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海上師:寶海上師講解 般若理趣經(jīng)部份
寶海上師講解
般若理趣經(jīng)部份
般若理趣經(jīng)(88年大日緣日)
(時薄伽梵得自性清法性如來,復(fù)說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所謂世間一切欲清凈,故即一切嗔清凈。世間一切垢清凈,故一切罪清凈。世間一切法清凈,故一切有情清凈。世間一切智智清凈,故般若波羅密多清凈。金剛手,若有聞此理趣受持讀誦作意思惟,設(shè)住諸欲,猶如蓮華,不為客塵諸垢所染,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時薄伽梵觀自在大菩薩,欲重顯明此義,故凞怡微笑,作開敷蓮華勢,觀欲不染說一切群生種種色心。)
前面那段,是釋迦牟尼佛化金剛手菩薩,入降三世三昧,然后作一種調(diào)伏。釋迦牟尼佛是在娑婆界成就,是人很具體的代表。人類該有的過程他都有,人類該經(jīng)歷的他都經(jīng)歷,所以人的貪嗔癡如何對治?就是以釋迦牟尼佛為代表闡述之,所以稱善調(diào)伏。
釋迦牟尼佛成道時,也是現(xiàn)降伏四魔然后成就,此即是“吽”。義。如再聽不懂接下來再講,剛開始的[薄伽梵]是個佛的別號,得[自性清凈法性如來]從這個名字大家都知道了不解釋了。復(fù)說“一切法平等]。這個“法”在真言宗要看寬廣一點,不要想到一定是佛法,或世間法、出世間法。其實各位,看這段理趣經(jīng)不要太嚴肅。般若理趣經(jīng)它基本架構(gòu),是以金剛薩埵為主題然后配十六尊,變成十七段。所以般若理趣經(jīng)共有十七段,這十七段代表金剛界十七尊。從愛觸欲慢到最后的金剛?cè)兴_。這些種種都是一個人全部的語言行為生活方式,所必須表現(xiàn)出來的肢體語言或種種形象。如果你是執(zhí)著的人,那它所寫的就是,你在五濁惡世的種種形貌吧!如果清凈的人,那它寫的也是你種種的形貌。只不過般若理趣經(jīng)它不是宣說你如何才是清凈?如何才是墮落?般若理趣經(jīng)的探討,是撇開這些問題,直接從人性上來講或從法性而論。也就是從你的內(nèi)心直接講,撇開清凈不清凈。所以要了解般若理趣經(jīng)也就是說:人不可能沒有思想,就像我教各位打坐一樣,人有可能沒有思想嗎?不可能,人有可能沒有覺受嗎?不可能,耳朵聽到的、眼睛看到的、手摸到的,皆是如實身心。而般若理趣經(jīng)將此濃縮,最簡以“五秘密菩薩”表之,五密菩薩就是金剛薩埵、愛、觸、欲、慢。
“慢”是一種自在我樂,受用滿足。如果在解脫地,就是自在。在凡夫地來講,可能是我想要的,滿足自己隨心所欲叫做“我慢”。所以般若理趣經(jīng),不是探討對與錯?而是直接告訴你這個東西,你從凡夫地來看是什么?在究竟意來看是什么?看你自己去認知了。
[復(fù)說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這句話即是一切法。如果以娑婆界眾生而言:即是我們世間每分每秒所經(jīng)歷的,四周圍給我們的愛、觸、欲、慢,種種的貪、嗔、癡、疑、慢,色、受、想、行、識,綜合所得的結(jié)果。內(nèi)心所產(chǎn)生的種種思想、思緒、覺受、情識作用,各位這一一都是法。所以它講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從一切法的平等性來講,因為每顆心都是要由你的“心”來體受的,這顆心體受到的東西,如果在凡夫地來講,或許稱它為不清凈的思想,不清凈的語言。如果下一刻你感受到的,可能給它稱之為清凈的、或圣潔的,但是你要知道這個都是心,由于這顆心,聽得懂嗎?
