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煜法師:禪悟密法 從滿頭霧水到大悟徹底
從滿頭霧水到大悟徹底
從滿頭霧水到大悟徹底
中脈與無分別智
禪的公案
禪的述語
密的修法
楞嚴(yán)經(jīng)
小結(jié)
佛教的宇宙觀
圣山與圣湖
總結(jié)
從滿頭霧水到大悟徹底
各位乍看這題目,也許會直認(rèn)為參禪前滿頭霧水,待參禪后乃大悟徹底,其實我并非此意。因滿頭霧水乃大悟徹底的證量!何謂證量?可證明之現(xiàn)量。何能證明你已大悟徹底呢?為我有滿頭霧水的覺受!這也就說大悟徹底反是前因,而滿頭霧水才是后果。
為什么有此一說呢?這乃牽涉到某些氣脈的理論?,F(xiàn)且先看以下圖示:
照密宗的說法,開悟乃與中脈的打通有關(guān);而中脈者,下起會陰,上至梵穴(即中醫(yī)所謂的百會穴)。于是因為中脈的打通,故有滿頭霧水的覺受。
以氣從下而上,若至頂端,便有一部份將沖口而出;于是便在頭頂上形成類似噴泉狀的霧氣,這即我所謂的「滿頭霧水」也。
中脈與無分別智
有人會說:「你這種說法很不可思議,怎會將心法的開悟跟身脈的開通扯在一起?」如果你斷斷不能接受此種說法,那我不妨先從顯教的「中道」講起。
在顯教中,最能闡明中道的義理者,乃龍樹菩薩的《中觀論頌》─所謂「八不中道」,即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在座中,有不少人聽過我講的《中觀論頌》;只是到現(xiàn)在還未搞懂過。
現(xiàn)在我們換禪宗的說法,也許還更直接明了:
凡俗的中道:很多人想圣賢才有中道,凡俗怎可能有中道?但事實上,凡俗的中道反是更直接而明顯的。何謂「凡俗的中道」?即一般人皆以自我中心而造作取舍。譬如為我有這個身體故,才能分辨出前后左右的差別;為我有種種欲望故,才能計較出得失成敗的差別。又如時間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竟以何而劃分呢?也是以當(dāng)下的我而劃分的。
所以世間種種的對立差別,皆從此自我中心而有。因此凡俗的「中道」,反是至明顯不過的。于是因于自我中心的橫梗,其「中脈」便不可能開通─有「中」故不通。
圣賢的中道:凡俗唯有透過精進的修行,才能棄除自我中心的執(zhí)著。于是因于「中心」不在,便不成前后、左右、得失、成敗、心物、能所等差別。因此「無中」才是正中,無中才是圣賢的中道。必從無我、無心的體證中,才能將自我完全超脫出來,而成為純粹的旁觀者。這既是「默照禪」,也是「圓覺境界」。于是因于「無中」,故「中脈」反而能開通。
那何謂「大悟徹底」呢?即此「無中」的圓覺境界爾。因此無中、正中、無分別智與打通中脈,便成一體相關(guān)的證量也。
對于「無分別智」,我們不妨更以一個比喻說明:譬如店里百貨具全,而我一無所須。于是我們雖仍可在店里到處閑逛,看看貨色,比比價錢,甚至和店員胡扯,嫌?xùn)|嫌西;但我心中了了分明,一切與我無礙。于是為我不買故,我才能更客觀、更超然地來評鑒這店里的一切。
因此「無分別智」,既不是什么都不知,也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知或不知皆無礙,想與不想適游戲爾。唯有將自我完全放下,或完全超脫出來,才是大悟徹底也。
于是從無我、無心、無中而打通中脈。待中脈通后,自成其滿頭霧水的覺受。
禪的公案
以上因打通中脈而大悟徹底、滿頭霧水的說法,禪宗里有嗎?當(dāng)然沒有!或絕不說得這么直接了當(dāng)。但我們?nèi)糇屑?xì)檢點公案,仍可從某些蛛絲馬跡中見出端倪。
頂髻:
二祖慧可大師,依寶凈禪師出家,受具于永穆寺。浮游講肆,遍學(xué)大小乘義。年三十二,卻返香山,終日宴坐。又經(jīng)八載,于寂默中,倏見一神人,謂曰:「將欲受果,何滯此耶?大道匪遙,汝其南矣!」光知神助,因改名神光。翊日覺頭痛如刺,其師欲治之,忽聞空中有聲:「此乃換骨,非常痛也?!构馑煲砸娚裰掳子趲?師視其頂骨即如五峰秀出矣!乃曰:「汝相吉祥,當(dāng)有所證!神令汝南者,斯則少林達(dá)磨大士,必汝之師也?!构馐芙?造于少室,得其法也。
從以上慧可禪師得法的公案,我們可知:慧可在受達(dá)磨心法之前,即已從禪坐中而自打通中脈,故得五峰秀出之頂髻相。于是達(dá)磨順?biāo)浦?輕撥之下,即成全其悟境矣!
