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經文中說“諸佛皆從此經出”,會是如實語、不虛誑語嗎
轉載自作者:離生別苑
金剛經與心經都是般若部的佛法經典。相比于大般若經,金剛經的篇幅雖然不是很長,卻也比只有260字的心經長了許多。心經很短,所以在經文中所能容納下的佛法概念并不會很多。心經中所提及的佛法概念大致有:菩薩、般若波羅蜜、空、五蘊、六根、六塵、十八界、十二因緣法、四圣諦、智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涅槃等等。在260字的心經中大概提及了12個佛法概念。那么比心經的經文篇幅長了20多倍的金剛經中所提及的佛法概念應該會比心經多出不少了吧。
金剛經中所提及的佛法概念大致有: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二類生、涅槃、四相、六塵、布施、持戒、如來、四果、阿蘭那行、天龍八部、般若波羅蜜、實相非相、忍辱波羅蜜、五眼、三十二相等等,滿打滿算也就20個左右,并不是很多。
或許你會說,有20個概念也不少了,可是你知道嗎,在大般若經中“空”的細分概念就有20個之多: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而且呢相比較于其他重要經典,金剛經中少了許多重要的概念,比如說:三昧、四大、四圣諦、五蘊、奢摩他、毗婆舍那、禪那等等。
當然了,每一部經的側重點不一樣,每一部經文中所提及的概念不盡相同也是合理的。金剛經中所提及的佛法概念并不多是事實,會讓人費解的是,在經文中說:“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從世俗的角度來說,如果一部經說“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那么這部經典中就該包含有“三昧、四大、四諦、五蘊、奢摩他、毗婆舍那、禪那”等等這些個重要的概念。
金剛經云: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金剛經的經文中缼了不少的重要概念,為什么卻還可以說“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對于這種疑惑,經文中有沒有解釋呢?有!經文中的回答是:“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也就是說,所謂佛法,并不必看起來也得像是佛法。
所謂佛法,可以看起來像是佛法,也可以看起來不必像是佛法。佛為布施者、佛法者布施也,要不住于相而行布施。經云: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一切法都可以不是佛法,一切法都可以是佛法?!耙磺兄T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說明了金剛經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么讓一切法都可以是佛法”。只要能夠從源頭上解決了問題,那么“一切諸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此經出”,就是如實語、不虛誑語、不異語。
要想讓一切法都可以是佛法的關鍵在于,不住相、不住四相,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只要能夠離開相執(zhí),那么一切法就都可以是佛法。讀到這里你或許會說了,小篇又在瞎說,一切法都可以是佛法?怎么可能?只要能離了四相這么簡單?其實經中也說了,這一點世人是很難相信的。須菩提在經中也問了佛陀“這種說法難道也會有人相信嗎?”經云: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離四相,說著容易,其實要做到可是很難的。經云:須菩提,如我昔時,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jié)節(jié)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金剛經的核心是離相,經文圍繞著離四相而展開,強調了離相的重要。要做到離相,雖然很難,但是明白了離相的意義,就好比是知道了回家的路,那家還會遠嗎?
(金剛經強調了離相的重要性,至于怎么離相并沒有展開分析,要知道怎么離相,小篇建議大家去參讀楞嚴經)
愿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寫于離生別苑
微信分享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