所以基本上一切法平等,這一切法無非從清凈的自性,產(chǎn)生出來的一種“根塵作用”。它是從清凈的自性里面所產(chǎn)生出來的,它是離不開你清凈的佛性,你不要以為它污濁,其實那是你心的一種反射景象?;旧先绻麤]有鏡子的反射,就看不到影像,鏡子就比喻我們清凈的佛性。所以你不要誤認為,你學(xué)了佛以后呢,可能要離開這世間的生活方式,或是怎么樣?然后或許是有什么樣的,特殊語言行為,你才像個修行人?你再怎樣的改變,你的生活。依我看都是身口意業(yè)在作為,對不對?只不過你欺騙你自己,你吃個蔬菜。你說:我吃齋我有慈悲心,我吃魚,我沒有慈悲心,我在墮落。其實食欲,是由內(nèi)心的饑餓所引起的,我只是要填飽我的肚子而已。我不在乎我吃什么東西,事情就是這么簡單。般若理趣經(jīng),就是在告訴你這樣的道理。你不必太執(zhí)著,要從根本去看,所以一切法平等就是我們種種形貌了。這邊說“觀自在智印出生”你要了解一切法平等,你要了解自性清凈法性清凈的話,你就要用觀自在智印。
“觀”不要解釋的很復(fù)雜,觀察吧,觀察世間的一切。法即一切世間的種種形貌,乃至個人的種種身心變化,種種所感覺到所觀察出來的,從這里面你能夠擺脫一些愚癡的分別心。譬如說:吃了幾根蔬菜叫慈悲,吃蔬菜你就說我在修行,吃魚呢就不像修行人,不是這樣的。像不像修行人是在內(nèi)心,有了這個內(nèi)心你自然想要去吃蔬菜,是因為你有慈悲心才想要吃蔬菜,你把問題弄顛倒了聽的懂嗎?所以你吃蔬菜不殺生那是有慈悲心,這是一個修行人的行為,基本是由你的內(nèi)心而出發(fā)的。
若不從內(nèi)心去出發(fā),沒從原點去體受,只認取外相是不對的。那好!吃蔬菜的就是修行人、有慈悲心,吃魚吃肉就沒有慈悲心,那就錯了,舍本逐末了。所以觀察一切,而從這里面能透析了解原來的面目,每一件事情根本之處。于是乎于一切法而能無礙,所以因無礙故而自在。有大自在,能夠隨意,觀自在菩薩即是這個意思。
又“觀自在智印”智慧的印,“印”就是印可,契入般若理趣。其實了解的話是從“薄伽梵得自性清凈法性如來”這句話就了解了,再不了解,則又說“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開始跟你慢慢解釋了。
又講:世間的欲望呢?原本是清凈的。各位,喜歡一件東西有罪嗎?喜歡就是欲耶!欲望不好耶!喜歡你的小孩子說欠子欠孫債?喜歡佛陀說欠佛債?寧可欠佛債也不要欠子孫債,我就覺得人實在很奇怪?硬是要把一個很單純的原始人性,一種念頭把它區(qū)分成好跟壞?每件事情都跟它分為好與壞,這個會解脫那個不會解脫,很奇怪?單純口渴喝杯冰茶需要原因嗎?需要分好壞嗎?我想是不需要的,而且都是一種很直接的反射作用。所以欲望不是不好,欲望它也是來自清凈佛性的一種自然的反射。欲是一時的需求過了就算了,所以依照基本理論,欲望本身來講是離開是非的。就好像敲打膝蓋,腿自然會伸直一樣,就這么直接的。在清凈的佛性來講,這個動作是一時的反射,鏡子還是鏡子?猶如鏡中的蘋果,只是一時蘋果放在前面,所以里面有蘋果,鏡子還是鏡子,所以佛性本是清凈,不增、不減、不垢、不凈,般若心經(jīng)也是這樣講的。不增、不減、不垢、不凈,所以說欲望沒有那么罪惡的。像你們喜歡佛陀,喜歡念經(jīng),你們怎么不給它稱之為罪惡呢?這也是欲望啊!
