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聞: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三回拜德云比丘
參妙峰德云長老 問法得憶念諸佛
智慧光明普見法 證入發(fā)心住境界
善財童子自告別了文殊師利菩薩以后,直向南行,到達勝樂國,登上妙峰山。為了尋訪這位行蹤不定的德云比丘,善財童子經過七晝夜,終于見到德云比丘在另一個山頭上徐步經行。①
善財童子前去向德云比丘頂禮、右繞②后說:“圣者,我早已發(fā)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可是我還不知道菩薩應怎樣學修菩薩行?乃至怎樣從普賢的大行中,很快得到圓滿?我曾聽文殊師利菩薩為我介紹說,你圣者善能誘導教誨于我,令我修菩薩行。我愿圣者大慈大悲為我宣說:菩薩是怎樣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
德云比丘聽到善財童子的來意后,贊嘆說:“善哉!善哉!你這位善男子,已經發(fā)了無上正等正覺的道心,你又能請問諸菩薩所修的行門,你有這樣的誠心,真是難能可貴啊!”
德云比丘鼓勵善財童子說:“這種不容易求得的菩薩行,你能求得;這種不容易求得的菩薩境界,你也能求得;這種不容易求得的菩薩出離三界之道,你也能求得;這種不容易求得的菩薩清凈道,你也能求得;這種不容易求得菩薩清凈廣大的心,你也能求得;這種不容易求得菩薩成就的神通,你也能求得;這種不容易求得菩薩示現的解脫門,你也能求得,這種不容易求得菩薩示現于世界的一切作業(yè)境界,你也能求得;這種不容易求得菩薩生死、涅盤門③,你也能求得;這種不容易求得菩薩觀察“有為”④“無為”⑤,你也能求得明了;這種心無所著的智慧,就能速滿普賢行愿?!?/p>
接著,德云比丘向善財童子介紹了自己所修的“憶念一切諸佛、智慧光明普見法門”,以及修學這些念佛法門⑥的方法和境界。他說:“這一智慧光明普照的念佛法門,能使我常見到一切諸佛國土的種種宮殿,完全莊嚴的清凈境界。又有使一切眾生念佛的法門,隨順一切眾生心所歡喜的,完全令他們見到佛,而得到清凈的妙道。又有使眾生安住于佛的十力中,而念佛法門能令眾生證入佛的十力。又有使眾生安住在念佛法門,能見無量佛,聽聞正法。又有照耀諸法的念佛法門,能完全看見一切諸世界中,眾生所造的業(yè),平等無差別的諸佛大海。又有證入不可見處的念佛法門,完全看見一切微細的境界中,諸佛自在神通的事情。又有能住于諸劫中的念佛法門,在一切劫中,能常見到如來的所行所作,無有暫舍。又有住于一切時念佛法門,在一切時都常見如來,和佛同住,不舍離的境界。又有住于一切佛剎的念佛法門,在一切國土中,都看見佛身,相好光明超過一切,沒有可以與之相比的境界,又有住于一切世的念佛法門,能隨順自心之所欲樂,而普遍見到三世諸佛的境界?!渌€有住于一切境界的念佛法門、又有住于寂滅的念佛法門、又有住于遠離的念佛法門、又有住于廣大的念佛法門、又有住于微細的念佛法門、又有住于莊嚴的念佛法門、又有住于能事的念佛法門、又有住于自在心的念佛法門、又有住于自業(yè)的念佛法門、又有住于神變的念佛法門、又有住于虛空的念佛法門等等。德云比丘認真而謙虛地說:“我只得到這憶念一切諸佛境界的三昧,以智慧光明普見一切諸佛的法門,但我豈能了解說一切諸菩薩無邊的智慧和清凈的行門呢?善男子,在南方有一個國家,名叫海門,在那里有一位圣人比丘,名叫海云。這位比丘以觀海為法門,以普眼法云潤澤一切,你可以前去,請問他:菩薩應怎樣學習菩薩行,修菩薩道?海云比丘能為你詳細分別解說,令你發(fā)起廣大善根因緣,海云比丘將會令你證入廣大的助道位。”
善財童子在德云比丘處,學習到了“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能光明普見法門”和指引后,即向德云比丘頂禮、右繞,然后告辭而退,去尋訪他的第二位善知識。
[注一]經行:是在一定的地方,繞圈回旋,來來去去散步,叫做經行。這是為了防止坐禪時發(fā)生睡眠狀。經行又可養(yǎng)身療病.《十誦律》:經行有五種利益:①輕健、②有力、③不病、④消食、⑤意堅固?!度x經》:有五處可經行,①閑處、②戶前、③講堂前、④塔下、⑤閣下。
[注二]右繞:佛教禮敬儀規(guī)之一,即圍繞佛、尊者、塔右繞(即順時針方向行走)一圈(或稱匝)、三圈或百千圈,表示敬意。
[注三]生死門涅盤門:不住涅盤是生死門,不住生死是涅盤門。
[注四]有為,原意為“造作”、“有所作為”,亦稱“有為法”,與“無為”相對,泛指一切處于相互聯(lián)系、生滅變化中的現象,以生、住、異、滅為其特征。特指人的造作行為。
[注五]無為,亦稱“無為法”。與“有為”相對,指非因緣和合形成、無生滅變化的絕對存在。原是“涅盤”的異名。
[注六]念佛法門:此處簡略,可詳閱原經文。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智若愚通行之法,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