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之家 必有余慶(9)
積善之家 必有余慶(9)
清代四位宰相的祖德事跡
妙觀法師
比來我搜索清代的一些史料,找到諸如范文程、陳廷敬、劉統(tǒng)勛、曹振鏞等四位清代名臣的祖上的一些事跡,感嘆四位宰相的祖輩積善深摯,所以將這些有價值的內容集錄成文,以期現(xiàn)在及未來有緣讀此文章的人,能受到啟發(fā)。我這種看待人生問題的思維方法,源于佛儒兩家的思惟。
說到佛法,世上稀有不清的人對它懷有崇敬之心,然則對其有所懂得的人并不是很多。許多人將佛法看作是深妙而高明的哲學,卻不知其乃是指導做人的實用真理。
佛法提倡三世因果之學,認為一小我假如前世所積集的善業(yè)多,今生則獲出生尊貴之家、身材邊幅殊勝、充裕有大勢力、長命而少病康寧等上妙的果報。假如前世所積集的惡業(yè)多,今生則受出生魔難之家、身材邊幅丑缺、貧弱而無人助、夭折且多病兇禍等下劣果報。
古代中國本土儒家的圣賢也擁有這種善惡因果的人生看法。在《尚書》的《洪范》篇中,箕子就這樣說: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大請安思是說,服從于善而能服從正道的,獲得長命、充裕、康寧等福;服從于惡而違背正道的,獲得橫死夭折、疾病纏身、憂?不安、貧窮、邊幅丑陋、軟弱無能等窮厄之果。
但自古及今,能獲得世間圓滿福報的人是異常罕見的。比如前世雖樂善好施,但愛好發(fā)怒,今生則獲得大富卻邊幅丑陋的果報;前世雖很少殺生,但不愛好廣結善緣及為他人付出,今生則獲得貧窮卻很長命健康的果報;前世愛好施惠于人,卻殺生過多,今生則獲得充裕而宿疾纏身及夭折的果報;前世愛好出力贊助別人,卻很少在錢財上廣泛地付出,今生則獲得雖然貧窮,卻分緣極好,且受人愛戴互助的果報。諸如斯類,不一而足。
雖然因果是真實存在的,然而世俗的人不輕易懂得因果報應之事理,以凡夫的肉眼,既不能看見今生享??炭嘀说那笆栏髯运N的或善或惡之因,也不能看見今生積德作惡之人下世各自所得的或富樂或魔難之果,所以儒家圣賢僅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憑借子孫的余慶余殃,來說明因果之事實。積德或作惡的人死后,他的轉世來生所獲福禍苦樂,雖為常人肉眼所不能見,但其人的子孫所受的余慶或余殃,只要留意考察就能看得見的。
下面我就說說四位清代宰相的祖德事跡,以便于世上為人父母者有所借鑒。
范文程(1597~1666),字憲斗,北宋時期參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的十八世孫,因祖輩從南方遷往沈陽,所以他是沈陽人。范文程年少時愛好讀書,是沈陽縣學生員。天命三年,他和兄長一路拜見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很重視他。清太宗皇太極即位后,范文程受到重用,介入軍政策劃。崇德元年,改文館為內三院,范文程為內秘書院大學士。清世祖時,他擔負議政大臣。順治十一年九月,受加太傅兼太子太師。康熙五年八月去世,世壽七十,賜葬北京懷柔紅螺山,立碑紀績,謚文肅,康熙皇帝親自題寫祠額元輔高風四字。
關于范文程的祖輩,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叫范鏓,在《明史》199卷有他的傳記。范鏓是明朝正德十二年的進士,為人正直。嘉靖年間,他曾擔負河南知府,有一年發(fā)生大饑荒,巡撫都御史潘塤以有待查實為來由,不贊成各地請求賑災的文牒。災情十分緊急,為防因耽擱救災而發(fā)生老庶民餓死的情況,范鏓不等向上級請示,就打開糧倉賑災,救活十余萬饑民的性命,是以受到老庶民的稱贊。
這聲音傳到了皇帝耳中,嘉靖皇帝責查戶部及潘塤隱瞞災情,潘塤因推辭責任于他人而被罷官,范鏓則升任兩淮鹽運使。范鏓的聲名,對他的曾孫范文程也很有影響。
清太祖努爾哈赤接見范文程時,據(jù)說他是明朝賢臣范鏓的曾孫,對諸貝勒(滿語,貴族稱號,相當于王或諸侯,地位次于親王、郡王,是清代貴族的世襲封爵)說:此是名臣的后代,要善待他!應是曾祖父仕進時的積善政績所感,曾孫范文程成為清朝開國第一漢臣。
因果報應之事,如影隨形,智者當察知。
陳廷敬(1639~1712),字子端,山西澤州人,順治十五年進士,擔負過禮部侍郎、翰林院掌院學士、左都御史、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重要官職。他曾主持編纂《康熙字典》,政績頗多??滴跷迨荒耆ナ?,謚文貞。康熙皇帝為他親制挽詩一章,命皇三子允祉奠茶酒。