所以般若理趣經(jīng)的思想,是很宏觀的思想,是種超脫的思想,直接去認取的。
就像搶劫,你去搶一元跟去搶一百萬是一樣的罪。因為你的動機是搶,不是搶多搶少,喜歡喝一杯涼茶跟喜歡金錢、古董、任何什么都同樣是欲望。
而且沒有欲望,這個世界就好無聊是不是?沒有欲望就沒有理想,沒有希望。一直在想而得不到就是“希望”。一直在想,我將來要怎樣,算不算欲望啊?是啊!是欲望啊。還有,當你欲望達成時的,那種滿足喜悅,你們就把它換個名詞叫成就感,是完全沒有罪的,而且是理所當然接受的,真是奇怪!
所以其實人有一種喜好,因為喜好,你會去發(fā)現(xiàn)美好,會去享受大自然。如果沒有喜好,你就不懂的享受。而喜歡花是因為發(fā)現(xiàn)花的美好、花的香氣、花的姿態(tài),那算不算欲望啊?當然啦!有些人可能就會講:“可是欲望,有對的欲望,跟錯的欲望”。那我要跟你勸請下,再這個時候要清醒一點,不要在分對跟錯,基本上都是一樣的。欲望就是欲望!直接認取,你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事情是天經(jīng)地義的,很美好的。反而當一個欲望產(chǎn)生時,而你自己再那邊壓抑掙扎,產(chǎn)生無比的痛苦,這個就是欲望害死人啦!
所以般若理趣經(jīng)一般都不敢講,為什么?因為聽歪掉,就很嚴重!若誤解成就好像[只要我有欲望我就去做],你們聽到現(xiàn)在,是不是覺得我在講這樣啊?所以一般都不大敢講,因為如果你般若空慧程度不夠,你聽起來會歪掉的。但是如要講真實原意的話,就必須這樣講。因為它不跟你說,你還要來個怎樣的克制啦!什么是正確欲望?什么是不正確欲望?其原始面目都是一樣的,只因起心動念偏執(zhí)一方,進而執(zhí)以為真,方生業(yè)報。有欲望,會使一個人滋長,有行動力、有創(chuàng)造力,所以今天要大家認識汝心的本質(zhì)啊!因為般若理趣經(jīng),是在了解人心的本質(zhì)。你必須要超脫這個世俗道德觀念,直接從人性去探討!你才能得到原始清凈的佛意。而當你能了解到這個層次的人,本身來講你已經(jīng)沒有所謂的欲望了,只是帶給你一種美好而繼續(xù)滋長,繼續(xù)長養(yǎng)自己。因為有欲望,有希望、支撐著你一直走,因為得到的受用滿足一種美好。讓你體認到一種真實,對不對?達成了才有真實感嘛,是不是這樣子啊?我希望我考上大學(xué),第一志愿的大學(xué),拼啊!拼啊!拼了三年終于考上第一志愿的大學(xué)。那時候,我的滿足感,還有真實感,是不是這樣啊?其實你得到什么?沒有,只有真實感。
回到原先那句話:[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觀自在我剛講過,什么叫一切法,就是從我們這些種種行貌里去透析到,其實解開這些的話,一個基本面都是回歸到清凈的佛性的一種作用,所以那一個影像不是因為有這面鏡子才反射出來的呢?從這些法的觀照里面,你透析了、你了解了、你不會一直執(zhí)著,所以了解般若理趣經(jīng)的人,知道這個是欲望帶給人的一種生命的機動,一個美好一個實在感,但原本還是回歸到內(nèi)心的體受,因為實際上沒有得到些什么,而且從此以后會造了一個更大的欲望,因為你想四年后可能要當XX院院長,或考律師或出國留學(xué)等等。欲望越來越大而想讓欲望成功,會讓生命力的智慧又發(fā)揮出來,難道欲望不好嗎?因為一個人不斷的有欲望有理想,所以能把所學(xué)的發(fā)揮出來,或許發(fā)明了很多東西,或許把國家的經(jīng)濟改善了,你說欲望不好嗎?欲望一定帶給人家痛苦的嗎?不見得?
