,耳還注聽,攝歸自心。
又舌嘗法味、鼻嗅檀香、身感輕安、意耽禪悅、心懷法喜。
須知佛法真利益必由不著無住而得,欲不著無住,非竭誠盡敬不可。竭誠盡敬,乃修習(xí)佛法成始成終之要道也。
念佛之樂,唯真念佛者方知。(印光大師)
夫稱三昧者何,專思(觀真)寂想(止妄)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觀而止),想寂則氣虛神朗(止而觀)。(慧遠(yuǎn)大師)
省常大師,念佛一聲,口出光明。
行住坐臥,勵(lì)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才遇病緣,便念無常,一心待死,求生西方。(省常大師)
若一心念佛,才能得一心。要相得一心,還得一心念。(慈舟大師)
妄想多,昏沉重,宜大聲念佛。
念佛方法六種:
一、勇猛念:太文弱來不得,如孝子報(bào)父母深仇,縱高崖深澗,磷途虎窟,必往不怯故。
二、悲傷念:太灑落來不得,每一想佛,身毛皆豎,五內(nèi)若裂,如憶少背之慈母,及多慧之亡兒故。
三、感憤念:太和平來不得,如落第孤寒,負(fù)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故。
四、戀慕念:太淡泊來不得,如己所深愛物,魂夢繾綣,惟恐或失故。
五、踴躍歡喜念:如寒得衣,如饑得食,樂事現(xiàn)前故。
六、悔恨激切念:如死里逃生,惡緣逼迫故。
總之心口相一,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念佛分事念、理念二法。
事念:深信念佛法門可以了生脫死、遂懇切發(fā)愿求生極樂。至誠恭敬,執(zhí)待名號,如子憶母,憶念彌陀,都攝六根,念念相續(xù),久久純熟,打成一片。
理念:了達(d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全佛即心,全心即佛,心佛不二,一心持念。念至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念無間,證得一心不亂。
事有情理之切,執(zhí)事廢理,猶不虛入品之妙。
理無獨(dú)立之能,執(zhí)理廢事,便不免落空之誚。
○融會三觀
豎論三觀:
一、看開世界,萬緣放下。(空觀)
二、一念佛號,歷歷分明。(假觀)
三、知能念心體空空寂寂,而念者宛然,即空不空。即空即假。所念佛號歷歷分明,如空谷響聲,即假非假,即假即空。雙遮雙照,境觀雙亡。(中觀)
念佛時(shí),不作三觀,但在末念前知之,體會之而已。
橫論三觀:
能念屬乎三觀,所念屬乎三諦。(一心三觀,一境三諦,諦觀不二。)
三觀:
空——念佛時(shí),了能念心,非內(nèi)非外無形無狀。
假——雖非內(nèi)外形狀,而能念之心,歷歷分明。
中——而此能念非離假而有空,亦非離空而有假,雙遮雙照。
三諦:
真——所稱佛名及以音聲,如谷中響,如水中月,了不可得。
俗——雖不可得,而佛號音聲宛然在口,顯然在耳。
中——而此所念,亦非了離真而有俗,亦非離俗而有真,俱存俱亡。
五方便念佛門:前二為事修,后三為理觀。
一、凝心禪:往心一境,名曰凝心。(宗趣)
二、制心禪:前雖凝心,倘有馳散,制之令還。(工夫)
三、體真禪:前屬事修,今體本空。(空觀)
四、方便禪:前滯空寂,今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從空入假,萬相洞明。(假觀)
五、息二邊禪:體真及方便,各據(jù)空有,不離二邊。今諦觀靜(空)動(有)本無相貌,名言路斷,思想亦絕。(中觀)
○預(yù)防諸障
持佛號時(shí)、雜念紛飛,此是多知多見,心無正念之現(xiàn)相。勵(lì)志念佛,了不起他種念頭,久則自可澄清。(印光大師)
至于念佛,必須志誠,或有時(shí)心中悲痛起來,此乃是善根發(fā)現(xiàn)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凡有適意時(shí),不可過于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印光大師)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六道中,無業(yè)不造。若無心修行,反不覺得有此種希奇古怪之惡念。若發(fā)心修行,則此種念頭更加多些。此時(shí)當(dāng)想阿彌陀佛,在我面前,全副精神念佛,不許他在我心中作怪,久之漸漸消滅,意地自然清凈平定。(印光大師)
用工夫若有任何境界,不怖不喜,不可炫耀,不可執(zhí)著,不要管他,仍須在工夫上一直用去。
不作圣心,是善境界,若起圣解,即著群幫。(經(jīng))
見怪不怪,其怪自敗。(諺)
念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勇為,若不如是,與佛相反,決難感通。
須卑以自牧,韜光潛耀。上效古人,躬行實(shí)踐。若矜夸暴露,尖酸刻薄,其心無涵蓄,其人非坎坷終身,必少年夭折。(以上印光大師)
汝信心雖好,不知一法普攝一切法之至理,及不知要緊之時(shí),愈約愈妙。儒教亦云:博學(xué)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汝若知此義,當(dāng)以光言為至論。(印祖)
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shí),只見生死愛根現(xiàn)前,畢竟主張不得。(憨山大師)
(—)
欲欲我知汝,汝以思想生;我今不思汝,汝即不得生。(迦葉佛)
人情應(yīng)酬可省則省,不必遷就勉強(qiáng)敷衍。
打坐之時(shí),宜念四字佛號。(印光大師)
死心念佛,七日無有不得一心不亂者,不肯死心不能濟(jì)事。(慈舟大師)
所謂十念記數(shù)者,當(dāng)念佛時(shí),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掏珠,唯憑心記。(印光大師)
當(dāng)于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
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門。然須隨氣長短,不可強(qiáng)使多念,強(qiáng)則傷氣。又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