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生老病死平等如一
佛陀在《金剛經(jīng)》中的教導(dǎo)要求我們:不必過分執(zhí)著于語言的內(nèi)容。因為我們對語言有執(zhí)著,我們破除了這個習(xí)慣就會看到生死的實相,不會被語言幻相所迷惑,我們?nèi)缬檬篱g心看這些語言,將會永遠(yuǎn)執(zhí)著。
了解這點,到最后,也不會用生滅心看待佛陀的教法所載——佛典,不會用生滅心看佛法,而是用清凈心,這時忽然之間就看懂佛經(jīng)了,把佛經(jīng)看透了,看到紙背后面了。
所以,后來的禪宗大德說:“依文解字,三世佛冤,離經(jīng)一字,允為魔說。”依文解字,用世間心看文字,就是用邪見看佛經(jīng),三世佛冤。但是,如不從文字來看,而是用心、意識來看,也是魔說。
遵循佛法的原則,我們要看文字的背后,看到它的緣起性。當(dāng)我們看透一切世相的緣起心,從生到老到病到死,就是無常的莊嚴(yán)寶冠,就是佛法,能夠超脫一切生滅。
這時我們會看到:死亡不過是生的一個表征、現(xiàn)象而已,生必然帶著滅,死亡是生的一種現(xiàn)象,死亡不是遠(yuǎn)離生的,所以生中已帶滅,滅中已帶生,這時我們會看到整個世界、整個宇宙及每一個人,會看到法性海、整個眾生海,這一切就像大海,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都像一波一波的海浪,這個海浪起來了,出生了那個海浪滅了,這個海浪生了活過來了,出生了,那個海浪死了,這個海浪跟那個海浪撞激夭折,這個海浪夭折了,并不代表它死了,它是轉(zhuǎn)入第二個力量,也就是轉(zhuǎn)入另一個全新的海浪,所以生是死之死,死者生之死,故生死是一對,生者是生之生,死者是死之生,把死拿掉也無所謂生。
在佛陀眼里,生滅真的是一場游戲。
而我們現(xiàn)在是海浪,因為我們執(zhí)著我們是海浪,執(zhí)著有我,所以我有生有死。有一天,大家不執(zhí)著了,回到海水里一看——哎呀!哪有生有死,根本是騙人的,所以回到海水的立場沒有生沒有死,只有涅槃。
但是有悲心生起的人,又會回到海水的立場,雖然我無生無死,但是我又回到海水的立場來示現(xiàn)生滅的現(xiàn)象,這是大悲的精神,來告訴大家這個道理,所以就法界根本而言,沒有生滅對待。
就整體法界而言,沒有成佛與不成佛的問題,成佛與不成佛是我們眾生界的問題,與整個本來法界無關(guān)。
佛陀又是站在什么立場來講的呢?
像《文殊般若經(jīng)》里講:如是諸佛,這些無量無邊的諸佛,經(jīng)過無量始劫來救度眾生,使一切眾生能夠圓滿成就成佛,結(jié)果眾生界不增不減。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這是由于法界立場來看,從法界立場來看,世界本無生滅,所以沒有成佛與不成佛的問題,所以要成佛是因眾生有輪回才要成佛,有染才要成佛,要破除無始無明才有辦法成佛,如果從來沒有無明或非無明,怎么會有成佛與不成佛?所以法界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就我們而言,有沒有成佛或不成佛的問題呢?有!
那成佛之后有沒有成佛與不成佛的問題?
這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因為離于眾生界對待,在法界中安住的時候,眾生一切根本沒有成佛與不成佛的問題。但是如果還入這個世界當(dāng)中去救助眾生時,就有成佛與不成佛的問題,因為眾生現(xiàn)在尚未成佛,他有煩惱,我們要救助他。
但如果認(rèn)為眾生的煩惱固定不變,那么就完了,佛法要如何成就?要無有少法可得,才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救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督饎偨?jīng)》所講的就是這么清楚,亦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保腔鄣娜擞杏啦煌耸У墓饷餍那?。
微信分享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