關于陳廷敬的祖輩,他的高祖陳修,隱居鄉(xiāng)間以耕種為生,把多余的糧食捐助給窮苦的鄉(xiāng)民。曾祖陳三樂也過著隱居的生活,不倦地做善事。祖父陳經濟也是重孝義的人,在一方很有德望,凡是村夫有爭訟,他以幾句話就能調解,使相爭的雙方都十分信服,在當時有寧為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的美譽。
陳廷敬的這幾位祖輩雖然都沒有仕進,然則在地方都是很奉行道義的人,一向都在做地方上施助貧苦、調解膠葛、和氣親族的好事。
到陳廷敬的父親陳昌期時,陳昌期治家勤儉,經常以自家有余的錢財或糧食周濟村夫。有一年,陳家捐出大量谷物,并焚毀窮鬼所欠的債券。村夫感激陳家的恩義,上訪巡撫(一省最高軍政長官),請求表彰陳家。陳昌期知道后,急忙將那些鄉(xiāng)民追回,抑制此事。過了幾天,鄉(xiāng)民加倍感激踴躍,停下手里的農活或小生意,爭相寫文書給郡縣的長官,請求表彰陳家并建祠。從縣里到省里,各級的官員都感嘆敬佩不已,要將這件事向上傳遞給朝廷禮部。陳昌期據(jù)說此事后大驚,親自寫文書請求不要向京城傳遞此事。
陳家因為累積幾代人積善修善,明清兩代,先后有九人考中進士,六人入翰林,三十八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個中國仕進。陳氏后輩大多政績顯著,庶民贊譽,出現(xiàn)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的盛況,堪稱清代北方文化巨族。特別是陳廷敬,年輕即入京城,從政五十多年,官至宰相。
今天,山西陽城縣著名的國家4A級景區(qū)皇城相府就是陳廷敬的故園?;食牵蚩滴趸实蹆纱蜗麻竭@里而得名;相府,是指陳廷敬的府第。
后來,乾隆皇帝親書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楹聯(lián)賜賚陳家。這德積二字,恰是道出了陳氏家族興旺的根源。德積之家,怎么會沒有好的報應呢?
劉統(tǒng)勛(1698~1773),字延清,山東諸城人,雍正二年考取進士,在南書房和上書房供職,乾隆年間擔負過刑部侍郎、漕運總督、翰林院掌院學士、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禮部尚書、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等重要官職,先后受加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傅等爵銜。乾隆十七年,因為受命入軍機處行走,他成為實際上的宰相。
劉統(tǒng)勛為官清正廉潔,政績多有建樹。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去世,謚文正。乾隆皇帝親臨其喪禮,見兇事節(jié)儉樸素,十分悲痛,回到乾清門,流淚對諸大臣說:朕失一股肱!又說:像統(tǒng)勛這樣的才不愧是真宰相!
關于劉統(tǒng)勛祖上的道德栽培,要從他的祖父劉必顯說起。劉必顯于順治九年考中進士,后來出任廣西員外郎,為官正直清廉,是一個大明白人。他曾為子孫后代立下家訓:當官清廉,積善性善,官顯莫夸,不立碑傳,勤儉持家,兇事從簡。從這段家訓上,可以看出這位老師長教師為人處事的立場和方法,也可以看出其對子孫后代的栽培和教導。
劉必顯的的兒子劉棨,字弢子,山東諸城人,康熙二十四年考中進士,擔負過湖南長沙知縣,是清朝有名的清官??滴跞吣辏瑒け惶岚螢殛兾鲗幥贾?,當時關中發(fā)生大饑荒,漢南猶為嚴重,鄉(xiāng)鎮(zhèn)沒有貯備的糧食,在山區(qū)搬運糧食異常艱苦。劉棨請借鄰州的糧食,和老庶民相約,能運一斗米到本州倉庫的人,贈予三升米。這樣,不到十日就運了三千石糧食,既解決了運糧問題,又施助了流民。用這辦法在其他縣賑災,也很方便。
劉棨又奉命到洋縣賑災,帶著糧食沿漢江而下。他先親自到遍地查詢拜訪災情,按期發(fā)放,幾日就完成救災工作。他對洋縣縣令說:這些糧食從官府借來,假使庶民不能了償,我們兩人應現(xiàn)代為了償。到了秋天收成的季候,洋縣庶民都來了償糧食,不用催督。
不僅僅是賑災一事,在成長臨盆和提高教導上,劉棨也做出了許多務實的政績??滴跛氖荒?,劉棨升任甘肅寧夏中路同知,還沒有履新,正值母親去世,他卻因為代老庶民了償賦稅,受到拖累不能離開,便囑托他的弟弟代售遺產,以了償賦稅。即使這樣,仍不敷了償,其弟以自己的家當換成錢財了償。人們據(jù)說了,爭著捐錢互助,劉棨卻不肯接收。
