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上師:舍利弗阿毗曇論禪定品學記講義
《舍利弗阿毗曇論禪定品學記講義》
(選自《戒定慧基本三學》)
丁丑年七月廿五日開講
阿毗曇(P217)
“阿毗達磨”之舊稱。亦名對法,此法對于無住涅槃,能說諦菩提分解脫門等故。亦名數(shù)法,于一一法,數(shù)數(shù)宣說,訓釋言詞,言相共相等,無量差別故。亦名伏法,由此具足論處所等,能勝伏他論故。亦名通法,由此能釋通素怛纜義故(素怛纜者,謂能貫穿,依故、相故、法故、義故)。
《俱舍頌疏》云:“凈慧隨行名對法,及能得此諸慧論”。
勝義對法自性對法──凈慧
隨行對法──隨行
世俗對法方便對法──諸慧
資糧對法──諸論
《麟記》云:“通四圣諦者,前勝義法唯是涅槃(滅諦攝),不通余諦。今法相法,非唯涅槃,亦兼余諦,故言通也。言圣諦者,諦謂審實無倒之義,如經言:‘月可令熱,日可令冷,如來說苦,實是苦法,不可令樂,故名為諦?!治ㄊト?見不謬故,但名圣諦?!?/p>
色法──道共戒無表
心法──第六意識
大 地 法──受、想、思、觸、欲、念、 作意、勝解、三摩地
心所法大善地法──信、勤、行舍、慚、愧、無貪、無嗔、不害、輕安、不放逸
不定地法──尋、伺
不相應行法──得、生、信、異、滅
生得慧──生便得故
聞慧──聞教成故
思慧──因思起故
修慧──從定生故(定名為修,熏修于心,令成功德,無過于定,獨名為修)
一、《集異門足論》二十卷 一萬二千頌 佛在世時舍利弗造
二、《法蘊足論》十二卷六千頌佛世時大目犍連造
三、《施設足論》一萬八千頌 佛世迦多行那子造
四、《識身足論》十六卷七千頌佛滅百年提婆設摩造
五、《品類足論》十卷佛滅三百年世友造
六、《界身足論》三卷六千頌
《發(fā)智論》二十卷佛滅三百年迦多衍尼子造
(《施設足論》玄奘請來未譯,所余諸論均為玄奘翻譯)
勝義阿毗達磨無漏五蘊(凈慧隨行)
色蘊──道共無表
受蘊──隨行中受心所
想蘊──隨行中想心所
行蘊──除受想外,諸余隨行心所、四相及得
識蘊──凈慧相應心王
波羅提木叉者,戒也。(P219)
一、 別別解脫戒──七眾各各相續(xù)不同,緣位有異,作能各別不同之解脫方法也。
二、 具足解脫戒──初趣入解脫住位者,依于決定出離心,發(fā)起求受具足戒,各各真實完全解脫之道,成就佛及諸大無學等各各正直之行為故。
分別解釋有三:
一、 方便解脫──穩(wěn)實究竟解脫之善巧故。
二、 易易解脫──不迂回曲折故,不東西錯亂故,不前后顛倒故,直行通達、趣大道故。
三、 決定解脫──法數(shù)具足,法行實踐,法系貫聯(lián),配組嚴密,即是凈法緣起因果,如如理事偕行,是故解脫決定。古云“保解脫?!?/p>
如是波羅提木叉,佛說有四義,所謂攝持住處、威儀、行根、面首。(P220-221)
一、 威儀者:或有人以為裝模作樣,初學非裝不會,初在人前裝,次在天人前,對鬼神亦裝,隨裝上十年成為習慣,即不裝自成矣。威儀攝一切戒,凡犯戒皆破威儀也。
二、攝持住處:謂攝取于僧,是具大悲心者之事,故宗喀巴大師說:“無悲心者,不能學戒也。”
三、行根者:謂三業(yè)之行動,六根皆如法。
四、面首者:慈悲表現(xiàn),誠中形外之相,三十二相是如來之面首。
廣釋:
一、 攝持威儀:威者,依于親證真如之體智,發(fā)起后起果道諸智之表相顯現(xiàn)也。不怒而威、不言而從、見者得利。儀者,肅恭仁慈,好道專精,行動海潮,坐立妙高,福行勝業(yè)圓成之表現(xiàn)也。初學者,行住坐臥,嚴正如律,敬佛法僧,四依六和,瞋打罵弄,安忍如如,知足少欲,淡然閑定,自他利行,精進無畏。
二、 攝持住處:住處者,依受戒得,同一居止,布薩羯磨,如法結界,秉律和合修行之處所,于中僧眾,互相教授,共相愛語,展轉覺悟,歡喜安樂,未信者信,乃至正法久住,如水乳合,作二利事。
