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對三寶不要有貢高我慢
在佛教里,在家人對出家人要恭敬,不可目空一切,瞧不起出家人,批評出家人,要供養(yǎng)出家人,要贊嘆出家人,這樣才不會有「慢」業(yè)。否則就是貢高我慢,不但得不到功德,反而造罪業(yè)。從因果上來講,這一定會墮落三惡道的。
但是話又說回來,我們出家人接受在家人的供養(yǎng),令他們種福田,也要回光返照想一想,自己是否天天認(rèn)真修行?所謂:
「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吃了不修道,披毛戴角還。」
我們既然受人的恭敬,自己要反省一下,自己值不值得受人恭敬?自己穿上出家人的衣服,是不是還和在家人一樣?是不是天天打無益的妄想?是不是一天到晚發(fā)脾氣?一天到晚妒忌障礙,或妨礙他人修道?若是有這樣的情形,就不堪受人家的恭敬和供養(yǎng),縱使勉強(qiáng)接受,還是有愧于心的。我們修道人,要時(shí)刻注意,不可糊里胡涂在道場中混光陰,這樣接受在家人的供養(yǎng),實(shí)在是大錯而特錯的事。
為什么在家人要供養(yǎng)出家人,護(hù)出家人的法?因?yàn)槌黾胰藢P男薜?,沒有世俗人那么多的妄想,那樣多的煩惱、妒忌。如果能這樣,對于在家人的恭敬和供養(yǎng),才能受之無愧。如果不認(rèn)真修行,甚至不如在家人的虔誠,那就沒有受人恭敬和供養(yǎng)的資格。這一點(diǎn)要深深覺悟,不可魚目混珠,在佛教里面混飯吃。
在家人供養(yǎng)出家人的時(shí)候,也不可以有分別心,有選擇心:「這位法師有修行,我要供養(yǎng)他;那位法師沒有道行,我不供養(yǎng)他?!共灰羞@種不正當(dāng)?shù)男睦?。無論在什么地方,都應(yīng)該供養(yǎng)三寶,不要挑三寶的錯,吹毛求疵。若是專找三寶的毛病,那是貢高我慢作怪,根本談不上護(hù)持三寶。
我們在道場中不要造罪業(yè),要多做功德,才能將以前的罪業(yè)抵消。首先應(yīng)該懺悔,所謂「彌天大罪,一懺便消?!挂绾螒曰谀?要在四眾面前,將罪業(yè)全盤托出,一五一十說個清楚,并發(fā)誓從今以后絕不再犯,這樣佛菩薩一定會寬恕你,替你了業(yè)。因?yàn)橐郧澳闶菬o心的,但是今后如果再犯,就是有意的,所謂「明知故犯」。若是這樣,你就算懺悔,也是沒有用的,這就成為定業(yè),將來必定要受果報(bào)的。我們?nèi)瞬豢梢源嬷环N心理,想:「我白天造罪,晚上祈禱,那就無罪了?!惯@樣周而復(fù)始地造業(yè),而繼續(xù)祈禱,成為例行公事,那將來的罪業(yè),積得猶如須彌山那么高,焉能不墮地獄呢?
在我們的道場中,有十方諸佛的化身,有十方諸菩薩的化身,也有辟支佛、阿羅漢等諸圣人的化身,又有天龍八部在護(hù)法。我們在道場中,若盡找人家的麻煩,盡找人家的不對,這就等于找十方諸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諸圣人的不對一樣。
在道場中一邊修行,一邊造業(yè),修的沒有造的多,這就等于在銀行透支一樣,補(bǔ)不上差額,將來終會信用破產(chǎn)的。所謂「善惡兩條道,修的修,造的造。」不要在道場中,只知道造惡的業(yè),不知造善的業(yè)。要常找自己的不是,不要找人家的不對。如果專找人家的麻煩,障礙人家修道,不但對自己沒有好處,將來還要受果報(bào),這后果不言可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