在擔負山西平陽知府時,他裁減陳腐的軌制,凡有官司案件都急速解決,避免了因官司滯滯泥泥而消費庶民的人力及財力??滴跛氖四?,國家推舉廉能的官員,以知府的身份被推舉的,只有劉棨和陳鵬年兩小我。
劉棨的哥哥劉果,也是有名的清官,做河間縣令時,曾受到清廉愛民的嘉獎。劉棨的父親劉必顯對兒子的教導由此可見。劉棨的事跡,詳載于《清史稿》卷476。在葛虛存的《清代名人軼事》里面也有描寫,說他毀家救荒,活人無算,意思是說劉棨兄弟二人,變賣自己的家產救濟饑荒,救活無數(shù)的人,當時許多饑餓之民,激動得流淚。
一個州官,為救庶民而傾家蕩產,在歷史上也并不多見。因為祖父劉必顯和父親劉棨兩代人的栽培,從劉棨之子劉統(tǒng)勛開始,劉家接踵出了劉統(tǒng)勛、劉墉和劉镮之,三代人出現(xiàn)了三公兩宰相的盛況,成為山東諸城的望族,可知圣人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絕非虛言。
曹振鏞(1755~1835),字儷笙,安徽歙縣人,乾隆四十六年進士,擔負過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吏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等要職。
他曾多次請求停止不急的工程,以抑制奢侈浪費。陶澍在淮北履行鹽務改革時,曾試探曹振鏞的意思,以曹家祖上是鹽商起身,家族后輩也多經營鹽業(yè),這樣一來,曹氏家族利益會受到損害。而曹振鏞卻寫信答復說:淮北鹽務的弊病太深,勢必非改革弗成。你有看法,何不實施,如有艱苦,我當從中主持。我已經七十了,怎么能更為子孫盤算?且世界豈有餓死的宰相家?此舉受到世人稱贊。
曹振鏞性格謹慎,從政數(shù)十年,官至宰相,先后受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太傅等爵銜。
在安徽省歙縣雄村,有一個很有名的竹山書院,它的建成,和曹振鏞的祖輩捐資辦學有關。清朝初年,曹家為鹽商,到曹振鏞的曾祖父曹堇飴時已成豪富。在臨終前囑咐兩個兒子曹景廷、曹景宸:當在雄溪之畔建文昌閣、修書院。
竹山書院建于乾隆二十四年,由在揚州經商的曹景廷、曹景宸兄弟捐資建造。自此,曹氏家族后輩上學有了很好的情況。書院規(guī)定,凡是曹氏家族的后輩均可到竹山書院讀書,不用繳膏火,實行免費教導。經費一方面來自書院的固定資產學田,所產糧食或房錢全部用于書院教導。別的,還有一部分資金來自曹姓商人的捐助。
曹氏捐資建成竹山書院不久,他的兒子曹文埴就于康熙二十五年考中進士二甲第一名,緊接著孫子曹振鏞又于乾隆四十六年考中進士,官至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宰相)。村中都說祖輩積善,后人得益,曹景廷和曹景宸為曹氏家族樹立了榜樣。曹氏商人捐資助學接踵而來,成為百年不變的好傳統(tǒng)。
在二百多年前,雄村就實行免費義務教導,使族人中家境貧寒的孩子也能讀書。這在當時的農村確實是少有的新氣象,是恩惠恩澤曹氏村民的一大義舉。曹家本來祖先就有陰德,是以到曹堇飴時已為鹽商富戶。充裕之時又能續(xù)種善因,捐建書院,所今后人更能榮登科甲,再立新功,這種事例足以給那些富而少仁者以為借鑒。
宰相為古代中國中心政府總攬政務的行政***的通稱,歷代的稱謂皆不合。就明清兩代而言,明朝初年,曾設閣下丞相。洪武十三年,廢丞相,由皇帝掌握國政,宰相軌制遂廢。明成祖時以內閣大學士協(xié)理文書,后內閣大學士權柄加重,而逐漸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居首者為首輔。清代沿明朝舊制,到雍正皇帝時設立軍機處,殿閣大學士須兼軍機大臣,才成為真實意義上的宰相。該文中的范文程、陳廷敬、劉統(tǒng)勛、曹振鏞四人,皆為前清時期的宰相。
這篇文章的寫作緣起,乃是感于今天的世道淪亡,渾厚厚道已漸遠去。究其根源,是器械方傳統(tǒng)教導的喪失,國失其教,家失其道,人心中的德治觀念被覆蓋、掩埋,所以寫下《清代四位宰相的祖德事跡》。
愿望有緣讀到此文的為官居位者、經商致富者以及為人父母者,都能從清代四位宰相的祖輩事跡中獲得啟發(fā),喚醒我們心坎的良知,使道德的傳承延續(xù)下去,令此世上多一些善化,少一些迷失,則不枉人生之大意義。
評論