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之家 必有余慶(4)
積善之家 必有余慶(4)
近代章太炎、李叔同、沈鈞儒、郭沫若之祖上厚德惠及后代
妙觀法師
因果相循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的正理,然則因為世人不善于觀察,極易被假相所迷惑,便說做善未必得福,做惡未必得禍?;蛘哒f為何積德卻夭折貧賤?做惡卻富貴長命?因為此種熟悉之普遍,故民國時期的高僧印光法師在給楊宗慎居士的手札中說:世間愚人,不知因果。見為善而得禍,便謂善弗成為。見作惡而得福,便謂惡弗成戒。不知禍福之來,有近有遠,遲早不定。近則人俱得見。遠則或隔生隔若干生,非具宿命通者,不能悉知。今設一喻,以期易知。作善作惡,如種谷然。其人雖善,以前生所作不能無過,故今日所受不能無逆。今生之身,名為報身。以今生之為男為女,或好或丑,以及壽、夭、貧、富、智、愚、康、病等,乃前生之所作所為所感之報,故名此身為報身。謂其為前世所作之果報之身,以前世之因,為今生之果。今生雖善,前世之業(yè)重,不能即得其為善之報,而先得其前世之惡報。
如人去年未種谷,今年雖勤奮耕種于未收成之前,亦不免于無糧。此無糧,非因今年之勤奮而無也。今年之無糧,乃去年不下種所致。今年既勤耕種,則收成后及明年則有糧矣。為惡之人,尚未受禍,以有余福未盡。如人去年勤耕種,今年不耕種,而仍不至饑餓,乃去年之所余。吃完,則今年未種,將無所食矣。須知善人得惡報,使不為善,其惡報當更甚。由作善,而惡報隨之減輕。惡人得善報,使不為惡,其善果當更大。由作惡,善報亦隨之減輕。印光法師的這段語錄,詳盡地揭示了事實本相。以下我亦拔取近現(xiàn)代四位名流,以記錄他們各自祖輩積善的事跡,從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的角度,來佐證因果報應的真實存在。
章太炎(1869-1936年),字枚叔,號太炎,后又改名炳麟,浙江余杭人。曾擔負光復會會長、***聯(lián)合會會長、護法軍政府秘書長、《華國月刊》社長、修訂禮制會會長,是近代出色的***家、著名的學者。關(guān)于章太炎的祖德,則需要說起他的曾祖父章均的事跡。章均,字安圃,號治齋,杭州余杭倉前鎮(zhèn)人,以廩貢生任海鹽訓導。善于理財經(jīng)營,清道光七年,章均與侄兒章錦合力,捐錢三萬貫,在余杭的東門創(chuàng)建了苕南書院,剩下的錢存典生息,作為補助學生的經(jīng)費。
縣里將他的事跡上報朝廷,命建樂善好施坊于書院前。他又捐田千畝,及捐錢財,建立義莊(慈善機構(gòu)),凡是族中的孤寡殘疾老弱之人,每月都贈給糧食;貧寒者的婚事或者兇事,則給予資助。又開辦義塾,捐錢助學,以贊助族中貧寒后輩入學讀書。培昌南貨店就是章太炎的祖輩為施助族人、鄉(xiāng)里而開設的。先祖捐資助學的義舉,積善所感,曾孫章太炎成為國學泰斗。在學術(shù)上,章太炎的研究廣泛,在經(jīng)學、哲學、文學、說話學、文字學、音韻學、邏輯學等方面都有建樹。他的平生,不只介入政治,也經(jīng)常講學,著述頗多。上海國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太炎全集》,有中國文化百科全書之美譽。
李叔同(1880-1942年),名息,學名文濤,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緒六年生于天津。13歲知篆書,15歲能詩,17歲善治印,22歲入南洋公學。光緒三十二年,他為求救國之道,東渡日本留學,肄業(yè)于東京美術(shù)專科黌舍,主修油畫,兼攻鋼琴,課余熱情于話劇藝術(shù)活動。回國后,他執(zhí)教于天津高等工業(yè)私塾,任圖案教員,轉(zhuǎn)到上海城東女學,講授國文和音樂,后加入南社詩社,與南社同人組織文美會,主編《文美雜志》,兼任《寧靖洋報》文藝副刊編輯。不久,到杭州執(zhí)教于浙江省立兩級師范黌舍(即第一師范黌舍),并到南京高等師范私塾兼課。他從事藝術(shù)教導工作達七年之久,培養(yǎng)出許多藝術(shù)人才。叔同本有改革社會的理想,但目擊當時的社會腐爛陰郁,自己無力改變,又于佛法處多受啟發(fā),遂于民國7年(即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削發(fā)為僧,從此遁入佛門。
關(guān)于李叔同的出身,可以說他是生在一個積善之家。叔同降生之時,其父已至人生的晚年。說起李叔同的父親李筱樓,他是一位曾經(jīng)棄官的商人,修身嚴謹,精曉儒家,兼修禪宗,飲食起居,皆以《論語》的鄉(xiāng)黨篇為準則,沒有違背之處。李筱樓性格樂善好施,專門贊助貧窮孤寡,施舍衣食棺木。每到秋末冬初,李筱樓會到各村莊,向窮苦之家探訪,量情對魔難之人給予贊助。他又開設存育所,每到冬季,收養(yǎng)乞丐,不使挨餓受凍,每年花費切切的錢財,而從不吝惜。他還愛好放生,所救護的魚鳥數(shù)不勝數(shù)。天津人都稱之為李善人。
李叔同的小時刻,有一天在飯前,飯桌有點歪斜,他的母親訓誡他:席不正不坐。這是因為他的父親日常平凡遵守儒家修身的準則,連他的母親也被影響了。李叔同削發(fā)今后,法名演音,即弘一法師,其建立了自己的修學思惟體系,包括以華嚴為境、借助儒道為輔、以四分戒律為行、導歸凈土為果四個方面。他嚴持戒律,精研并弘揚南山律宗。弘一法師在佛教界的聲名,是與虛云法師、印光法師、太虛法師一路,被譽為民國時期四大高僧。
也許有人不知道李叔同或弘一法師,但有一首歌曲卻很少有中國人不知道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厚交半零落。人生可貴是歡聚,惟有分袂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厚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這篇歌詞,就是李叔同的作品。
李叔同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一位罕見的藝術(shù)全才,在書畫、詩文、戲劇、音樂、藝術(shù)、金石、教導各個領(lǐng)域都有極深的造詣,培養(yǎng)出了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zhì)平等藝術(shù)大師。在書法上,他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shù)推向真誠圓滿,渾若天成的水準,魯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都以獲得弘一法師的一幅字為光榮。在超越世俗的修身上,李叔同因為削發(fā)修道而位入圣賢。印光大師曾說:歷觀古今來大圣大賢之生,皆其祖父積善所致。因果報應如斯,人豈能無所知?