三、 攝持行根:行者,身心動相總為行蘊,此中所取,攝入令入善十一中。根者,總二十二,此中所取,持彼信等五根,轉成五力乃至成三無漏根。依此眾善根力,攝持凈戒、律儀、眼等諸根,隨順律儀,乃至進入定共、道共律儀,隨于何時何地,六根清凈,行此調伏,動止如法,乃至照見無我,見義勇為,舍身精進,是比丘自分行持之功用力能,亦名之為轉依。
《俱舍論頌疏》(卷二)云:“法一分是根,并內界十二?!?/p>
眼根────眼界
耳根────耳界
鼻根────鼻界
舌根────舌界
身根────身界
女根
男根
命根
意根────七心界
樂根
苦根
憂根
喜根法界一分
舍根
信根
勤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未知當知根
已知根三無漏根
具知根
四、 攝持面首:隨慧轉心,令成慈悲和悅,近人之態(tài),乃至相好成就。從于平等解脫之心,離欲出家受戒,攝持廣大威儀教法,依止如律僧團,隨眾習持,轉變諸根,成就凈體,增上定共道共、隨心清凈、無漏悲憫之德,發(fā)現(xiàn)悅人樂眾、方便善巧之相,及和雅無礙之聲教,乃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于語默坐起行事之間,若誰見者,發(fā)生樂喜之心、使人愛敬不忘之力也,亦名百福莊嚴。
三惡行三妙行(P221)
三惡行:三業(yè)不善,名三惡行,意惡行中,非直意業(yè),及取貪嗔邪見,亦名意惡行。三妙行:翻三惡行,謂身語意,一切善業(yè),及非善業(yè),無貪無嗔正見也。亦名三清凈,通有漏善有無漏善。(《俱舍論頌疏》卷第十六)
五種留限(P229)
《俱舍論頌疏》(卷十五
)云:“若人不作五種定限,方可受得別解脫戒。謂有情,支,處,時,緣定。有情定者,念我唯于某類有情,當離殺等。言支定者,念我唯于某律儀支能持不犯。言處定者,念我唯于某類方域,當離殺等。言時定者,念我唯于某日月等時,能離殺等。言緣定者,念我唯除斗戰(zhàn)等緣,能離殺等。若作五種定限受者,不得律儀,但得律儀相似妙行。”
沙門婆羅門(P230)
《俱舍論頌疏》(卷第二十四
)云:“凈道沙門性,……,解脫道及滅。凈道沙門性者,謂諸無漏道名為凈道。此之凈道,是沙門性,懷此道者,名為沙門。沙門此云勤息,謂無漏道,以能勤勞息煩惱故。”即前所說真沙門性,經亦說名婆羅門性。婆羅門者,此云凈志,遠煩惱故,與勤息義同也。
一切煩惱使結(P232)
《俱舍論頌疏》(卷二十一
)“結九物取等,立見取二結。”
《順正理論》云:“于境于生,有系縛能,故名為結?;蛴写斯?令諸有情,合眾多苦,故名為結。是眾多苦惱安足處故?!?/p>
1、愛結──────三界五部── 十五
2、恚結──────欲界五部── 五
3、慢結──────三界五部── 十五
4、無明結─────三界五部── 十五
身見───三界苦(三)
5、見結邊見───三界苦(三)十八
邪見───三界四部(十二)
6、取結見取───三界四部(十二)十八
戒禁取──三界苦、道(六)
7、疑結──────三界四部──十二
8、嫉結──────欲界修───一
9、慳結──────欲界修───一
──────────────────────────
總:九結 ──────────── 一百事為體
慚、愧
“不重賢善名為無慚也。謂于功德及有德人無敬無崇無所忌難無所隨屬說名無慚,即是恭敬所敵對法。言功德者,戒定慧功德也。有德人者,具戒定慧人也。無忌難者,無畏懼也。不隨屬者,不作弟子禮也。于罪不見怖者,釋無愧也。謂諸善士所呵厭法。說名為罪,于此罪中不見能招可怖畏果,說名無愧。此中怖言,顯非愛果能生怖故。有余師說,于所造罪自觀無恥說名無慚,觀假無恥說名無愧。慚愧差別,翻此應知。謂翻初釋,有敬有崇有所忌難有所隨屬說名為慚,于罪見怖說名為愧。翻第二釋,于所造罪自觀有恥說名為慚,觀他有恥說名為愧?!?《俱舍論頌疏》卷第四
)
四修定(P236)
《法蘊足論》(卷七)云:“有四修定,何等為四?