香云、祥云:
牛頭法融禪師:落發(fā)后,入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之石室。有百鳥銜華之異。唐貞觀中,四祖遙觀氣象,知彼山有異,乃躬自尋訪。
以上雖「遙觀氣象,知彼山有異」,并未確指是何異象,但我深信必與滿頭霧水的證量有關(guān)。在禪宗的公案中,頗有香云、祥云、黃云等的描述。竊以為彼皆暗示其滿頭霧水之現(xiàn)象─似噴泉的霧狀,直掛天空,有如云彩,且其色黃。(按密宗的說法,修破瓦法后,將有黃水從頂門滲出。)所以在禪宗里,雖不奢談中脈或透頂?shù)默F(xiàn)象,但我們于公案間仍能略嗅其氣息。
禪的述語
又在禪宗常用的述語中,我們也可窺其一二:
頂門上具一只眼:這眼在什么位置呢?在前所謂梵穴或百會的位置。當(dāng)然祂不會說「頂門上有一個洞」,這多難聽呢?而這眼卻又是什么眼呢?佛法謂有五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以悟而言,此眼乃法眼也。所以因中脈的開通,故頂門上具一只眼。
妙高山上:禪宗又常說「妙高山上,語言道斷,心行處滅?!勾嗣罡呱?當(dāng)然可唯指在修行中最高最抽象的境界。但何以用「山」作比喻,而不用「?!棺鞅扔?我以為妙高山者,乃另喻為中脈通后,頂髻之特出故非常人所及也。
以上乃從禪的公案及述語,去意會必有打通中脈及滿頭霧水之境界。其次:
密的修法
破瓦法:在密所修的破瓦法中,謂若能打通中脈,并插入吉祥草者,即能往生西方極樂國土。關(guān)于破瓦法的證量(能插入吉祥草),我雖不認(rèn)同;但其與中脈相關(guān),乃仍可信受。
大白傘蓋陀羅尼咒:在密法中有此一咒,但何以名為「大白傘蓋」?現(xiàn)我們翻回前所畫,狀如噴泉之「滿頭霧水」圖即可了知。噴泉之中柱,不正似傘蓋之柄乎?而噴泉之外泄,不更類似傘蓋的周圓嗎?所以大白傘蓋者,正昭示此滿頭霧水之境界。
楞嚴(yán)經(jīng)
此為禪宗向來所最重視的經(jīng)典之一。《楞嚴(yán)經(jīng)》乃阿難受摩登伽女咒力所困,將破戒體時;佛于頭頂放光宣說楞嚴(yán)神咒,敕文殊將咒往謢。此楞嚴(yán)神咒,即前密宗所稱之大白傘蓋陀羅尼咒也。因于頭頂所出,又與大白傘蓋類同,更足以證明其與中脈之開通,息息相關(guān)。
在世俗間,常稱頭頂特高者為「狀元頭」;有狀元頭者必特別聰明。若出家者,則稱「羅漢頭」;有羅漢頭者必特別有道行。所以頂髻特高者,在家為狀元,出家乃羅漢。何以故?中脈開通已!