聽到這種講法的人,更要透析的一層就是:這是來自內(nèi)心的一種層次,一切法塵,是這顆清凈的佛心的反射,所以你了解般若理趣經(jīng),你可以享受一切,但心理不染一切,就好像鏡子里面有蘋果、有樹、有花,但鏡子不曾留下任何痕跡,聽懂嗎?聽歪掉我就沒辦法了!所以如果你聽不清楚層次轉(zhuǎn)不過來,可能是毒藥。
所以為什么最澄當初要向弘法大師借般若理趣經(jīng),弘法大師不借給它,他說:你程度還不夠。所以由觀察一切法你了解一切法畢竟清凈。于是而能夠隨意的去享受一切,而無所謂的貪、嗔、癡、疑、慢。于一切法,能夠攝受,能夠自在無所障礙。
但是呢?我說一切法即是空,因為鏡子本來不沾染半點東西,說了半天還是空,所以“用”則萬般景象,不用則清澈不染一絲,用與不用其實是個“作用”,根本談不上本質(zhì)、佛性對不對?它只是鏡子的作用,你去討論這個東西有什么用?它又不是鏡子,我們很多人就是一直在討論這個“作用”,以為這樣就是佛性,搞錯了。我們要認取的是鏡子、是佛心,若要探討佛法,直接對準鏡子,不要在作用上討論,但今天的佛法往往在作用上討論,妄談解脫與自在實在很無聊!聽來聽去還是在對跟錯里打滾?還是在如何是解脫?如何是墮落?我說:你難道不能不當圣人嗎?不要當圣人也不要當壞人,真實當個人就好了,講一些“人”的話,直接講一些面對我們內(nèi)心的話。般若理趣經(jīng)就是在講這樣的事情,像要講一切欲清凈,舉例也講不完,簡單解釋就是“一切欲清凈”沒了。所以般若理趣經(jīng)可以講長也可以講短,引申到家庭里面,為身邊的人在護持,為事業(yè)在努力或一個家庭主婦在努力營造你的家庭這也是欲望,這種欲望是沒有錯的。因為有欲的存在,才能讓整個世界有生命力、有創(chuàng)造力才會趨于更美好,所以真言密教里不教人舍去欲望,此欲非彼欲。所有欲望包括一切,任何的都是從內(nèi)心發(fā)出的。
所以一切欲清凈,因為一切欲清凈,所以一切嗔清凈,同此可證所以世間一切垢清凈,因為離開污垢離開清凈,如般若心經(jīng)所講的不垢不凈,所以世界上的東西從原始點去探討,又有何謂干凈不干凈呢?
時薄伽梵一切無戲論性如來,復(fù)說轉(zhuǎn)字輪般若理趣。所謂諸法空,與無自性相應(yīng)故。諸法無相與無相性相應(yīng)故。諸法無愿與無愿性相應(yīng)故。諸法光明般若波羅密多清凈故。時文殊師利童真欲重顯明此義,故凞怡微笑,以自劍揮斬一切如來,以說此般若波羅密多最勝心。
這一段文是乃是說明“空性”之義。此云無戲論性如來,所謂“戲論”即離開自性,所產(chǎn)生不必要的動作、語言、行為…等,這叫做戲論。譬如卜卦、算命等,有離正道系統(tǒng),即是戲論。正常應(yīng)是對自性菩提上行持,如果是離開自性清凈,所有一切行為、言語,皆叫做戲論。
“薄伽梵”就是“佛”的意思,一切無戲論如來,即一切時、一切處,常住清凈法性→故云佛。既然常住清凈法性,一般人會想,是否還會起心動念→妄念?心常住清凈法性,心如明鏡,無事時常住清凈法性,如如不動,若有事→應(yīng)緣,鏡前有東西,自然就會照出東西來。如有眾生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必來接引,有求必應(yīng),感應(yīng)道交;有感必會來相應(yīng)。阿彌陀佛既已經(jīng)成佛,是否還需要建立一國土來居住嗎?佛是法性,是清凈的,是具足德行的,佛何有形相?其實法身佛是無形相;報身佛、應(yīng)化身佛則有形相。如阿彌陀佛由因地修行,修何法門;因地中發(fā)什么愿?有這些特殊點,所以阿彌陀佛西方世界與別的世界不同,但菩提心只有一個,清凈的佛性亦只有一個。雖各尊因地修行,所發(fā)之愿力,成就佛道,其基本上皆有個共通之處→這就是“人人皆具有佛性”。