(一)謂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現(xiàn)法樂住。(二)復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殊勝智見。(三)復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勝分別慧。(四)復有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證得諸漏永盡?!?/p>
《集異門足論》(卷七)云:
(一) 云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現(xiàn)法樂住?答:于初靜慮所攝離生喜樂俱行心一境性,若習、若修、堅作、常作、精勤修習,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現(xiàn)法樂住。
(二) 云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最勝知見?答:于光明想俱行心一境性,若習、若修、堅作、常作、精勤修習,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最勝知見。
(三) 云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勝分別慧?答:于受想尋觀俱行心一境性,若習、若修、堅作、常作、精勤修習,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勝分別慧。
(四) 云何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諸漏永盡?答:于第四靜慮所攝清凈舍念俱行,阿羅漢果無間道攝心一境性,若習、若修、堅作、常作、精勤修習,是名修定若習若修若多所作,為能獲得諸漏永盡。
四圣種(P249)
一、比丘隨得衣服便生喜足。
二、比丘隨得飲食便生喜足。
三、比丘隨得臥具便生喜足。
四、愛斷樂斷,精進隨學,于斷愛樂;愛修樂修,精進隨學,于修愛樂。
四行(四通行)(P251)
《集異門足論》(卷七)云:“四行者: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云何苦遲通行?答:靜慮不攝,下品五根,是名苦遲通行。云何苦速通行?答:靜慮不攝,上品五根,是名苦速通行。云何樂遲通行?答:靜慮所攝,下品五根,是名樂遲通行。云何樂速通行?答:靜慮所攝,上品五根,是名樂速通行?!?/p>
業(yè)道(P255)
《俱舍論頌疏》(卷第十七
)云:“此中三唯道,七業(yè)亦道故?!?/p>
貪等三為思所游履,故唯道,業(yè)之道故,立業(yè)道名。前七是業(yè),身語業(yè)故,亦業(yè)之道,思所游履故。業(yè),業(yè)之道,立業(yè)道名,上業(yè)身語業(yè),下業(yè)等起思,故業(yè)道者,具顯業(yè)道,業(yè),業(yè)道義,雖不同類,業(yè)道名同。
復次,不善根相應法,不善根所起,無緣非受法,是名惡不善法。(P255)
《俱舍論頌疏》(卷第十三
)云:“勝義善解脫,自性慚愧根,相應彼相應,等起色業(yè)等,翻此名不善?!钡绕鹕普?謂身語表、無表業(yè),四相,得,二無心定。
三不善根(P255)
《俱舍論頌疏》(卷十九
)云:“不善根欲界,貪嗔不善癡?!辈簧瓢V,簡身、邊見相應癡。不善根之義:一、唯不善;二、是根本煩惱;三、與一切不善為根。
(P258-259)
三摩呬(xi)多──等引,平等能引(功德),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發(fā)故,若無心位能引平等根大故。唯定非散,通有心無心。
三摩地──等持,平等持心,令專一境,有所成辦。唯有心,通定散。
三摩缽底──等至,通有心無心,唯定非散。有心,約離沉掉,平等而至此定;若無心,約定中四大種平等。
何謂七共欲染?