又楞嚴(yán)咒何以特別長?我以為那是氣從中脈頂門出后,周遍全身,循行過后,再回到中脈的歷程。楞嚴(yán)咒其又可分為五會,想必與密宗所謂的「五脈輪」─眉輪、喉輪、心輪、臍輪、育樂輪有關(guān)系。
故從以上顯教的理論、禪宗的公案、禪宗的述語、密宗的修為,綜合看來,我們必能肯定開悟與中脈、頂髻間,必有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雖然這關(guān)系,于禪、于密都講得隱隱約約,但絕是可相信并理解的。
小結(jié)
從顯教教理,凡夫因自我中心的執(zhí)著在;故成一切的對立矛盾。而經(jīng)精進的修行后,漸能去除一切妄心分別而使「無分別智」現(xiàn)前。于是因于「無分別智」的現(xiàn)前,故能打通中脈。以中脈已通故,氣從下而上,則將成就于「滿頭霧水」「吉祥如云」之境界。
因此所謂「甘露灌頂」或「醍醐灌頂」,應(yīng)指此「滿頭霧水」「吉祥如云」之境界。故一切灌頂,乃以自力的灌頂才算究竟。否則,盡期待他力的灌頂加持,我看不將開悟證果,反會著魔發(fā)狂。
佛教的宇宙觀
以上已大致說明了開悟、中脈與滿頭霧水之關(guān)系。其次,順便談及佛教的宇宙觀。其實嚴(yán)格說,此并非真佛教的宇宙觀;因為釋迦牟尼佛說法的主旨:在如何了生死、斷煩惱,故未著意于宇宙的形成與變化。但后來佛教的體系慢慢擴大,便吸收印度傳統(tǒng)的宇宙觀而成為佛教的宇宙觀。
在佛教的宇宙觀中,謂小世界的中心為須彌山,周遭圍繞有四大洲及七金山,而日月環(huán)繞其腰。然以目前的地理知識中,當(dāng)以何為須彌山、四大洲及七金山?其實照密宗所說須彌山豈遠(yuǎn)乎哉?乃上座之頭頂而已!至于四大洲,我認(rèn)為只人之前后左右;故所謂的「南瞻部洲」,殆指人的顏面而已!七金山,則如前所謂「五峰秀出」再加上前后額也!至于日月環(huán)繞其腰,則唯指兩眼爾。
這也就說小世界的中心乃我,而我的中心乃頭頂也。佛教的宇宙觀,其實是以自我中心去擴大而形成的。這頗類似今天的天文學(xué)說:種種行星、恒星及星云等,卻源于原子學(xué)說:以原子核為中心,周圍環(huán)繞種種電子的擴大。
佛教的宇宙觀中,其次謂有「阿耨達(dá)池」─位于南瞻部洲中心,又名為「無熱惱河」,從此池中流出四大河。那此「阿耨達(dá)池」又在那里呢?吾意以為,但指中脈頂端之梵穴也─中脈既通,豈復(fù)有熱惱乎?至于所流出的四大河,依我禪坐的氣脈覺受,殆指從百會穴所出前后左右四大脈流,前曰任脈,后曰督脈;至于左右,借用中醫(yī)奇經(jīng)八脈的說法,應(yīng)屬「維脈」─關(guān)于奇經(jīng)八脈的問題,容以后再專題解說。
圣山與圣湖
在印度、尼泊爾與西藏的信徒中,他們把一座山拱為「圣山」,能朝禮圣山,是他們一生最大的心愿。然此山不是圣母峰,而是座落于西藏西邊的岡底斯山。岡底斯山高6656公尺,雖不是最高的山;但以其造形,有如頂髻特出,故被尊為圣山。
而信徒的朝禮方式,并非登頂;登頂既在技術(shù)上不可能,也在信仰上不被許可。故朝禮乃以五體投地的大禮拜,右繞十圈、廿圈。而右繞的方式,又正符合氣脈循行的方式─內(nèi)經(jīng)曰:「營氣直行,衛(wèi)氣循行?!怪忻}氣右繞而上,最后透頂于梵穴,此乃朝山之真義。
其次,他們又把瑪那薩羅湖,尊為圣湖。若能沐浴在圣湖中,便能滌盡一生罪障。此瑪那薩羅湖者,即位于岡底斯山的山麓下,高4600公尺。從此瑪那薩羅湖,也流出四大河而為印度河、恒河、雅魯藏布江及薩特里日河的源頭。
此圣湖意指何處?不外乎梵穴而已!若能大悟徹底、滿頭霧水,豈有罪障而不能消滅的呢?然此湖何以不在岡底斯山的頂尖呢?或許岡底斯山的頂尖,未必有此一湖;或即使有,也不得攀登。于是幸有瑪那薩羅湖近于其旁,且為四大河之源頭,故乃「圣湖」無疑矣!
所以外道有沒有道呢?他們能在千山萬水間,尋得岡底斯山和瑪那薩羅湖,以當(dāng)作他們的圣山與圣湖,這也不簡單哩!只可惜,他們向外求故;圣山與圣湖本就在近旁,他們竟迢迢千里尋去而不知回頭是岸!曾有人問:「要不要到印度朝圣?到中國朝四大名山?」我撫頭笑曰:「圣豈遠(yuǎn)乎?已朝禮竟!」
總結(jié)
我這次課程的講法,大致是倒著講的─先講果位的大悟徹底、滿頭霧水,再論因位的氣入中脈。因此若各位聽到現(xiàn)在,為聽得岡底斯山和瑪那薩羅湖等外道事,便很開心;或直好奇到底滿頭霧水是什么覺受?那你皆未會得重點。
唯有「如何攝氣入中脈」,才是我們應(yīng)關(guān)心的重點。而此在下堂課中將有更深細(xì)的分析;而這也才是此課程的重點所在,至于其它的,乃皆伴此主題而發(fā)揮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