從佛經(jīng)上可見,如華藏世界、東方琉璃世界,或一切佛的凈土,此佛的國土皆有其不同之處,亦有相同之點。其相同之點,就是共同的性德,同往解脫道上行,這是共同之點。不同之處,即是個人所修,所行之果報自不相同,如此每尊佛的報身、報土皆不同,但如果是法身佛則是無形無“相”也不需要有國土。但有些未成就的菩薩,不了解究竟解脫道,看到阿彌陀佛的經(jīng)典,就有人發(fā)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亦很贊仰阿彌陀佛的精神與思想,于是就有一群菩薩共同協(xié)助阿彌陀佛共同宣揚凈土。這就是這些菩薩的愿力,阿彌陀佛本身由因地修行至成佛果,必有其愿力,→即成就佛道的愿力。眾生發(fā)愿求生、諸凈土菩薩的愿力、阿彌陀佛本身由因地修行至成佛果的愿力,這三種才成就此凈土的存在,所有凈土的存在,也是依此三種愿力而有。
若每人發(fā)愿往生凈土,那佛的國土要來做什么?此國土乃依報之土,不是究竟清凈的佛性。真正究竟清凈的佛性是無形無相,無一切國土。但一切國土有其共同點,就是清凈的佛性,比如以黃金為地、寶樹樓閣、或會發(fā)光,有其基本構(gòu)造,這就是佛性的共同點。由此理論來探討:阿彌陀佛雖有其應(yīng)化土,以此國土來度此眾生,救度這些眾生,但阿彌陀佛本身之內(nèi)心,則無有此“國土”,只是為了應(yīng)緣而顯化、雖擁有,但實際是空的。
阿彌陀經(jīng)所說“七寶池、八功德水、四邊階道…等”每一種情況,皆是其德行的顯化。西方極樂世界四面皆有階梯,中間有阿彌陀佛所住之樓閣;樓閣就如同是我們的的心塔→佛性。此心塔住的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佛性。通往此佛性就有四門→發(fā)心、修行、菩提、涅槃四轉(zhuǎn)門。此塔上有五峰八柱,五峰就是五智,八柱就是八大菩薩行。此八柱亦如:釋迦佛當時成佛時之八相成道。八相成道雖是外相,但實際是代表其德行。所以有此可見,每一尊佛的凈土皆有其共同點;然亦有其不同的特殊點:阿彌陀佛國土種許多蓮花,藥師佛國土就種許多藥草。眾生心愿大,要去西方極樂國土。然藥師佛凈土也不簡單,其條件比往生西方凈土較困難。往生彌勒內(nèi)院更困難。彌勒菩薩乃當來下生將成佛的菩薩;其凈土是在兜率天內(nèi)院,兜率天乃在三界之頂,外院是天眾,內(nèi)院是彌勒菩薩的凈土。如弘法大師發(fā)愿往生彌勒內(nèi)院,同彌勒菩薩當來下生度化眾生。這些共同發(fā)愿往生彌勒內(nèi)院的菩薩,等待彌勒佛下降娑婆世界時,共同來此娑婆度生→這就是龍華勝會。
要往生彌勒凈土,并不是那個簡單,如近代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高僧→虛云老和尚百多歲時,被*衛(wèi)兵打的魂魄飛到兜率天內(nèi)院,聽聞彌勒菩薩講經(jīng)。見有許多以往認識的人,當聽的很高興時,彌勒菩薩叫他回去,虛云老和尚說“不愿在回去”。但彌勒菩薩說:“不可以,你業(yè)力還未盡?!币驗橐鷱浝掌兴_的凈土,須有條件:必須所有的業(yè)障要完全消除。如虛老已百多歲,被*衛(wèi)兵打的死去活來,神魂飄倒兜率天內(nèi)院,仍被彌勒菩薩云:汝業(yè)力未了,還須入娑婆受苦。所以為何有些修行人修的很好,仍要遭受那么多的業(yè)報,一般人會說:依外相見修行人遭受那么多痛苦的業(yè)報,一定修不好?那是錯誤的見解。有如虛云老和尚有智慧、有修持,又是解脫的人,為何還要遭受這些果報。這也是告訴我們:不可以外相取之。也不要以為初一、時五修一修,就會沒有災(zāi)難。虛云老和尚自幼修行至百歲,尚且如此,況乎我輩凡夫,又有多少修行呢?所以不可以外相的遭遇來斷定此人的修持;要以其思想、精神、智慧解脫,來斷定其修行之高低。
阿彌陀佛非常慈悲,只要有人念其圣號,至一心不亂就可往生其凈土,有些人貪小便宜,生前做盡壞事,只要臨終前念阿彌陀佛圣號至一心不亂,阿彌陀佛必來接引;其實果位高低不論,世間沒有那么便宜的事?臨終時,往昔所有所做之事情皆現(xiàn)前,此時是否能夠一心不亂?
