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值得反省的代差與教育
前面費了不少的時間,反復講述了近代一個世紀以來文化和教育在歷史上演變的陳跡,其目的,為了使我們現代的青少年們,了解有關這一世紀的思想和心理問題的來因去果,而后才能真正深入其中心,探討其得失,也才知道如何自強自發(fā)地擔負起這一代應負的責任,以及如何建立今后文化思想的方向。現在要講的,將是銜接我們這一代切身的問題。但是其中還有不少的因素,牽涉廣泛,無法一一剖析,只是略說端倪,以資啟發(fā),希望有志之士自尋答案而確立自身的作業(yè)。
由于前面的講述,我們至少知道過去有關東西文化、語文的交流工作,以及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演變情形,已經有了百年前后的歷史,換言之,橫亙在我們面前的種種問題,例如:東西文化思想的交流、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等等,仍然逗留在將近百年以來的老問題上,到目前為止,并無特別翻新之處。同時也由此可知重新整建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絕不是但憑一時的意氣,可以立竿見影,一蹴而就,僥幸而得的。并且也由此可知其中根本就沒有什么代差、代溝等的存在。現在青少年們所夢想以赴,憤慨以求的,也是上一代所希求的目的;現在青少年們的感受,也正是上一代慷慨悲歌的情形。只是時代環(huán)境的不同,彼此面對的景象各別而已。規(guī)規(guī)矩矩來說,上一代的老少年們,由于年齡隨時代的消失,意志隨歲月的凋逝,精神隨體力的衰歇,把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愿望,寄托在下一輩后起之秀的身上。因此,從表面看來,老少兩代的思想與作風,在形式上縱有差異,但在實際上,卻正如接力賽,互相銜接,上下兩代哪里真有一道鴻溝的間隔呢!如果真有代差、代溝的存在,人類的歷史一定會有絕無僅有或一段真空的現象出現。那么,歷史事實與歷史哲學的本身,都成為廢話而不通了!事實上,歷史的演變也正是銜接性接力的變異,絕無一個無因而來的可能。因此,歷史哲學仍然具有它值得研究探尋的價值。
文化史上的一筆呆帳
現在我們舊話重提,再從滿清末代廢除科舉取士與改革教育制度談起,由咸豐時代的學習西洋文學,出洋考察,成立同文館,翻譯西書,以及到了光緒初年廢除各省州縣的書院制度,成立學堂,和正式設立北京大學堂的一連串的事實開始,將近一百年來的文化輸入,和東才西學的成績,它在歷史上究竟有些什么交替?而且一般正式從西學東來的前輩學人們,他們?yōu)槲覀兊膰颐褡逵志烤棺髁四男嶋H的貢獻?當然啰!除了從事有關應用科學而默默無聞的建樹者,值得我們予以相當的崇敬以外,其余的,實在不敢期期奉承。此所以我們在這一時代中,不及東鄰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前的進步之故。固然,我們也不能隨隨便便就將這個重任,冒然地加付在他們的頭上,況且其中還有許多阻力的因素,絕非驟然可以消除的;例如歷史文化舊包袱的拖累,以及新舊思想一時難以融通的差異,因此才有上一代勞而無功的結果。但從春秋責備賢者的意義來看,卻也不能輕易地推掉中國文化人的責任?。?/p>
先從小學教育的課本說起
講到這一世紀教育上的沿革,我們必須要從教育的宗旨和內容說起。同時更需要從基本教育中小學的教育說起。關于過去童稚開始接受教育的情形,我們已略如前面所講,雖然并無明文規(guī)定它的宗旨,大體上都是以人格的養(yǎng)成為教育徹始徹終的精神。至于上下二千年來教育的內容,都以四書、五經為教材的主要中心。除此之外,雖然另有如《三字經》、《千字文》等一類的書,也只能算是輔助性的讀物。自從西風東漸促使教育改制以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念,以經、書為主的一貫教育,始終還是一仍未變。盡管有人表示反對。但過去數十年來的確是如此。后來由改制而注意到小學教育的課本,根本撇開舊套,從教習兒童的識字教育開始,但還是走的《禮記》文化的老路線,采用小學、訓詁的精神,配合西方文化的看圖認字的教學方法,因此而有了人、手、刀、尺、山、水、田、狗、牛、羊等初級小學課本的出現。從此而再演變,便又改的課本,作為小學小貓三只四只、貓兒叫,狗兒跳一類低年級的讀物。再往后的一再改變,便到了現在的開學了!開學了、老師早,老師好的課本了??上沂诌呝Y料不夠,如果資料齊全的話,就可以把這幾十年來所有課本內容的改革,作有系統的研究,那么一定會發(fā)現許多道理和足資反省、檢討的地方。如果有人拿這資料作一篇《二十世紀中國中小學教育課本的改革和文化思想之演變關系》的論文,保證一定可以拿到一個學位。