沈鈞儒(18751963),字秉甫,號衡山,原籍浙江嘉興,卒業(yè)于東京法政大學。先后擔負浙江省教導司司長、護法軍政府總審查廳審查長、國會參議院秘書長、上海法科大學教務長、正行女子中黌舍長、中國民主聯(lián)盟中心履行委員等職務。中華國民共和國成立今后,擔負過中心***最高法院院長,中國國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國民代表大會第一、二屆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心副主席、主席。著有《制憲必攜》、《憲法要覽》、《普及政法教導》等,1963年以88歲高齡在北京去世。
關(guān)于沈鈞儒的祖德事跡,必定要說起他的祖母,其祖母是一位竭誠的慈善實踐者。沈鈞儒在《我的生平》中,對其祖母,有這樣的一段回憶:說到我的祖母,真形容不出她的偉大。在她的理想中,世界上是不應有沒有飯吃和沒有衣穿的人。當時我們住屋的一個窗口,就對著一個窮漢窟,祖母經(jīng)常愛好和窮漢們談,有時就在窗口送給他們衣服;窮漢們害病了,祖母親自給他們開藥方、買藥,有時他們害腫毒,祖母還給他們擠膿、貼膏藥。后來,找她的人漸多了,那時我們家很窮,祖母賣了皮袍來進行這些善事,甚至,在贊助人之后,還覺是贊助得不敷,因為她是沒有限制地贊助人的。從沈鈞儒的成就,不難聯(lián)想到其祖母的積善。讀完這則,足以令困惑因果之人有一個更新的熟悉,減輕以因果為迷信的誤識。
郭沫若(1892~1978),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考古學家、思惟家、***活動家、詩人,卒業(yè)于日本帝國大學。他參加過北伐,任國民***軍政治部副主任。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1937年抗日戰(zhàn)斗爆發(fā)后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又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新中國成立后,郭沫若擔負過中心***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lián)主席、***第九、十、十一屆中心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他照樣中國科學技巧大學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之一,擔負20年的中國科學技巧大黌舍長。郭沫若曾創(chuàng)作歷史劇《王昭君》、《屈原》,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學術(shù)著作。
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在四川省樂山縣觀峨鄉(xiāng)沙灣鎮(zhèn)一戶書香人家。據(jù)傳,郭沫若的母親在懷他時,曾夢見自己被一只活潑、健朗的乳豹咬了一口,郭沫若出生后,小名就叫文豹。郭家,本來從福建汀州府寧化縣遷來四川落戶,郭沫若的祖父郭名德,因他樂善好施,常年行走江湖,廣交友朋,救濟四鄰而不取,從而使本來充裕的家道一度衰退。郭沫若的父親郭朝沛,善于經(jīng)營,使衰微的家庭再度隆盛起來。
其父持續(xù)了祖父樂于助人的品格,他自學中醫(yī),醫(yī)術(shù)精湛,愛好免費行醫(yī)贈藥,平生拯救病人無數(shù),除了有一個過失以外,也算是一位善人。自古以來,吃虧濟人者,子孫往往賢良輩出;好占便宜毫不肯吃半點虧者,子孫必淪為貧弱。郭氏的事跡,可以為積善余慶之良證,給當代及未來之人以啟發(fā)。
或者有人說:若是積德,盡是報在子孫,與自己毫不相干,又何必受此累。此是不明白因果之道理所致。積德之人,于來生下世所獲之善果,分分皆是自得,其子孫之蓬勃,乃前生修福之人轉(zhuǎn)生做其子孫,光大其家門。如天上之月與水中之月影,月是月,影是影,雖不相連,卻又相干,以月影由月所感而來,這是我自己膚淺的熟悉。
對此,印光法師有這樣一段說明: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謂余慶余殃,乃報在子孫者;本慶本殃,則報在本身者。余慶余殃,人可見之,本慶本殃,乃己于現(xiàn)生,及來生后世所享受者,世人不能盡見,寰宇鬼神佛菩薩,固一一洞知洞見。須知本慶本殃,較之余慶余殃,更大十百切切倍。故望世人,努力修持,以期獲慶而除殃也。這篇文章,以四位近現(xiàn)代的名流的成就,來顯出他們各自祖輩積善的余慶。佛法之奇妙,在于先以欲勾牽,此是方便,后令入佛智才是究竟。先使學人知因達果,進而能改惡向善。如斯,則下根可為善人,上根則可直趨成佛。愿以此文奉獻有緣者,祈國家統(tǒng)一,長治久安,眾生安泰,皆成佛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