阿彌陀佛非常慈悲,你本身不論有多少業(yè)力,只要你相信,依其功德力,念其圣號,必能攝受往生其土聽經(jīng)聞法,在那修行,漸次向上,然后才能成就佛果。→即可以帶業(yè)往生。彌勒菩薩就不同,必須要完全業(yè)力清除,才能往生其國土。
※ 不可以外相來衡量其修持如何?有時有許多有修持的者,往生時也是很凄慘,不是壽終正寢。曾聞有一老太太年輕時于龍山寺服務(wù)二、三十年,每天風(fēng)雨無阻皆于清晨四、五點,即到寺廟效勞。行年至六十幾歲時,有一天一早出門前往寺效勞途中,在路中被車撞死,渾身碎骨、支離破碎,身體不得完整。試請問:天理何在?其中佛法大意各位思之!其實娑婆世界上,隱藏著許多有修行的佛菩薩,我們看是普通的修行人,其實是大修行者。所以不可以貌取人,也不可以其遭遇而論斷其修持是好是壞。再說這是因緣法,不論是好、是壞,皆無所謂,最重要其內(nèi)心是否,時時保持一顆清凈的心。所以“無戲論如來”會起心動念嗎?會的,乃是應(yīng)緣而生,非動念也。
※ “轉(zhuǎn)字輪般若理趣”。
這一段文是表文殊菩薩的德行。因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所謂“諸法空與無自性相應(yīng)故”?!爸T法”表種種心相形貌,乃指吾人的起心動念,種種思想、言語、行動。此一切諸法無自性,與無自性相應(yīng),故云因緣法,因緣具足時就產(chǎn)生,猶如雨從何而生?雨是從天而降嗎?不是的,乃是因緣聚會而形成雨,氫加氧H2O→水,水變成水蒸氣,在空氣中遇上冷空氣,漸漸凝固,囤積至某種程度→烏云密布而降雨。雨下完就沒有雨了,雨下到溪成溪水、下至河變成河水、至海變海水?!鶡o所從來,無所從去。這只不過是一種過程,人生亦如。一件事情發(fā)生又一件事情,這還是因緣具足而產(chǎn)生。因緣離散就沒有了。何必為了來來去去的因緣法,而產(chǎn)生喜、怒、哀、樂而痛苦,而執(zhí)著,有何意義,實在是沒有必要。諸法本來緣起性空,本來就是一場空。故云“諸法空與無自性相應(yīng)故”?!爸T法無相與無相性相應(yīng)故”?!爸T法無愿與無愿性相應(yīng)故”諸法光明般若波羅密多清凈故”。徹底空,故能體證此空性,內(nèi)心才能究竟空,究竟清凈,那么自性光明自然現(xiàn)前,如雨水之產(chǎn)生過程,了解此過程,即在此過程中看到光明?!T法光明,自性之光明,自性之智慧自然顯現(xiàn)。故云“諸法光明般若波羅密多清凈故”?!娜缣?不要有半點烏云,不要將任何事掛在心頭,因為人事間的事情乃因緣生,因緣滅。再痛苦的事也總會過去,再快樂的事也會過去,在怎么享受也還是會過去,福報有時盡,災(zāi)難也是有時滅,世間本是禍福相隨,故在此倒楣時,沒多久,就有好運來臨。
