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給孤獨之死
第六章 給孤獨之死
關于大施主給孤獨之死的事件,記載于《給孤獨教誡經(jīng)》(Anathapindikovada Sutta,MN 143)中。長者第三度罹患劇痛之病,日益嚴重,不見起色,他再度請求沙利子尊者與阿難達尊者協(xié)助。
沙利子的開示
當沙利子看見他時,他知道給孤獨已瀕臨死亡,并給他如下指導:
長者!不要執(zhí)著六根,勿于它們生貪欲識。不要執(zhí)著六境,勿于它們生貪欲識。不要執(zhí)著六識、六觸、六受、六界、五蘊與四無色界。不要執(zhí)著任何所看到、聽到、感受、認知、想像與心中觀察的事物,勿于此生貪欲識。
給孤獨必定用心跟隨這個詳細說法,他邊聽邊跟隨睿智圣沙利子的指導方式修行。指導結(jié)束時,給孤獨熱淚盈眶,阿難達慈悲地問他是否不舒服。但給孤獨回答:「阿難達尊者!我并沒有不舒服。我已服侍大師與僧團甚久,但我之前從未曾聽過如此深入的開示?!?/p>
然后,沙利子說:「長者!這種深入的談話并不適合白衣信眾;它只適合出家眾。」
給孤獨回答:「沙利子尊者!請讓白衣信眾也能聽到這些教法。有些人的見解只受到些微障蔽,如果他們聽不到這種教法,將會迷失;有些人也許可以了解?!?/p>
佛陀教導僧俗二眾方法的根本差異
佛陀先前說法的差別很重要。我們在此考量的是終極問題究竟解脫,不只是理論基礎,而是修行。
給孤獨身為初果弟子,知道五蘊聚合的無常本質(zhì),他自己也說過無常、苦與無我的三法印。介于只是聽聞與思惟它們,以及實際修行與將之運用在自己身上,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佛陀用來教導在家眾與僧眾方法之間的根本差異,就是建立在這個差別上。
對在家人來說,內(nèi)觀諸法的本質(zhì)是「智」的范疇,這教法起初也是對僧眾說的。但許多比庫已更進步,佛陀因此再介紹于此世就能導致完全解脫的修行。唯有了解沙利子的解說是逐步趨入涅槃的實修法,我們才能了解為何給孤獨從未聽聞過這種方式的核心說法。
在他瀕死的時刻,他已遠離世俗掛慮,放棄對世間財物與身體的貪著,唯有一心念法,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處境和最進步的僧團相當。在這種情況下,沙利子才可能給他這種具有最大效益的指導。
命終轉(zhuǎn)生都西答天
在如此向給孤獨建議之后,兩位長老便離開。不久之后,給孤獨長者便命終轉(zhuǎn)生都西答天(Tusita),他的幺女已早他一步住在這里。由于虔信佛陀與僧團,他以年輕天神之身,威光赫赫地出現(xiàn)在揭答林精舍。他走向佛陀,向他禮敬之后,說出以下偈:
于此揭答林,
仙人僧住止,
法王亦住此,
增我歡喜心。
深信凈戒業(yè),
智慧為勝壽,
以此凈眾生,
非族姓財物。
因此有智者,
為自身利益,
應細察佛法,
于此得清凈。
大智沙利子,
正念常寂默,
閑居修遠離,
初建業(yè)良友。
說完之后,天神頂禮世尊,右繞三匝,消失不見。
隔天佛陀告知僧眾發(fā)生之事。阿難達立即說:「這位年輕天神一定是給孤獨,因為給孤獨長者對沙利子尊者充滿信心?!?/p>
佛陀告訴阿難達:
薩度(sadhu),薩度(sadhu)!阿難達!只要依思擇而得,即由彼而得。那年輕的天神即是給孤獨。(SN 2:20; MN 143)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