有一好種姓婆羅門。往至如來所。到已問訊。卻坐一面。問世尊曰。瞿曇沙門。自是梵凈行不。世尊答婆羅門。若言正梵凈行者。我是也。以何緣故。婆羅門。我梵凈行。不缺不荒不垢穢。婆羅門復問。瞿曇沙門。梵凈行荒缺垢穢也(耶)。世尊答曰。梵凈行有荒缺垢穢。婆羅門復問。云何梵凈行有荒缺垢穢。⑴世尊答?;蛴腥搜?。我是梵凈行者。雖不與女人交通。然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調身。以為喜樂。以為氣味。告婆羅門言。是謂共欲染非清凈梵行。有荒缺垢穢。未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我謂此未脫于苦。⑵復次。婆羅門。或有人言。我是梵凈行者。不與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調身。然親近女人言說戲笑調弄。以為喜樂。以為氣味。告婆羅門言。是謂共欲染非清凈梵行。有荒缺垢穢。未脫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我謂此未脫于苦。⑶復次。婆羅門?;蛴腥搜?。我是梵凈行者。不與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調身。不親近女人言說戲笑調弄。然與女人對目相視。以為喜樂。以為氣味。告婆羅門言。是謂共欲染非清凈梵行者。有荒缺垢穢。未脫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我謂此未脫于苦。⑷復次。婆羅門?;蛴腥搜?。我是梵凈行者。不與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調身。不親近女人言說戲笑調弄。不與女人對目相視。然障外聞女人音聲歌舞語笑啼哭。以為喜樂。以為氣味。告婆羅門言。是謂共欲染非清凈梵行。有荒缺垢穢。未脫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我謂此未脫于苦。⑸復次。婆羅門?;蛴腥搜浴N沂氰髢粜姓摺2慌c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調身。不親近女人言說戲笑調弄。不與女人對目相視。不于障外聞女人音聲歌舞語笑啼哭。然憶念女人曾共從事戲笑言語相娛樂時。以為喜樂。以為氣味。告婆羅門言。是名共欲染非清凈梵行者。有荒缺垢穢。未脫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我謂此未脫于苦。⑹復次。婆羅門?;蛴腥搜?。我是梵凈行者。不與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調身。不親近女人言說戲笑調弄。不與女人對目相視。不于障外聞音聲歌舞語笑啼哭。不憶念女人曾共從事戲笑言語相娛樂時。然見長者或長者子以五欲具足相娛樂時。以為喜樂。以為氣味。告婆羅門言。是名共欲染非梵凈行者。有荒缺垢穢。未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我謂此未脫于苦。⑺復次。婆羅門?;蛴腥搜?。我是梵凈行者。不與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調身。亦不親近女人言說戲笑調弄。不與女人對目相視。不于障外聞女人音聲歌舞語笑啼哭。不憶念女人曾共從事戲笑言語相娛樂時。不見長者及長者子以五欲具足相娛樂時。然愿生天上故行梵凈行。我以此戒。以此道。以此苦梵凈行。令我作天王?;蜃鬏o臣。以為喜樂。以為氣味。告婆羅門言。是名共欲染非梵凈行者。有荒缺垢穢。未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眾苦聚集。我謂此未脫于苦。復次。婆羅門。此七共欲染。我觀于內心。設當七共欲染未斷。我亦不自說有正梵凈行。婆羅門。以我七共欲染斷故。說有正梵凈行。得無所畏。是名七共欲染。(“案”通“按”)
《舍利弗阿毗曇論》卷第十九《非問分·煩惱品》
思考題
1、 何謂“阿毗曇”?主要意義有幾?
2、 依《俱舍論》文釋“對法”。何謂“勝義對法”、“世俗對法”?
3、 試述“四慧生起之層次”及與“凈慧”之關聯(lián)。
4、 從“因緣具足,則能得定”中,得何啟發(fā)?
5、 因緣不具足有幾種表現(xiàn)?
6、 得定之助行有幾?試一一述其名。
7、 “助行十三”可如何分類?
8、 何謂“助行”?對正行有無聯(lián)系?
9、 “正行”有幾?可分幾類?斷、修之關系如何?
10、 論中“助行、正行”皆以比丘為稱,是何意趣?
11、 何謂“波羅提木叉”?
12、 “愛護別解脫戒”,什么叫愛護?如何培養(yǎng)愛護心?
13、 愛護別解脫戒之修學重點分幾?
14、 云何隨順戒?
15、 對戒如何生信?如何能生歡喜?為什么要尊重?
16、 對自身持戒如何要求?于犯戒人應如何對待?
17、 什么叫“不放逸”?具體怎樣做才叫不放逸?
18、 什么叫“以戒為門、為足、為因”?
19、 云何能生善法,具足成就?
20、 愛護別解脫戒的核心在哪里?
21、 波羅提木叉,佛說有四義,哪四義?其中哪一是總相能近攝余三?
22、 云何稱“威儀”?
23、 攝持威儀,有何利益?