如此而言,是否隨時皆有痛苦?其實不是。能了解此一層過程,就將好運、楣事兩頭放下。一切諸法無自性,本是空→緣起性空,不論好事、壞事皆會成空。遇事如何面對?如鏡前有蘋果,鏡子內(nèi)就照出蘋果來,※碰到事情時就如實面對,不要逃避、就事辦事??辞宄虑榈谋緛?來去總會過去。依此而觀,世間是沒有永遠的快樂,也沒有永遠的痛苦。由此亦可發(fā)現(xiàn)皆有其周期性,如此才不會老化;這每一個家庭如此,乃至吾人本身亦如此,這一段時間心情較輕松、較清凈,然過一陣子就會濁了,也是有周期性。所以要善觀因緣法,由一件事情去分析了解緣是如何產(chǎn)生?若能徹底了解因緣法,你就能改造因緣,最怕是直接接觸到事情的結(jié)果,然后為了事情的結(jié)果而苦惱。很多人就是絆死在這里,不能跳脫出來,于是苦惱萬丈,而無法走出來。如果面對事情時,不看其結(jié)果;因為結(jié)果已是注定了,煩惱也是無用,最重要是去探討問題發(fā)生的過程在哪里,解決問題。
所以時常觀因緣,久而久之,自然就能了解因緣法,愈了解因緣法,就越能了解世間本是一場空。故三國志云:多少事都附笑談中,滾滾長江東逝水!汝見三國中有多少事,如今安在?英雄豪杰也成一杯黃土,而今連黃土也找不到了。所以鑒古至今,再看未來亦是如此。了解空性之理,自我要求→自心清凈、自心之安穩(wěn)。如果是寄托在環(huán)境,或寄托在別人身上,內(nèi)心會越來愈空虛?!ㄇ髢?nèi)心獲得清凈、安穩(wěn),不論是生病或者是不能動彈、乃至往生,或在風(fēng)塵滾滾中,也不會有所掛礙,能心安理得、自在。
在人海忙忙中,隨緣辦事,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用則用,能舍則盡量舍去。久之,雖然心在紅塵中,畢竟也已入清靜寂靜之境!雖享用一切,但不被一切世物所絆住。如果是有福報,該屬于你的就是你的,不該你有,半點也沾不上?!篱g事不論是真是假,皆是一段的因緣聚會。今天能來學(xué)佛,了解因緣法,了解人之佛性是圓滿的、美好、和諧的。※希望你們常住清靜佛性,體受美好、圓滿性,大家彼此能互相圓滿;縱使是你欠我的,也不需要去取回;人與人之間保持圓滿、和諧、美好的一面較好。如果彼此之間感情弄遭了,也不是好事。
[諸法空與無自性相應(yīng)故,諸法無相與無相性相應(yīng)故,諸法無愿與無愿性相應(yīng)故。]如此看來,又何需發(fā)什么愿,又有何愿可發(fā)?心空一切空,緣起性空,因緣生,因緣滅,其結(jié)果也是畢竟空;就如以往那么多痛苦事,如今回想起來,也如夢幻,已成過去。
[“文殊師利童真欲重顯明此義凞怡微笑,以自劍揮砍一切如來以說此般若波羅多最勝心”。 ]
為何文殊菩薩以自劍揮砍一切如來?“一切如來”即指在座各位,如來是不來不去之意。如來有二義:一只在纏如來,二是出纏如來。人人皆有佛性,而凡夫被世間五欲所纏,故云在纏如來。已成佛已解脫者,故云出纏如來。文殊菩薩持劍斬斷一切煩惱葛藤,把我們凡夫心斬斷,破除凡夫相,令之佛性顯現(xiàn)。即是砍斷在纏如來令彼成 出纏如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