當時有關這些課本的改革問題,都是經過慎重的研究和考慮,尤其須要根據國家教育政策和教育學、兒童教育心理等等學理的依據,并無隨便亂來的嫌疑。至于人格養(yǎng)成的教育,則只歸公民課本去負責(舊式的公民,叫作修身)。大家都是身歷其境,都有受過這一教育方式的實際經驗,不必再作詳說。尤其像我們列入上一代的老少年們,親自有過新舊不同的教育經驗者,對此看得更為清楚。必然承認新時代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對于開啟國民知識和普及教育的效果,的確迥非前代可比。但是知識并非就是學問,人格養(yǎng)成和國家民族文化精神的栽接,并非有了知識就能成功的。尤其對于兒童教育來說,問題更為嚴重。因為我們現在所采用的教育方法,為了配合當前時代的需要,大體上都是傳授知識和技能,并沒有真正考慮到國家民族承先啟后的百年大計。舊式的教育,雖然也沒有明文確定是為這一目的而教育,但幾千年來的一貫精神,實在是與此目的相契合的。
現在為了面對當前時代的需要而傳授知識和技能,那么,所有教育措施,就只看時代的趨向、社會的需要而決定教育的方向。因此,就無法以教育思想來開辟時代而領導新時代了。尤其為了語、文合一而采用的課本,對于知識的傳授和傳播,收到眼前的功效確實不少。但是距離中國文化的本位,就愈來愈遠了。我們所謂的中國文化的寶庫,都在上下五千年的古典書籍里,但是古書都用文言寫成的。我眼見現代的青少年們,雖然愛好中國文化,有心要想研究中國文化,基本上就讀不通古書,打不開這個上下五千年寶庫的鎖鑰,因此只有望洋興嘆,左顧右盼的盡是一片茫然了。
以考試為學問的流弊
并且最不可解的,我們現行的小學課本,與中學、大學并非都能銜接。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拚命教兒童們背誦現行課本上的許多大可不必要的知識,來準備月考和期考。因此弄得有心望子成龍的家庭,比較上進的子弟,三更燈火五更雞背書作功課,比起科舉時代的考功名、背八股,更加嚴重。當時為了考功名,背經、書,背了以后,一輩子受用不盡而學無止境。只要問一問,我們現代六、七十歲以上有所建樹的老少年們,請他們平心靜氣地談一談,哪一個的學問知識不是從這種舊教育方式中打下基礎??墒乾F在我們花費了無價可比的下一代童年時代的時間和精力來背課本,弄得頭腦呆板,眼睛近視,背熟了以后,除了應付一級一級的考試以外,便等于毫無用處。一考上了中學,小學讀的書就等于白費??忌细咧?,初中的書是白讀了??忌洗髮W,中小學的書等于無用。大學畢業(yè)以后,踏進各階層社會來做事,無論如何專門,也會感覺到所學與所用,完全毫不相干。除非還要為一輩子的考試再接再厲,那才還有些用處。因而,正常情況下,或者在大學畢業(yè)以后,才需要正式開始重新讀書求學。
有一次和一位學師范教育的同學談天,偶然講到這些問題,我問他說:我們現在教育的真正價值在哪里?他嘆了一口氣,笑著對我說:為了考試。由小學考中學,中學考大學,考研究所,考出國,考種種和種種的考。考過了一生,然后方有資格稱顯考和皇考。這真是一個語重心長的幽默??荚囀侵袊幕赜械膭?chuàng)作制度,法良意美,素來為外人稱道贊譽的。誰知到了現在,一考之弊至于如此,因此而形成現在青少年們的思想與心理潛在的抗拒意識,也是相當嚴重的因素之一,的確不能掉以輕心而疏忽置之的。如果以時代觀點,從西方文化的教育制度來講,無論歐、美各國的小學教育,其課本與作業(yè),也有考試,但輕松而活潑,收效的現象也絕不像我們的情形。至少目前美僑在我們這里的教育,也可以值得借鏡而窺見其一斑的。
新式與舊制小學的差距
其次,講到有關幾十年前小學教育制度的內容和現在的情形,更會使人引起教育史上的滄桑之慨!如果一定說現在的老少兩代存有代溝或代差的話,所受教育制度內容的影響,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過去的小學,由舊式到新時代,制度還未十分完備。小學教育,便有初級小學與高等小學之分。如果再向前推,又有舊制的高等學堂之別了。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由清末以來的教育改制資料,便可知舊制的高等學堂,它的性質相當于現在的完全中學。再進一步,便是舊制所稱的大學堂了。至于綜合舊制的初級小學和高等小學來講,它的性質,等于現在的完全小學。但在幾十年前的小學,由初級到高級,不但對于西方文化的英文、算學等基本教育,已經列為必修而有相當的程度,而對于中國文化的傳統教授,大體上還是因襲舊式的精神,保持傳統的讀書風氣。因此倒退回去幾十年來講,那個時代一個畢業(yè)于高等小學的優(yōu)秀學生,他的知識程度、學問修養(yǎng)和見解,比起現在一個畢業(yè)于完全中學的學生,實在高明得多。如所周知,在這個時代幾十年來很多對國家社會有建樹的人物,無論在黨政、軍事或文化教育、工商各界出人頭地的,他的學識基礎的深度,都是由于舊制小學和依照舊式讀書的教育成果。其實,這是我們這一代老少年們大家心照不宣的老實話,我相信他們大家也都有同感,只是不肯出之于口而已。
我們現在社會安定、經濟進步的一代,國家花了經費,普及了國民教育,何以在完整的國民教育制度下,反不如其初也?而且反因教育的普及,促使青少年思想與心理上的彷徨,這又是什么原因?實在值得深思反省。老實說,這幾十年來,如果只靠普通學校教育的方法,恐怕中國文化的精神,早已淪陷無遺了。當然,我所知不及的地方,或許很多,但是,如果這一代中,真正親自接受過新舊教育與普通學校教育和軍事學校教育的,或者對我所說會予首肯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