24、 何謂“住處”?
25、 處僧團內,應如何作?
26、 何謂“行根”?
27、 “行根”從何下手?
28、 何謂“面首”?
29、 “護持威儀行,是謂愛護別解脫戒”詳釋其所以然。
30、 成就威儀行,主要有幾個方面?
31、 何名“非威儀行”?
32、 云何名“成就威儀行”?
33、 何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34、 何謂“三惡行”?
35、 何謂“三妙行”、“三清凈”?
36、 “威儀行”第三個內涵是什么?
37、 “上座”有幾種?
38、 世尊所說上座頌是何?
39、 一般分上、中、下座,以何而分?為什么要分?
40、 上座對下座、下座對上座應如何作?
41、 何謂“己行處”?
42、 何謂“非己行處”?
43、 “六非己行處”是哪六種?
44、 何謂“他國非己行處”?若不遠離,有何危害?
45、 第三種“非己行處”是何?
46、 何謂“正舍離、緣舍離”?
47、 何謂“自國己行處”?
48、 “己行處”究竟有哪些?
49、 何謂“微戒”?何謂“金剛”?
50、 何謂“愛護微戒,懼如金剛”?
51、 試舉“懼微戒,如金剛”之實事實例?
52、 何謂“不離一切戒”?
53、 何謂“常持一切戒”?
54、 何謂“常住一切戒”?
55、 云何“持戒不瑕、不穢不垢、不懈不缺”?
56、 何謂“留限(定限)”?共有幾種?
57、 何謂“邪命”?一般說邪命有幾?
58、 嚴格說“邪命”是何?(依《俱舍論》)
59、 《舍利弗阿毗曇論》所說五種邪命是何?
60、 此五邪命,有何過失?
61、 “不俗不僧”指何等人?
62、 本論“善知識”與道次第“善知識”有相似處否?
63、 何謂“沙門、婆羅門”?
64、 述“持戒”之內涵是何?
65、 述“賢善”之內涵是何?
66、 何謂“貢高”、“恃”、“驕”、“慢”?述其同異?
67、 依本論“恃”有幾種?
68、 何謂“自滅、自入涅槃”?
69、 趣入解脫道之次第云何?
70、 何謂“應染處不染”乃至“應受處不受”?
71、 何謂“落盜戒人數(shù)”?
72、 何謂“信信”?
73、 何謂“慚”、“愧”?
74、 何謂“多聞”?
75、 何謂“精進”?
76、 何謂“念”?
77、 何謂“慧”?
78、 何謂“正見”?(釋“九毗缽舍那”)
79、 何謂“正思維”?
80、 何謂“正語”?
81、 何謂“正業(yè)”?
82、 何謂“正命”?
83、 何謂“正勤”?
84、 何謂“正念”?
85、 何謂“正定”?(釋“九奢摩他”)
86、 詳釋“五法蘊”?
87、 “解脫”有幾?一一詳釋之。
88、 何謂“結”?何謂“五順下分結”、“五順上分結”?
89、 何謂“解脫知見”?
90、 何謂“五成熟解脫想”?何緣此五名“成熟解脫”?
91、 何謂“有為解脫”、“無為解脫”?兩者有何關聯(lián)?
92、 何謂“四修定”?
93、 “定心自在”云何而得?(依《俱舍論》)
94、 何謂“慧解脫”、“俱解脫”?(依《俱舍論》)
95、 何謂“五解脫處”?
96、 “衣食知足”依何為標準?
97、 《瞿尼師經》無學比丘,當學十一事,哪十一事?
98、 海公引《瞿尼師經》密意何在?
99、 何謂“畜生論”?
100、 何謂“知時”及“善時”?
101、 何謂“識”?“知”與“識”差別何在?二者有何關聯(lián)?
102、 釋“共行慈、重行慈、究竟行慈”?
103、 試論“福德”與“智慧”之關系。
104、 何謂“常敬不離”?
105、 總結前所說“善知”與“善識”,如何名為“善知識”?
106、 “善親厚”,且述佛教之“親厚”與世間之“親厚”不同在何?
107、 述“善親厚”之原則及其利益。
108、 何者稱“凡夫持戒人”?
109、 何謂“堅信人”、“堅法人”?
110、 為什么要自類相同而作親厚?
111、 何謂“自共親厚”?
112、 云何“隨順、不離、相親近”?
113、 “善眾”與“善親厚”主要不同在何?
114、 何謂“心向彼、尊上彼、傾向彼、解彼”?
115、 何謂“根門”?
116、 如何“護攝根門”?
117、 如其不能,當如何作?
118、 得“根律儀”從何下手?
119、 “攝根”另有五法,是何?
120、 云何“飲食知足、知量而食”?(釋“食”、“知足”、“知量”)
121、 衣食知足知量,總科有幾?
122、 云何“不掉食”?
123、 云何“不貢高食”?
124、 云何“不為養(yǎng)身食”?
125、 云何“不嚴飾身食”?
126、 云何“但欲令身住”?
127、 云何“不起嗔恚”?
128、 云何“欲修梵行”?
129、 云何“斷故受、不生新受”?
130、 云何“為活命故食”?
131、 云何“舍憎愛金剛”?
132、 云何“不求利”?
133、 云何“勤力”?
134、 云何“樂行”?
135、 云何“勤精進,不睡眠”?
136、 何為“障礙法”?其中各障什么?
137、 為什么叫“障礙”?
138、 云何名“離障礙法”?
139、 斷五蓋有何層次?
140、 何謂“心垢”?
141、 云何五蓋是損智慧法?
142、 何謂“欲”?“五塵”何故名欲?
143、 “五塵”是否為欲之體?
144、 “真欲”是何?以何為證?
145、 聯(lián)系“真欲”,五欲中什么叫“ 欲”?
146、 云何為“惡不善法”?
147、 何謂“十不善業(yè)道”?解釋“十不善”及“業(yè)道”?
148、 何謂“相應不善”、“等起不善”?
149、 解釋“善之四種”與“不善四種”?
150、 何謂“三不善根”?
151、 試述本論所列由三不善根所生之諸惡不善法。
152、 何謂“十邪”?有何危害性?
153、 云何名“離欲”、“惡不善法”?
154、 云何名“有覺有觀”?
155、 何謂“離生喜樂”?
156、 云何名“覺”?
157、 云何名“觀”?
158、 云何名“喜”?
159、 云何名“樂”?
160、 云何名“一心”?
161、 “等引”、“等持”、“等至”三者何別?
162、 論中不嫌其煩釋“初”密意何在?
163、 就一般概念解釋,何謂“禪”?
164、 以本論初禪功德義相解釋,何謂“禪”?
165、 何謂“舍心垢”?
166、 觀禪行功德、智慧深淺,當于何處觀?
167、 何謂“現(xiàn)世樂行”?
168、 “明了”、“熾盛”、“清凈”指何?
169、 何謂“甚深妙義”、“專著智慧”?
170、 “復次,行人行覺觀”至“及余隨色”指什么?
171、 何謂“隨法非禪,是禪隨法”?
172、 得初禪定已,該怎么辦?
173、 論中釋“比丘身”應如何解釋?
174、 何謂“此身盡離生喜樂”?
175、 “善洗浴師,善洗浴師弟子”喻何法?
176、 “澡豆作摶”喻何法?
177、 何謂“不干不濕,內外和潤”?
178、 得定已,如何保持?
179、 云何“津”?
180、 云何“液”?
181、 云何“遍”?
182、 云何“滿”?
183、 “生”與“起”何別?
184、 何謂“觸”?有幾種?
185、 何謂“證”?
186、 何謂“微行”?
187、 農夫溉田喻配津液遍滿,如何配合?
188、 水還瀼水口,何喻?
189、 何謂“以皮住血”?
190、 論中如何“制止味定”?
191、 論中津液遍滿時,不應以身為境界,為什么?
192、 不應以身為境界,應以何法為境界?
193、 海公上師感嘆信仰如來及尊者教法,以何生大歡喜?
194、 得禪定離生喜樂已,有何禪報?
195、 禪報與十三助行,有何關聯(lián)?
196、 云何出生“炙、暖、熱、燃、焦”等五法?
197、 云何出生“厭惡”乃至“不除”等身心障礙之六法?
198、 云何除“身炙”等乃至“得樂無煩惱金剛”?
199、 得禪定后,顯發(fā)之功德云何?
200、 “我所非我有,我非我所有,我我所皆無有我”說此有何義利?
201、 何謂“七共欲染”?
202、 自觀內心,七共欲染斷否?該如何對治?
(圓滿于多寶講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